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医工结合型检验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西安交大医工交叉复合型研究生培养体系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西安交大医工交叉复合型研究生培养体系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名称:临床牵引,知识重构,模式创新,医工交叉复合型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完成人:吕毅 刘昌 张明 陈腾 马锋 李涤尘 邵金友 郭卉 吴小健 吴荣谦 张谞丰 陈莉娜 王渊 王浩华 孟列素

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茅。其中,吕毅副校长主持的成果“临床牵引,知识重构,模式创新,医工交叉复合型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荣获二等奖。

在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诸多“卡脖子”技术与问题,是我国健康事业和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校在医学教育实践中积极谋划“健康中国”发展之大局,建立医学研究生创新性培养体系,培养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医学创新人才,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使命要求。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为开展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充分资源。因此,并校后开展了“如何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思想大讨论,确定将部分研究生通过医工交叉模式培养成为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作为教学改革重点。2010年,学校建立全国首家外科技术创新平台——外科梦工场,致力于利用医工结合模式解决临床棘手难题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培养一批可纵横于理工学科间、推动大医学和大健康事业发展的工程师医生。

在具体实践中,团队通过梳理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医学与理工学科知识融入不深入,传统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已难以适应医学现代化和智慧化的转变。另外,医工交叉育人资源整合困难,具有相关背景的教师少、育人平台融合共享困难,导致交叉培养资源缺乏;再次是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缺乏有效模式,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尚无成熟的经验;最后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有组织有规模的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针对以上问题,团队提出了“临床牵引、科技支撑、多元交叉、体系重构”的培养理念,确立了“明临床需求、善工程思维、具前沿知识、强创新潜质”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了科技创新引领的复合型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具体内容包括构建“医学+X”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实现知识重构;构建多元交叉的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医学生产品研发试用”的“Med-CDIO-T”培养模式,实现模式可复制;建立医工交叉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机制体制,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

团队培养研究生开发创新性实用医疗成果80项,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53项。团队35名教师成长为省级教学名师,87名成长为国家级人才;新增医工交叉特色的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举办5届“国际磁外科大会”、12届全国性“医工交叉学术年会”、7期“医工交叉外科创新与实践”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受邀在教育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清华大学分享“医工交叉创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题报告200多场次。

今后,团队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和科研力量,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多方位交叉合作,培养具备深厚的理工基础、系统的医学知识,能充分理解临床需求,参与高端医疗装备研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并探索解决医疗行业重大问题,实现重大医疗技术突破,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