导航菜单
首页 >  大明王朝1566的改稻为桑  > 浅谈《大明王朝1566》中的改稻为桑

浅谈《大明王朝1566》中的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的目的是什么呢?

外因:国库没钱了

内因:嘉靖要建宫殿,严嵩集团贪污腐败补亏空

制定政策

一项政策的实施最好的效果便是上令下达。

有些政策出发点是好的,确实利国利民,但得靠人实施,实施过程中慢慢偏离原来的意思,彻底变成转变祸国殃民的恶政。

1.政策可行逻辑

每匹丝绸内陆6两白银,卖到国外10两以上,获利颇丰。增加丝绸的产量,国家能增加几百万两的收入,为了增加产量,再拨一半的土地改种桑苗。如此,是为改稻为桑。

理论上而言,今天视角来看,不仅可以增加国家收入,还可以促进手工业发展,确实不失为一个好的政策。

2.改稻为桑的突破口

严嵩

爱民如子的嘉靖指出了问题:那改种桑田的农民吃什么呢?

严阁老对答如流:向来每年浙江的粮食都是从外省调拨过来的,今年也可以照办。

嘉靖又问:外省调来的粮,一定比自己产的贵,浙江的桑农是否愿意?

严阁老继续对答如流:每亩产的桑比产的稻收成要高,铁定是没问题的。

3.政策实施顺序

内阁(严党,清流)——>总督(胡宗宪)——>浙江布政史按察史(郑泌昌,何茂才)——>杭州知府(马宁远)——>县长——>百姓

下面我们从民众到中央的各个视角看待这件事

民众视角

民众的不信任,公信力向来是一项很重要的资源

你是一个农民,辛苦劳作只为全家老小一口饭,有一天你在田间劳作时,村里的里正拿来公告:

朝廷下发出了一项国策,既能增加老百姓收入,又能充盈国库银子,浙江将推行改稻为桑政策,这个政策好在哪,利国利民,既能充实国库,又能增加民众的财富,希望大家好好配合...

晚上回家里讨论这事:

朝廷的话能信吗?青苗刚刚插下,现在改种桑苗,秋季吃什么,来年吃什么呢,再说了,我活了大半辈子,就没听说官府做过好事,倭寇年年作乱,到处杀人,朝廷也不管,人头税却一年比一年高,好多人交不起税,有田的都把地挂在地主老爷名下,我们家还算有几亩良田,收成好的时候还勉强交的起,收成不好还得贷款,低价贱卖,

最大的疑惑便是:真有钱能挣,大地主老爷们那么多田,那些地主老爷们怎么不改。

白天干活你和老乡讨论得出一个结论

这年头,谁还相信朝廷。

不种,一直拖到四月份。某天你听说市长要来考察民众疾苦,一来就看到几个骑兵跑到田里边踏着苗,一老头边追,哭喊着不要踏我的苗,旁边的群众义愤填膺着,但都被官兵挡下来了

桑民齐大柱

“反正是死!”一个青壮汉子一声怒吼,“拼了吧!”吼着,他腾身一跃,飞也似的奔向老人趴着的那丘苗田。紧接着,一群青壮的农民跃身跟着奔向了苗田。

市长说: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上利国家,下利你们! 我就不明白了,这天大的好事,怎么就是推行不下去?今天居然还聚众对抗!现在明白了,原来是有倭寇在煽动造反!”

后面来了一位将军,把兵给带走了,还给了踏苗兵一鞭子。

杭州知府马宁远

市长依然面对百姓:

“改稻田为桑田是朝廷的国策,你们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改,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戚继光把兵带走了,朝廷还有百万官兵!聚众对抗,本府台这条命陪着你们!”说到这里,他大声吼道:“先把这几个倭贼押回杭州!”

你回想这一天,这是市长该讲的话吗?倭寇不管,抢我们的地,抓我们的人,不改还得死。我们如此善良,却又如此没有活路。

马宁远(市长)视角

只管结果,不管死活

改稻为桑都四月了,咋才推行了2成不到,这两个知县在搞什么鬼,真是没用,咋还不执行下去,我得替胡部堂分忧,替朝廷分忧。一定要把这项政策执行到底,创造政绩以报胡部堂提携之恩。这群刁民,愚不可及,不懂国家政策,不懂大局观,不执行就是倭寇,要造反。上头已经发下指令,踏你们的苗,没有青苗了,你们不改也得改。

