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季之分,“日月轮回交替,不理朝夕”。春天的生机盎然、大地复苏,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夏季的鸟叫蝉鸣,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别样的生活乐趣;秋季天高气爽、满园芳香,处处都看见丰收的喜悦;到了冬季天气逐渐转凉,天地间一片孤单和寂静。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感受到冬天的冷意,三尺寒冰寒了身体、凉了心脾;“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都让人感受到了冬季的寒冷,所以在古代北方人过冬还真是件难事。
北方的冬季比较寒冷,每天的平均温度达到零下20度左右,也有的地方有零下40度的低温。冬季来临之后到处是白雪皑皑,偶尔能看到路边零星的几个脚印,可以让人感受到雪中乐趣。孩子们在雪地中打雪仗的情景,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无限美好。
生活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里,让古代过冬成了一件难事。古代老百姓会趁着秋末,赶制过冬的棉衣,将房子进行一系列修砌,做过冬前的各种准备,但是也难免会出现手脚冻坏的情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种“过冬神器”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笔者认为,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所能准备的过冬产品非常少,所以就导致冬季生活非常困苦。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世间万物的了解,古代人开始学会了如何取暖,最初使用动物的皮毛做衣服取暖,古人还学会了烧炉子和睡热炕,解决了过冬难的问题。
清朝时北方人保暖方式
到了初冬时节,即逐渐转凉,人们就开始准备各种保暖工具。现代人会提前给买羽绒服、使用保暖内衣、暖水袋等,城市里有地热或者暖气等现代保暖设施,让我们的冬季生活变得舒适和惬意。而这些保暖设施,也是古代保暖方式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一、古代人的裘衣
冬季北方人喜欢穿羽绒服,这是一种既保暖又轻便的衣服,能够抵御零下二十几度的寒冷。而古代人也通过穿棉衣来保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用丝绵填充在衣服内,能够抵御冬季的寒冷。
清朝时期王公贵族会穿皮衣过冬
。他们使用羊、兔、狐、獭、貂等动物皮,制作出各种各样美丽的皮衣,穿起来既舒适又美观,而且解决了过冬的问题。其实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是用动物毛皮做衣服来保暖。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皮衣制作方法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将动物皮的毛面向外,里面再放一层丝棉,穿起来既舒适又美观。当然穿的起裘衣的人,必然有着尊贵的身份,而老百姓只能卖野兽皮,却穿不起皮衣。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王公贵族,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苏轼词中“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也体现出古代冬季的保暖方法。到了清朝裘衣变得异常精美,王公贵族会使用羔羊皮、白狐皮做衣服。
有钱有权势的人家,冬季大多穿裘衣,出门在外又有面子又能保暖。而普通人或者老百姓只能穿棉衣,《宋书》就记载了关于棉花的生产和使用。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边疆少数民族就开始种植棉花,所以冬季穿棉衣是老百姓,最常用的保暖方法。
笔者认为冬季天气比较寒冷,所以北方人大多会选择多穿衣服来保暖。俗话说“十层单不如一层棉”,在寒冷的冬季,穿棉衣才是最普遍的保暖方法。虽然外表上看着臃肿一些,却能够抵御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冬。
二、烧炉子取暖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钱和权利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身份地位和财产不同,所以保暖的方式也大有不同。古代的老百姓买不起碳、烧不起煤,只能使用灰渣来取暖。而有钱人则在家里则会使用铜质的手炉或者火炉。
聪明的古人很早就学会了使用火来取暖,他们将火放入某种容器中,就形成最早期的“火炉”。
最初人们会将碳盆放在屋子角落里,慢慢的将屋子烘暖。老百姓只使用简陋的火盆,贵族和有钱人家则将炭或火,放置在较大的容器中,就是最早期炉子的雏形。
笔者认为炉子的产生,从古到今延续了几千年,只是到清朝时期,才有现在炉子的基本形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烧炉子已经成为老百姓,常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北风呼啸的冬季,一家人围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吃瓜子,展现出冬季里有的温馨。
1.早期取暖工具——壁炉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贵族和皇室就开始使用壁炉。
这是一种在房间内直接加热的容器,古代的皇帝和宫里的贵妃,都会在室内设一只壁炉。古代人都使用炭来烧壁炉,在壁炉中不断加入煤炭,而且外面是有一个排烟孔,还能够避免出现煤炭中毒。
2.精美的熏炉
清朝的皇室和王公贵族经常熏炉取暖,这是一种外面放着一个罩子的炭盆。
这个罩子叫做熏笼,既能使炉子变得精美,又能起到散热的作用。清朝时期由于手工技术发达,所以制作出来的熏笼非常精美。
