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公共管理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 推动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院长论坛观点摘编

2021年12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举办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院长论坛,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分为上午的主论坛和下午三场平行论坛。

推动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

图|会议现场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鲍静主持上午的主论坛。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薛澜教授致辞。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丁煌教授作了题为《基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公共管理学科结构完善》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社会实践发展紧密相关。当前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亟需优化现存的学科结构并厘清与其他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要更加强调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的学科基础地位,补齐社会实践发展催生的公共管理新学科方向,重视全球化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影响,凸显中国特色、比较视角与全球视野,进而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结构的完善,使之符合当前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需求。

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教授作了题为《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思与行》的主旨报告。她对公共管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怎样培养人才三个问题进行详细阐释,提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培养治国理政精英,因此公共管理应当培养具有守望公正之心、坚持共治之行、精通管法之道、具备理政之才的公共管理人才,同时应当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知识培养为基本、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质量体系为关键、以政学协同为平台进行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

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学院)欧名豪教授作了题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状况分析》的主旨报告。他系统梳理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学位授权点现状与培养规模情况,指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目前存在以下特点:发展较快,但总体规模偏小;区域分布不均衡;学科方向覆盖面较宽、特色鲜明、结构优化达成初步共识;师资队伍总体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但仍有一定提升改进空间;培养环节较为规范、质量保障体系较健全,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学科专门化发展问题仍有待解决。

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教授作了题为《管理科学发展:回顾与展望》的主旨报告。他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与管理思想史,对百余年前科学管理的实验研究谈起,回顾了“一般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发展简史,建议进一步深入观察并积极研究中国公共管理实践,不断深化对人的需要的再认识,反思不同的组织形态的演进与变化,不断追求卓越,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理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作了题为《公共管理学院的特色化建设》的主旨发言。他回顾了政府角色在不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提出公共管理的特色化建设应当聚焦政府管理(管好自己,管好社会)构建学术体系,努力探索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的契合和统一,提升决策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构建客观、温和、可协商的话语体系。

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杨开峰教授作了题为《作为一个组织场域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与创新》的主旨发言。他提出,学科发展面临着合法性压力,这一问题既来自于不同类型的评估排名,也来自于其他学科的竞争,更来自于国家和时代的需求。因此要战略性地考虑学科边界问题,同时完善学科内部建设,妥善处理学科发展面临的不同制度逻辑,特别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体系,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推动以能力为中心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等。

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以《在研究中国道路中确立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为题,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家需要深入研究“中国为什么成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功”,从中确立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他指出,寻求、确立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一方面,我们需要检视已有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中国适用性,批判性地看待西方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每个社会之间无法相互度量,否则所有比较研究都不能成立。在郁建兴看来,中国社会科学应该是一种“地方全球化”知识,中国社会科学所要寻求的地方性、本土性,应该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性、本土性。中国社会科学家需要抵制“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极端化,使特殊主义的普遍化和普遍主义的特殊化相互渗透,并使之制度化,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大时代中大显身手。

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张雷教授作了题为《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优化》的主旨报告。他对“新文科”的内涵、特征和建设任务做出总结,提出在“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的优化应在第一课堂中丰富实践教育形式;第二课堂中拓展实践教育内容,完善实践实习基地,运用网络科技手段,助力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本科实践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鲍静对主论坛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她提出,从九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这一主题所进行的交流探讨中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科未来发展前景光明。一方面,中国公共管理学术共同体具有家国情怀与公共责任,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使命,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已经呈现出代代传承的态势,中国公共管理学界不仅有前行者、中间者,还有后来者,前赴后继,共同打造公共管理学术共同体,合力推动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在下午举行的3场平行论坛中,40多位院长分别围绕“‘立德树人’: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创新”“‘科学研究’: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学术前沿与国家需求”和“‘管理创新’: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学院)管理模式创新与团队建设”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中,“‘立德树人’: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创新”专题院长论坛由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张贤明教授主持。

山东大学(青岛)副校长、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曹现强教授以“学生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四个融合”为主题进行发言,认为学生培养应突出学科融合,教研融合,课堂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深度融合,以及线上线下融合。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潭教授提出要直面当下能力发展困局,需要围绕“新技术+治理”拓展教育的新内涵和新样态,致力培养“基础牢实、聚焦前沿、面向需求、服务社会”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李燕凌教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用工匠精神培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