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封面故事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公众参与在这一体系中扮演着何种关键角色?公众可通过哪些途径参与其中?如何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汇聚全民力量建设美丽中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给出了答案,它为政府、企业与公众搭建起了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平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正是公众参与在环境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一、保障民主协商,破解“邻避”难题

绿色经济模式提倡从产品设计和生产之初就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完全无浪费和污染的生产、消费模式离我们尚有距离。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利用原则的循环经济是目前全球各国普遍提倡的生产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对各种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再生的各类环保设施逐渐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然而,这些为大众提供环保服务的设施在规划选址、建设运行过程中,时常遭遇居民,尤其是设施所在区域群众的反对,从而引发“邻避效应”。

地方政府肩负着生态环境保护职责,面对此类问题,是放弃项目还是强制推进?多地实践经验表明,最佳方案是推动民主协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经过协商,无论项目最终是实施或取消,都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冲突,达成共识,从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环保设施的开放是民主协商解决邻避问题的一项基本保障,使群众能行使知情权,直观了解设施运行情况,获取足够信息参与公共项目决策。

邻避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不可忽视的是群众对环保设施的“无知而生畏”。环保设施处理的是污染物或废弃物,它的存在是否有碍社区的整体观瞻?是否会导致环境污染,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健康?这些担忧合情合理。过去,由于技术、管理等原因,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长期扰民的新闻时有报道。新设施是否会重蹈覆辙?千言万语,眼见为实。参观已建成的同类项目是消除疑虑、增进了解、改变态度的有效方式。这一点,已在多地的民主协商实践中得到证实。新项目建成运行后向公众开放,既是邻避项目协商中的常见诉求,也常常是一种可行的承诺。这能更好地消除群众的顾虑,让大家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从而支持相关项目的落地运行。

二、全民参与监督,提升治理效能

群众对环保设施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监督权的实现。环保设施涉及大量污染物或废弃物的进出,存在一定的污染外溢风险。运营这些设施的企业往往有盈利的需求,如果缺乏充分、有效的监管,企业可能会为节约成本而疏于管理,从而导致环保设施本身成为污染源。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进一步加深了部分群众对此类环保设施的疑虑和排斥。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后,虽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开放的范围、区域略有差异,以及存在线上、线下开放的区别,但总体上已经越过了围墙的遮挡,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