熏炉的主体是一个大的炭盆,上部分是一个有精美镂空图案的大的熏笼,熏笼有大有小,最高可达到一米以上, 放置室内保暖效果比较好,清朝的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都设有大型熏笼。烧炭的时候还可以在里面加一些熏香,既保暖舒适又能净化空气。
笔者认为,熏炉就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保暖方法。在清朝时期,这种熏炉并没有在老百姓中得到普及,一是造价高,另外老百姓买不起煤炭。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使用熏炉取暖,由此可见冬季保暖,和财力、物力有着极大的关系。
3.小巧玲珑的手炉
清朝人很注重保暖,人们外出的时候会随身携带手炉。
这是清朝皇宫贵族独有的暖手工具,手炉外形精巧,而且携带方便,人们将一些带有余温的炭火放在手炉中,再将手炉放在袖子里,外出的时候报上手炉保暖效果比较好。
除了手炉之外还有足炉,使用方式和手炉差不多。
只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放在脚底下保暖,这种手炉或者是足炉,保暖效果比较好,大多都是青铜制作的器具,玲珑小巧、携带方便,特别是女子外出的时候都会抱着手炉。
笔者认为,这种手炉就是现在所用的暖水袋,只是材质和形状不同,但是保暖效果基本相同。都是既方便又实用的保暖方法,手炉里放置有热气炭,我们所使用的暖水袋子直接放热水,如今又有了暖宝和发热贴,让我们直观的看出,冬季保暖方法的发展和进步。
二、烧炕取暖
火炕是北方人最独特的取暖方式,如今北方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火炕。
冬季天气严寒可以直接通过,烧火炕的方式来取暖。火炕就是像一个大炉子一样,既能够在上面睡觉又能起到散热作用。
火炕就是和灶台相连的一种“床”,清朝时期,火炕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保暖方式
。其制作方法比较简单,选择砖头或者毛坯垒砌一个烟道,也是灶台口和烟囱的通道,上面盖上比较平稳的石板或者土坯,再用黄泥磨平。
老百姓在火炕上面铺上席面,夜间睡在火炕上,既保暖又舒适,这也是老百姓最常见的抵御严寒的方式。火炕的一端直接连接灶台,用来烧火、做饭,另一头则是排烟通道。每当开饭的时间,在外面就可以看到炊烟袅袅,老百姓生火做饭同时也能烧炕。
这就是火炕的制作方法既简单又实用,无论是有钱人家还是老百姓,烧火炕都是比较普遍的取暖方法。比较讲究的贵族或者皇宫,都会将填火口放在屋外,在外面砌灶口烧木炭,热力就通过通道进入室内,使整个房间走入温暖如春。
笔者认为火炕是一种既简单又方便的取暖方式,延续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北方人们抵御严寒的一种普遍方式,清朝时期火炕比较普及。人们在火炕的基础上,还发明了火墙、地暖,室内保暖效果比较明显,使严寒的冬季不再难熬。
三、饮食保暖
人活着离不开衣食住行。北方的冬季非常寒冷,气温骤降、大雪飞扬,所以人们就会想出各种保暖方式,除了穿棉衣、暖房子,老百姓还会通过饮食的方法来进行保暖。饮酒是一种常用的保暖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也能够起到暖身体的作用。
1.古人饮酒取暖
饮酒是古代人常用的一种保暖方法。寒冷冬日喝到一杯暖暖的热酒,从胃里一直暖到全身,让人感觉舒适又幸福。“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大雪将至的寒冬,饮一杯米酒,驱寒保暖的功效比较好。
“如倾潋潋葡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写出了酒的保暖效果。
就像穿着厚厚的裘衣一样,让人内心的寒冷一点一点的融化。饮酒既能消愁又能保暖,严寒的冬日兄弟几个坐在一起饮酒,既能暖身暖胃又能增进感情。
笔者认为,古代人饮酒取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外出征战的将士,面对呼啸的北风和万里冰封,喝一杯热酒可以舒筋活血。然而“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大量饮酒会影响健康,酒后不注意保暖容易感冒,所以这种取暖方式已经不适用。
2.吃火锅保暖
火锅在古代称作“古董羹”
。寒冷的冬季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具有保暖的效果。清朝时期吃火锅在民间非常盛行,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老百姓,都很喜欢吃火锅,既暖身体又热闹。
火锅的主食就是牛肉或者羊肉,这些高蛋白的食物能够起到保暖作用。吃火锅的时候也可以放入蔬菜和中药,冬季吃火锅不但能够享受美味的食物。还能够起到温暖身体的作用,所以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
笔者认为通过饮食的方法保暖,既能预防疾病又能暖心暖胃。平时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能够抵御北方的严寒。大多数人喜欢吃肉,烤肉、炖肉、火锅等,通过这种饮食方法能够起到保暖作用。
结 语
一年四季、春去冬来,人们在季节的变化中,感受夏的酷暑和冬的严寒。冬季天气虽然寒冷,但我们依然能够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聪明的古代人们学会了,各种取暖方式及制作取暖设备,通过制作保暖衣物、火炉,烧暖炕和饮食的方法都能够取暖。
古代多种取暖方式,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古代劳动人们为了能够寻求更美好的生活,想出了各种保暖方法和使用取暖工具。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延续和发展,形成了现代的取暖方法,让冬季不再寒冷和枯燥,外面北风呼啸室内依然温暖如春。
【参考文献】
林智勇《散热器暖炕床》
孙继和《北方农村的炕》
古禾《古人的取暖''神器''》
殷登国《十一月初一开炉节——古人辟冬消寒情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