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农光互补现代光伏农业项目商业计划书doc 52页  > 国家能源局探索“光伏+”现代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国家能源局探索“光伏+”现代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国家能源局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定点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行业优势,在大力支持定点帮扶县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光伏板下土地开发利用新路径,有力带动当地农业、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户本地就业和村集体增收。其中,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四新村建设的农光互补试点项目,经过两年的摸索创新,已初步形成一套“光伏+现代农业”的建设、运行新模式新机制,为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特别西北干旱地区光伏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东部,平均海拔1970米,气候干旱,资源匮乏,大风肆虐,以“苦瘠甲天下”而闻名,是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在国家能源局十余年持续帮扶下,通渭县立足丰富的新能源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产业,让贫瘠荒山变成了聚宝盆。如今,通渭县风电规模达到120万千瓦,光伏规模26.24万千瓦,新能源产业成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国家能源局从行业角度关注“光伏+”经济发展,帮助通渭县开展农光互补试点工作,2022年启动建设四新村农光互补产业融合示范园,尝试高原夏菜种植,2023年种植面积达到500亩,板下蔬菜喜获丰收,全年产值达到230余万元,并在种植、管理、融资、收益分配等环节上探索创新,取得较好成效。

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渭县四新村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4.72万千瓦,占地1500余亩,厂区地势平整,土壤肥沃,已集中流转,具备规模化经营的有利条件。2019年建成以来,四新村曾经利用板下土地尝试发展黑驴养殖、油用牡丹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等产业,但由于缺少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经营面临多重困难,板下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与四新村毗邻的孟河村,国家能源局长期派驻第一书记,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已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积累了一定基础,但土地资源有限,难以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为实现两村生产要素互补和高效利用,在国家能源局挂职干部的协调撮合下,突破了行政区划藩篱,由孟河村集体企业牵头成立农光互补合作社,按照“飞地经济”模式,合作开发四新村光伏板下资源,建立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坚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近年来,不少地方出现了“因光废耕”“有光无农”“重光轻农”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足导致的。为探索一条经济可持续、模式可推广的农光互补发展路径,在国家能源局的支持和通渭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合作社委托专业机构编制《通渭县四新村农光互补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销售市场、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种植技术、环境影响、劳动保护、投入产出等进行系统规划。提出“一年探索谋发展、两年扩面除隐患、三年提质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开展多品类种植探索,稳步扩大种植面积,注重投资回报分析,合理安排基建项目,有序提高机械化程度,确保流动资金充裕。

坚持人才为先、科学种植。万物生长靠太阳,光伏板遮阴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板下种植的高附加值农作物,利用科学手段提升产量和质量,是实现农光互补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合作社三管齐下,一是聘请当地农业种植大户常驻现场参与种植,充分吸收本地种植传统经验;二是积极联系各级科技部门,针对品种选型、尾菜处理、循环农业、高效地膜等技术,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申报相关科技课题,获2023年度甘肃省级科技计划支持;三是从孟河村选派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特派员长期驻场,负责合作社经营管理,指导农业生产种植。

坚持多元合作、市场导向。农业现代化需要摆脱“小农经济”传统模式,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具体包含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生产资料集中使用和农村劳力集中调配等。其中,生产资料集中使用的金融门槛较高,需要集中采购和使用机械设备、农资物料。合作社通过“债券+股权”模式,低成本筹措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生产资料,也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