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反向考研  > 《中国教育报》:客观认识“逆向考研”现象

《中国教育报》:客观认识“逆向考研”现象

“逆向考研”需要正向引导方晓洁(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

 新闻回放

    据《羊城晚报》报道,近年“逆向考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一些本科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大学生,在考研时不再局限于报名“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院校也逐渐成为他们的选择。“逆向考研”的出现也在网上引发一些讨论。不少人认为,名校生到比本科“层次”稍低的院校读研,也许是出于不想被淘汰的心理,但总显得不太上进。

    主持人语

    “逆向考研”激起不少争论,如何客观认识这一现象,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来自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三名硕士研究生从不同视角切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意在对“逆向考研”进行正确认知、正向引导,克服盲目心理,走好求学路。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已经达到377万,2022年考研人数更是飙升至457万。随着考研热度提升,“逆向考研”的现象开始出现,即一些本科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在考研时选择普通院校为目标院校。此做法并不见得是人往低处走,可能是考生从追求名校到关注专业实力的转变。当然,“逆向考研”思维还需要正向引导,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让“逆向考研”被认可。

    “逆向考研”何以需要引导?从“双一流”院校到“双非”院校,两类院校在资源和师资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难免会让考生心理上难以接受,在选择时犹豫纠结。很多人有这样的刻板印象,觉得名校生到比本科层次稍低的院校读研,是出于不想被淘汰的心理,有“躺平”之嫌。因此,不管是从考生还是社会认同的角度看,都需要对“逆向考研”进行重新认识与正向引导。

    正向引导“逆向考研”思维,首先要正确看待“逆向”这一举动。或许从学校知名度来说,“双一流”学校确实略高于“双非”院校,但就某个专业来说,“双非”院校里面也不乏黑马。而且,在求职过程中,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往往更受关注,学历背景往往并不是最先考虑的因素。因此,如果学校某学科实力强劲,学生选择考研到该学校这一专业领域,接受更强的专业教育,与只追求学校综合实力和认可度的做法相比,显然更加理性。

    另一方面,“逆向考研”的正向引导,需要社会更具包容度。学校没有好坏之分,院校之间术业有专攻而已。不该给学校贴标签,而应给学生自主判断与选择的机会。此外,在考研宣传报道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性规划考研,不着重笔墨介绍院校的报录比、报考情况。启发学生明确自己读研的目的以及读研后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并结合自身能力和兴趣去选择合适的院校,才能让他们真正学有所成。

考研不必唯名校尹思琪(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

 在考研热的浪潮中,不少从名校毕业的学生选择报考普通高校,这种看似有违人往高处走的“躺平”现象被称作“逆向考研”。其实,“逆向考研”这个词本身就将高校划分成了三六九等。从“双非”到“双一流”是向上走,从“双一流”到“双非”是走下坡路,这种认知是不科学的。一味追求名校,并不应成为考研提升学历的首要目标,考生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