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大连海事大学坚持以改革为牵引,驱动高质量发展,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纵深推进、重点发力”,不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内部治理效能。综合改革实施以来,海大全面完成8个领域123个任务框架下约230项改革举措,在创新人才培养、科技评价激励、人事制度重构、校院两级管理、资源配置拓展等改革重点任务上,实现破局闯关,形成教育教学奖励办法、“四海工程”及阶梯双轨制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近年来,大连海事大学锚定“院为实体、强院兴校”发展目标,接续推进学院创新发展改革,推动管理重心实质性下移,形成40条权责下放清单;探索构建常态化改革试点学院阶梯型塔式结构,设立综合、特色、专项3种类型试点学院先行先试,强化改革绩效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打造学院改革实践标杆,逐步以点带面,激活学院内生动力和发展动能。
大连海事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已经驶入了快车道。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大连海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举全行业之力,支持并推进大连海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2017年,大连海事大学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大连海事大学向着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宏伟目标迈进的每一步,都是中国海事教育和海事科技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大连海事大学选择的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发展之路,就是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海运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海事人才和智力支撑。
立德树人
撑起中国航运事业的“国家队”
多年来,大连海事大学坚持“特色求发展、质量求生存”的专业建设思想,从“海事产业链”全过程谋划专业布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健全、协调发展的海事与海洋特色专业框架,切实符合海大所肩负的使命,培养出了一大批海事拔尖创新人才。
大连海事大学专用教学实习船“育鲲”轮
同时,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创新航运人才培养模式,引领海事教育发展。航海类专业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在形成有利于航海类人才履约要求的特色化培养体系。
大连海事大学现设本科专业54个,其中海事相关专业占比超过80%;航海类专业年招生规模保持在1200人左右,约占全国航海类本科招生数量的1/4。大连海事大学的教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在国内主流的第三方专业排名中,航海技术等5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另有交通运输等13个专业被评为A级专业(全国排名前10%);包括三个航海类专业在内的1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大连海事大学面向全国航海类院校,积极开展师资培养、教材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输出等工作。代表中国独立主持国际海事组织示范课程的修订工作,代表中国海事院校通过欧盟海事局审核。致力于研究解决海事教育前沿问题。
大连海事大学毕业生全力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
此外,大连海事大学毕业生全力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积极投身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海大近五年为我国航运事业“国家队”输送人才近两千人,他们奔赴在七大洲八大洋,为海大赢得了“航海家的摇篮”的美誉。
近年来,大连海事大学的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有就业意愿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达95%以上。
作为全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组长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协调航海类院校和航运企事业单位就业工作、组织编写行业就业教材,为航海类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海大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22年有两名学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
优化布局
构建具有海事特色的学科集群
学科是高校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核心载体,大连海事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学科建设是关键。
作为行业领先的高校,大连海事大学的学科建设一直瞄准国家及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海事产业链、创新链,以海洋运输工程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聚焦海洋运输安全与保障技术、高效海运物流系统与运营管理技术、船舶污染防控与节能技术、智能船舶开发及运用技术、海底工程技术与装备、国际海事规则与海法创新等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强化内涵建设,统筹协调各学科高质量发展,构建了具有海事特色的学科体系。
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大连海事大学现代化、第二代多用途载货教学实习船“育鹏”轮
大连海事大学的创新组织模式,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完善学校、学院、学科和教授四位一体三级组织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一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管理新模式,深化学科体系建设工程。借鉴国际一流学术机构的管理方法,构筑人才引进特区。以平台建设为基础、学术大师为核心、创新团队为主力,构建“大师+团队”的队伍组织模式,聚焦“卡脖子”技术和其他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给予政策的大力扶持与条件的有效保障,推动人才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促进有特色的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产生,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十八大以来,大连海事大学整体学科实力的进步有目共睹。“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一级学科博士点由5个增至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17个增至21个,博士后流动站由4个增至7个。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6个学科排名进入前30%,其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进入前20%,4个一级学科被纳入辽宁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在国际学科排名中,工程、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近五年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上榜学科由3个增加到10个。
科技创新
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十八大以来,大连海事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和行业、地方发展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科教融合和创新协同,努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大连海事大学致力科技创新,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截至2021年年底,大连海事大学科研项目层次不断提高,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项,其中,杰青、重大或重点基金项目12项;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9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28项;获国家社科基金103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8项,实现多项零的突破。