第二天,打着考察民间疾苦的理由去了现场,你想问我考察民情为啥要带这么多兵去,这你就不懂了,总有人民群众需要帮助呗。

对于马宁远市长来说,我要做的就是服从上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政策的推行需要的是手段,不管合不合理,符不符合实际。

郑必昌,何茂才视角

没油水捞了

贪官郑泌昌,何茂才

郑泌昌坐了下来,两眼失神地望着门外:

“事情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一个新任的知府是小阁老举荐的,一到任就跟我们对着干。两个新任的知县是裕王推举的,今天也敢顶着巡抚衙门的告示干。偏在这个时候杨公公也躲着不回来。

这说明什么?说明朝廷已经乱了……他们在上面拿着刀斗,却都砍向浙江

朝廷落了亏空,担子都在阁老和小阁老身上,补了亏空,阁老和小阁老就还能接着干几年。补不了亏空,皇上就会一脚踹了他们!

现在裕王,还有他背后那些人就是想着法子要浙江的改稻为桑搞不成,为的就是扳倒阁老和小阁老。那时候最早遭殃的不是别人,是我,还有你。

只要搞成了,给国库里添了银子,一俊遮百丑,阁老小阁老过了关,我们也过了关。

但从昨天高翰文那个态度,我就起了疑。小阁老既要我们搞成这个事,什么人不好派,派个这样的人来?今天我明白了,都是因为背后有裕王那些人的压力,后来又被胡宗宪一搅和,打小阁老那里就开始乱了阵脚了。又要我们干剜肉补疮的事,还得派个郎中在边上看着。又要补亏空,面子上还要光烫。

说穿了,就是要我们多出血,买了田改了桑老百姓还不闹事,然后赚了钱一分一厘都交上去。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郑泌昌何茂才

改稻为桑中的核心人物,他们虽然很坏,但是并不是蠢,相反,他们在这场政治旋涡中看的很透彻,却一心想着贪,毕竟,你不贪,有别人贪,上面也得贪。

胡宗宪视角

根本施行不下去

东南柱石胡宗宪

上严阁老,小阁老政策压着,朝廷中的一群贪官虎视眈眈,手下还有一群赃官看见这个发财机会,内有腐败,外有倭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这里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可耕种土地非常少,一旦有人改稻为桑的国策兼并田地,立马便有近一半的人失去田地。没了田地百姓就没法生存,为了生存就只能造反。今年不反,明年不反,后年,再后年必反!到时候浙江三十万反民,我胡宗宪一颗人头只怕交代不下来。

胡宗宪前往江苏借粮,赵贞吉作为他的好友,也只能这样答复:“一百船、两百船粮,江苏都拿得出,却不能借给浙江。是朝局不容我借给你。”且“两边的人都不愿意我借粮给你”。

对于胡宗宪来说,最关键问题粮食都得不到解决,政策又不能晚点推行,这项政策根本施行不了,不过是官场的一场兼并土地行为。

小阁老视角

下面人不听话,急于求成

严世蕃

改稻为桑可以说是严党的生死一战。成了,严党还能过几年,不成,立马倒台,严世蕃就是一号罪人,作为严党的实际领袖,改稻为桑的实际负责人。改稻为桑必须依靠严党实际完成。改稻为桑事关老子的性命,必须搞成,浙江的那一班吃老子饭,必须使出吃奶不搞,谁不出力老子收拾谁。

所以,胡宗宪阴奉阳违,装清高,就得罢你的官,郑泌昌何茂才在下面贪的过分,就给你派个高瀚文盯着你改,老百姓不理解朝廷的难处,便踏你的苗,毁堤淹田。

清流党的视角

扳倒严党的时机

清流党

张居正在裕王府私下议事时也说:

“户部,是不能给他调粮的。能调,这个时候我们也不会给他调了。”理由是:“干脆让浙江乱起来,就当做我大明朝身上烂了一块肉,这块肉一烂,

严党这个脓疮,就到了该挤的时候了。”

严党、徐党,政见不同,却在不管浙江老百姓死活方面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有趣的是,当严嵩倒台、徐阶升任内阁首辅后,他的儿子徐璠继任工部侍郎,负责给嘉靖修宫观的用度开支,而他的前任恰恰就是严世蕃。

总结

其一,中央急于求成,昏招迭出,清流党的捣乱,暗地使绊,从庙堂之上就已经出现分裂了。可见这项政策先天不足。

其二,地方上解决不了的关键问题,官场极度腐败,不知收敛,基层官员的暴力执行,再加上民众的根本不信任。政策可以说是彻底破产。

从头到尾,这场政策,不过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笑话。

参考资料:《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