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北京师大附中六年

     当时这个学校的教学特点是考试制度,或说学生对考试形成的风气:学生临考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就是说对这样的学生,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

钱学森近照本报记者刘新武摄

我是1923年至1929年在北师大附中学习的。

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个特别优良的学习环境,我就是在那里度过了六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

当年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压在心头,老师们、同学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努力学习,为了振兴中华。我们班上,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教语文的董鲁安老师。董老师实际上把这个课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我们就从那个时候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们要感谢老师。

老附中师资水平很高,老师对学生很亲切。教生物的于君石老师,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我记得他给我一条蛇,让我做标本。还有教博物的李士博老师,他教我关于矿物硬度的记法:“滑、膏、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挺押韵的,好记,有用。这就是矿物硬度的十度,到今天我还背得烂熟。教几何的傅仲荪老师,自己编几何讲义,用古汉语编。傅老师古文水平很高,教我们的时候还拉着腔调念讲义,很带味。他说:他讲的道理是纯推理,得出的道理,不但在教室里如此,在全中国也如此;不但在全中国如此,全世界也如此;就是到了火星,也还得如此!他把逻辑推理讲得透彻极了,而且也现代化。

这个学校的高中分两部:一部是文史部,二部是理工部。我在二部,正课和选修课有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非欧几里得几何;物理学(用美国当时的大学一年级课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工业化学;英语、德语;伦理学。伦理学是由学校校长林砺儒先生(新中国初期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教,明确道德规范是因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这不也是现代化了吗?化学试验课比较丰富,但也有当时的困难,试剂不纯,滤纸用北京冬天糊纸窗的“高丽纸”!此外,音乐、美术课学校也是重视的,我们的美术老师就是国画大师高希舜先生。

我们的老师还有翁文颐、夏宇众等。

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在那里所受的教育是终身影响着我们的。六年师大附中学习生活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我附中毕业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第一年觉得大学功课没有什么,因为我在中学都学过了。上海交大四年实际上就学了两年,考上公费留学美国,是靠附中打下的基础。现在的中学能像当年附中那样水平就行。我建议找老校友讲讲当年学习的情况,总结一下那个时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办好师大附中。

当时这个学校的教学特点是考试制度,或说学生对考试形成的风气:学生临考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七十多分,优秀学生八十多分。就是说对这样的学生,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不死抠课本,提倡多看课外书。附中选修课很多,学生的知识面很广。每天午饭后,在教室里交谈感兴趣的各种科学知识。当时师大附中很穷,经费不足,但是实验做得很多,化学实验室对学生随时开放。学生的求知欲强,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困难。师生关系密切,息息相通,对学生诱导而不是强迫。当时附中高中有些课用英文讲,到了高二要学第二外语,设有德语、法语。外语是情景教学,创造语言环境。现在的教育限制太死,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我主张学生多学点文言文,可以采用多种教材。

(作者系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师大附中1929届毕业生)  

北京师大附中夜景资料照片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我国最著名的中学之一。北京师大附中的前身是五城学堂,成立于1901年,是继1898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大学堂之后,由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最早的一所国立中学。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公布,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开始,遵照这个章程五城学堂改为五城中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1917年创立课间操制度,1921年在全国率先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22年在著名教育家林砺儒的主持下,北京师大附中率先实验中学“三三”新学制,自定新的课程标准,自编教材,实验文理分科,这些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重要创举。1923年,学校随大学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林琴南、钱玄同、石评梅、傅仲荪、顾明远等名家曾在该校任教;赵世炎、钱学森、张岱年、汪德昭、姜泗长、马大猷、林家翘、于光远、李德伦、于是之、成思危等曾就读于该校。

编读互动

苏州一中,那也是我的母校,真的很怀念。我在那里度过了6年美好的中学时光,怀念那里的每一位老师,怀念那棵已近千年的紫藤,怀念那里的点点滴滴……

――网友

离开母校好久了,忙忙碌碌中似乎忘记了那些人和事,真想有机会能回去走走啊!

――网友

网络支持:光明网

新浪网・新浪博客

人民网・文化频道

互动热线:010-67078528 67078146 Email:mxla1008@yahoo.com.cn

Blog:sina.com.cn/mxlz1008

通讯地址:北京市珠市口东大街5号光明日报教育部、新闻报道策划部10006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