科技产出质量不断提升。新增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特等、一等奖60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一等奖7项;以大连海事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累计发表论文数量同比增长300%,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5篇;出版学术专著259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117件,同比增长近10倍。
大连海事大学也在科研平台建设中取得了新突破。
围绕“双一流”重点领域,布局并形成了特色鲜明、装备精良、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科研基地集群。新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普基地等7个国家级科技平台,新增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0余个。截至目前,海大拥有10个国家级科技平台、79个省部级科技平台、14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智库)。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揭牌
大连海事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机制和技术攻关机制,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团队协同攻关模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高服务和支撑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新增科技部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团队、省级创新团队16个。
面向行业需求,大连海事大学牵头成立“国际海底工程研究联盟”和综合交通运输、无人船等协同创新研究机构,入选中央维护海洋权益工作专家组咨询机构,创办《海事大学专家建议》,累积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400余篇决策咨询研究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51项、省部级领导批示49项,多项成果转化为有关政策文件。
此外,海大配合交通运输部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组织事务,提交提案109个,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改任务,参与国务院“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构建研究。选派一批教师参与亚丁湾护航、北极通航、南极科考、航母辽宁舰航行安全论证及舰员培训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开放办学
向世界发出中国海事教育强音
大连海事大学不断推进具有海大特色的国际化发展新格局建设,力争成为国际海事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高层次文化交流基地。
大连海事大学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56所院校、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大连海事大学厄瓜多尔校区毕业典礼
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事教育输出取得突破,斯里兰卡海外校区拓展硕博层次招生,实现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本硕博多层次多学科输出;厄瓜多尔校区正式开始运行,中国海事教育在南美落地生花。与瑞典世界海事大学合作开办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项目”,在教育部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中两次获评优秀等级;与美国休斯顿大学合作举办的“大连海事大学休斯顿国际学院”成为辽宁省首个理工农医类4+0、双学位的中美合作办学机构。《IMO示范课程1.07雷达导航(操作级)》经国际海事组织正式审议通过。航海类专业通过欧盟海事局“船员教育、培训和发证体系”审核。交通运输专业通过“华盛顿协议”框架下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该专业获得国际工程界的权威认可。
大连海事大学先后承担政府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8项,承担各类国外企业委托项目共45项,获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获批“111计划”国家创新引智基地2项。创新外专工作机制,国家级外国专家项目、外专经费连年增长。
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来校访问
此外,大连海事大学深化与国际组织合作,校长孙玉清以最高票当选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亚太及大洋洲地区代表、执委会委员。参与发起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交通研究与教育联盟,并以创始会员身份,与亚太经社会秘书处首次合作举办“港口智能化建设与管理国际培训班”。首次派学生赴国际海事组织、中国-东盟中心等政府间国际组织进行实习。
大连海事大学的留学生工作不断加强,留学海大成为品牌。累计培养留学生2600余人次,生源国达到96个国家,涉及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历生达到1811人次,比例进一步提高。学生结构实现了学历生、汉语进修生、专业进修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
文化传承
构筑蓝色文化建设高地
大连海事大学传承发扬大连海事大学百年名校、航海家摇篮的文化底蕴和办学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海大风格的大学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航海文化内涵,引领航海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学校在蓝色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辐射作用,打造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传承创新平台。
海大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蓝色文化和气质,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全面加强半军事管理,使半军事管理成为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航海类学生方队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的列队展演,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赞誉。航海类学生代表队在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中屡夺桂冠。
大连海事大学构建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蓝色海洋文化教育、绿色国防文化教育、彩色国际文化教育”的“四色”文化体系。打造“海大讲坛”文化品牌,创新开展“激情大课堂”“情景党课”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脑、入心。
时代楷模——大连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曲建武
近年来,大连海事大学先后涌现出辞官从教,不离不弃,爱生如爱子的全国“时代楷模”曲建武;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上成学生心目中的“招牌课”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贾凤姿;带领当地群众致富,演绎了海与山的故事,公与民的情节的挂职干部韩震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
大连海事大学在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航海文化建设等领域产出一批高水平的文化建设成果,建成了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传播与创新平台,推动了航海科普宣传、海洋知识普及、海权意识提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增强蓝色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新航程!
大连海事大学将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格局、更博大的胸怀,在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的壮丽航程中一往无前,在新时代的崭新画卷上书写出海大人的历史之作、现实之作、未来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