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TCSOL045300  >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非全日制)培养方案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非全日制)培养方案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非全日制)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045300

本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以国际中文教育行业人才需求为宗旨而制定。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应运而生的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特有的专业学位类型,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也是为世界各国培养高水平本土汉语教师的主要途径。

同济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与国际汉语教育职业紧密衔接,采用非全日制培养方式。依托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凭借完整有效的海内外实践平台体系和特色课程,培养符合专业学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专业课程以国际中文教育职业需求为目标,突出实际应用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理解与中外文化融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公共课程为引领,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公共课程为学生提供思想引领,核心课程以学科前沿发展为指向,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模块拓展课程中的导航板块培养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实训板块利用完善的智慧教室等设施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技能;职业素养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并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开设讲座,开拓学生专业视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二、培养目标

(一)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热爱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

(五)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六)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

 

三、研究方向

(一)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中外语言对比研究

(三)“一带一路”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四、学制及年限要求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五年。

 

五、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总学分38学分。其中包括公共课5个学分,专业学位课12个学分,非学位课10个学分(含必修的基础德语2个学分,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2个学分),必修环节11个学分。

类别

课程

课内学时

学分

备注

公共学位课

(5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必修

第一外国语(英语)/(德语)等

72

3

必修

专业

学位课

(12学分)

核心课程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与实践

36

 2

必修

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指导

36

2

必修

国际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

36

2

必修

跨文化交际

36

2

必修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

36

2

必修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传播

36

2

必修

非学位课

(10学分)

模块拓展

基础德语

72

2

必修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36

2

 必修

中华文化经典

36

2

 选修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

36

2

 选修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外文化比较

36

2

 选修

汉语技能教学

36

2

 选修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36

2

 选修

人工智能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应用

36

2

选修

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利用

36

2

 选修

必修环节

(11学分)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1

必修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2

必修

语言、文化、教育专题讲座

2

必修

教学实习

6

必修

中期考核

不计学分

必修

六、培养模式

本专业采用非全日制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分为课程学习(第一学年)、专业实践(第二学年)和学位论文研究(第三学年)三个阶段。

第一学年,除完成应修学分外,还要求学生进行40课时的课堂观摩,并完成听课笔记及两篇教学设计。第二学年,学生可在本专业点海内外的实习基地或经过学院审核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应注重汉语教学技巧、跨文化交际、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向实习导师认真请教,与工作团队团结协作,做好学位论文相关的调研与数据搜集工作。实习期满,学生须完成《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习考核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总结报告》,并提交相关成果及支撑材料,作为考核其教学实习的依据。

七、学位论文

学生在完成一学期课程学习后即可与导师商议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国际中文教育实践,有应用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创新。可以是专题研究,也可以是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

论文必须用中文撰写,应能体现论文作者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符合《上海市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以及同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 

学生在第三学期可申请参加集中开题,未通过者在第四学期再次集中开题,仍未通过者按中期考核不合格处理。

学生在第五学期期末提交论文初稿,在第六学期(毕业学期)初,集中参加预答辩。论文通过查重者即可申请盲审,未通过者须进行修改,再次经院内预审通过,方可申请盲审。

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学科组根据学校要求的时间集中组织,一般不迟于第四学期完成。中期考核未通过者,可在6个月后重新考核一次。再次考核不通过者,予以退学处理。

凡申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盲审。具体实施细则根据《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实施细则》进行。

通过盲审抽检的学生获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资格,须在答辩前30天将论文送交三名同行专家评阅。三名专家论文评阅均为通过后,方可进入答辩程序。涉密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的保密管理工作,按《同济大学涉密研究生与涉密学位论文管理规定》(同济研【2018】65号)执行。

 

八、学术成果

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但不对公开发表研究成果做强制要求。

九、退出机制

(一)1.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累计多于五门(含五门)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予以退学处理。2. 论文选题或中期考核两次不通过者,视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处理。3. 学制内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予以退学处理。

(二)未通过预答辩、盲审的学生,不允许参加答辩。根据《同济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同济研[2018]67号),超过学制未能按时答辩者,确因客观原因且有能力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论文研究内容的,经学生申请、指导教师同意、学院审批,可以延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超过最长学习年限者,原则上不再接受其申请延期答辩。未按上述手续办理延期答辩的研究生,将自动终止学籍,予以结业或退学处理。

 

十、备注

1.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第1学年,必修环节中的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论文选题、语言、文化、教育专题讲座必须在中期考核前完成。

2.学位论文选题和中期考核相距时间不少于 2个月,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相距时间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3.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应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成果能够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本专业相关能力和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任务要求:应当在学校、汉语培训机构、孔子学院、海外中资公司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部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第 3 学期或假期进行,累计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80学时。 考核指标:在完成专业实践后,应当根据实践的实际情况如实撰写专业实践报告,要求图文并茂,不少于3000 字,同时完成《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习考核表》,填写实践考核表中的基本信息和实践内容,由实践单位、校内外导师填写鉴定意见、考核打分(等级制),经由实践单位主管部门盖章后,提交学院考核小组。学院考核小组将根据实践报告 及实践考核表进行综合评分。考核不合格的,不计学分,须重修专业实践。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不得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024 年6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