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时磊
摘 要
Abstract
2024 年初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将中文创意写作新增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标志着历经15年的中国创意写作本土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有低阶、高阶和学术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应实现“四个结合”,即中文专业教育滋养与通识教育的涵养的结合,创造力的激发、养成和拓展与创意思维的训练的结合,分体专门化教学和高强度写作训练的结合,课内教学同广泛的写作社会实践的结合。为促进中文创意写作在新时代新阶段的新发展,需要建设中文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建立符合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才招生条件、培养体系和学位标准,在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突破,借助创意写作回归并实现文学教育和文学生活的初心。
2024 年伊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网站发布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以下简称2024 版《简介》),在学界和教育界引发了巨大反响。就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而言,其下属的二级学科从8个变为11个,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一分为二,民间文学结束长期一分为三的局面、恢复独立学科地位,新增了中文创意写作。其中,中文创意写作二级学科备受关注。长期以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多重视语言学、文学理论历史的教育,相对忽视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更声称“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结果中文专业的毕业生不会写作、文字表达能力下滑反而成为一种现象。这一问题饱受各方争论,不符合社会对中文学生的期待,更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写作人才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自2009年以来,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创意写作的学科建设。经过15 年的发展,创意写作在中文学科下终于获得了应有身份和合法地位,不再需要通过各高校自主增设、挂靠其他学科门类或者设置研究方向等方式“委曲”求发展。中文创意写作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新阶段和新时代,在这样的关键性时期,我们迫切需要回答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以及未来方向。
一、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内涵、目标和属性
学科内涵是指一个学科所包含概念、范围、目标、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等,它是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也可以指导这一学科更好地开展研究、教学和实践。从概念来说,中文创意写作是指以中文为语言表达工具和创作载体,通过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创作特定类型的作品,这种作品既可以包括文学类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也可以包括非文学性的、适用于多种用途和场景的各类应用文。中文创意写作和表达的基本要求是,注重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并借此表达独创性的观点、思想和情感,以及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相关事项,等等。
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中文写作能力”。中文写作能力看似语义不言自明,以往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更看重怎样提高这一能力。实际上,我们首先需要仔细分析中文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是人才培养的重心和方向。所谓中文写作能力是指写作者从事写作时所体现出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特征及其所展现出的水平和素养。具体来说包括:第一,对写作对象和内容的理解,明晰写作要达成的任务和效能,清晰有力地阐述自身观点和看法;第二,清晰的逻辑思维,写作者所写出的文章要结构明晰、条理清晰等;第三,能够胜任不同文体和场景的写作,合理安排篇章结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第四,正确的中文语法和合理的词汇运用,按照中文的语法惯例开展写作,并且能够使用丰富、准确、贴切、生动的语句表达自身的想法;第五,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并合理修改润色,能够巧思妙言达成写作和表达的目标,让文章生动、鲜活,还要会反复修改和润色,让文章表达效果最佳;第六,还应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并对中文的文化语境和社会情境有深刻的洞察,以便通过写作更好地实现沟通和交流,等等。
在2024 版《简介》中,围绕提高中文写作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创意写作可被具体区分为三个层次的培养方向和任务。第一,基础的培养任务是“促使学生具有应用文及一般写作的基本素质”。这意味着中文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写作,要求学生具备熟练运用中文从事各种工作的能力。在应用文写作方面,还提出了三项要求,即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出色创意才华、高层次。这表明中文创意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满足社会对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第二,高阶的培养任务是“发掘和鼓励文学创作及相关研究的专门人才”。从此之后,“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说法和争论会成为历史,今后探讨的主题要转移到怎样培养创作型人才这一中心上来。2024版《简介》还强调文学创作人才应该具有“原创力”,也就是说,中文创意写作应该成为文学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故有论者认为,未来作家的成长与生存方式将会得到根本性改变,高校文学教育也将会发生翻转式变化。第三,学术方面的培养任务是“写作理论、方法的研究和文学教育研究”。此次设置的中文创意写作二级学科是学术型学位,故培养任务提出要培养从事研究者,与其他二级学科的研究者不同的是中文创意写作的研究主要聚焦创意写作学的本体研究、创作理论及规律的相关研究、新媒介写作研究、文学教育研究,这是该专业研究的四个主攻方向。将基础、高阶以及学术三种人才培养任务进一步概括,可以将其称为“三才”建设,即高层次应用型写作人才、文学创作人才、创意写作研究人才。
从学科属性上来看,中文创意写作以中国语言文学为基本学科范式,但带有浓厚跨学科属性,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创意写作之前冠以“中文”二字,意在强调这是以中国语言文字和自主文化体系为依托的写作,不是英文、俄文、日文等其他语种的写作。在中文创意写作的学习、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需要分析中文写作的理论规律、技巧、方法和特质等,以使用熟练的母语写出优秀的作品、培养合格的中文写作人才为旨归。而中文创意写作的学科交叉性首先体现在“其他学科为写作”,写作者需要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才能创作出富有创意和深度的作品。写作涉及心理学,需要理解和研究写作的思维过程、创造力、表达欲望等心理层面的问题;写作关涉教育,涉及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写作与传播学关系密切,传播学的知识有助于写作者更好地理解受众,调整表达风格和写作手法以实现更好的沟通效果。与创意写作相关的学科还包括哲学、社会学、艺术学、科技和新媒体、创意产业,等等。其次,中文创意写作的学科交叉性还体现在“写作为其他学科”,即写作的成果服务不同的学科领域,是政务、法律、经贸、医疗等成果实现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二、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实现路径
中文创意写作二级学科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是提高“中文写作能力”,在明晰了什么是中文写作能力以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层面后,我们需要回答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进而达成“三种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种实现路径,即实现“四个结合”。
其一,将中文专业教育滋养与通识教育的涵养相结合。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从创意写作的发端来看,都有对传统教育模式反抗或者反拨的因素。在19 世纪及以前的美国的高校体系中,古典学或者说语文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形成了浓厚的语文学教育和学术传统。在这种形势下,文学教育特别是在高校中从事创作的力量是极其微薄的。直到19世纪80年代,温德尔等在哈佛大学开设高级写作课程,标志着创意写作教育的开端;20世纪30年代,在施拉姆的推动下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成立,创意写作走上学科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因此,“创意写作始于对语文学的反抗”,在中国同样如此。随着近代西方学科体系的引入以及本土学术体系的建立,中文专业越来越注重学术研究,课堂讲授内容主要是各类语言文学的理论和史料知识,文学院学生不读文学作品,写作的语言文字能力不过关、写不出文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和突出。这就是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内各高校从国外引入创意写作教育理念、开展中文创意写作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
高校中文学科重视应用和创作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创意写作与中文其他二级学科的分道扬镳,相反,创意写作需要中国语言文学其他学科的滋养,这是中文创意写作最基本的属性。因此,中文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语言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具备中文专业能力。不仅如此,中文创意写作的学生还应该具备新闻传播学、文化产业、经济管理、社会学等多元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需要教师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这既需要在课程体系方面展开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设计,还需要该专业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好奇心,能够多去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展写作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中文专业教育为基础,同时树立通识教育的理念,中文创意写作教育通过滋养和涵养结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其二,将创造力的激发、养成和拓展与创意思维的训练相结合。2024 版《简介》强调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特别注重创造力的激发、养成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2021 年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创造的重要性,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极为重要,故需要激发、养成和拓展。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创造主体的自我努力,如保持好奇心,能够关注周围的事物,主动探索新的领域;多元化的阅读和学习,广泛地阅读书籍,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与不同背景和专业领域的人交流,共同探讨问题,促进创造性的碰撞;寻找创造灵感,通过参观艺术展览、旅行、观看电影等方式寻找灵感并融入自身创作之中;坚持实践,通过不断实践逐渐提高创造性表达的水平等。其次,一个积极鼓励创新、容错机制完善的社会环境是“养成”创造力的重要保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得到激发和提升的。中文创意写作专业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创意思维训练的专门课程,将头脑风暴法、心理距离法、逆向思维法、六顶思考帽法、发明式的问题解决理论(TRIZ)、联想法等运用到创意写作中。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障碍、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挖掘创造潜能,实现中文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其三,将分体专门化教学和高强度的写作训练相结合。中文写作能力是一种通用性能力,但在具体实践中,它又会呈现专用性特征,因为不同主体往往具有不同的特长,有的擅长写诗歌,有的在编剧方面有才华,等等。这就需要针对特定的文体和文本类型,开展个性化的、针对性的教学。有学者曾提出,在分体训练方面,当前的创意写作课程可按照审美性写作(主要是艺术创作)、生产性写作(专注于策划脚本)和工具性写作(关注实用写作)三个不同方向展开。这是一种大文体的划分,在实际课程体系设计中,可能要更加具体,审美性写作可进一步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等;甚至小说还可根据篇幅和类型划分,如聚焦科幻小说、儿童小说、侦探小说等亚类型。教师开出分体教学的课程菜单,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进而实现师生的双向“奔赴”,提高匹配的精度和成效。
另一方面,中文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课下大量的日常写作训练,将课堂吸收的理论、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写作实战中。从古至今,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勤写勤练的传统,如此才能持之以恒地提升写作能力。在唐宋时期,有“日课一诗”的传统,科举时代有“日课一文”的备考传统,民国时期则有逐日札记的风习,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实现读写体用合一,这是为著作而开展的札录准备,是写作者从“达”到“隽”的训练基石。同样,在当代,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一些高产的写作者也有“日更”的创作习惯。无论是“日课”,还是“日更”,目的都是强调在实战中逐渐提升写作能力。近年来,这种方法在创意写作学科中也有使用。东北师范大学创办了内部刊物《弦音》《北极光》等,要求创意写作专业的研究生每半个月提供一篇学术随笔、文学作品或其他形式的文本在上面发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多练笔、提升写作能力,取得不错效果。一些没有开设创意写作学科的高校,也在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开展写作训练。2023 年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