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全国高校守正创新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  > 守正创新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

守正创新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副教授张苗苗表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导和遵循,更是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揭示,在整个学校的思政课建设发展历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了解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需要

    “推进会召开后,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时间组织全校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召开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通过这次学习,张苗苗对高校做好思政课的时代意义和责任担当进行了再思索,“我们要准确理解思政课的时代意义、重要地位以及责任担当,就应将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当中加以看待,也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来对待。”

    在张苗苗看来,高校思政课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使命职责,必须体现实效性、针对性、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要实现这些,首先要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现实需要。

    结合课堂教学,她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他们接受信息的维度非常广阔,如果老师没有相对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很难充分回应学生的现实需求,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提供有实效性的教学内容。”

    这也正是当下高校思政课的痛点之一。“新时代大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但我们对他们的了解、把握和调查还不够。”她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但备课中也应包括‘备学生’,即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所需所求,以及他们对思政课有怎样的期待。”

    上学期,一次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之辩的课堂讨论,令张苗苗印象最深。课上,她摆出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展开辩论。“通过这样的辩论,学生既理解了二者之间的本质不同,更识破了西方‘普世价值’观的虚伪性,也真切意识到自己是如何被这一价值观所迷惑的。”

    令她深有感触的是,几天前,一位曾参与过那次辩论的学生给她发来微信。在另一门课上,她再次听到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一价值观的批判,愈加明白了要认清这一价值观错误性的原因。看到她在微信里说“在课堂上和同学怒揭西方普世价值观的虚伪”,并认为“教育在这一刻完成了一个小小的闭环”,张苗苗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成就感。

    这次“课堂辩论”让她更加意识到“备学生”的重要性。“必须要搞清楚,学生的思想困惑、认识误区、理论难点、思想痛点究竟是什么,才能设置契合学生的课程,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课堂议题、教学方法真正打动人心。”

    用心用力用情建设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

    “人大的思政课差不多门门都是‘金课’,老师们乐于守正创新,还启发我们把专业与思政联系起来,‘统计与党史的关系’‘词云描绘你理解的马原’……这些课程趣味横生,让我记忆深刻。”评价人大思政课的体验与效果,人大统计学院大三学生王枫笛不吝美言。

    据张苗苗介绍,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认真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用心用力用情建设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研部主任,张苗苗特别介绍了这门创新性课程所打造的六大课程品牌:书记/校长主讲“新时代新征程”第一课,让学生体悟道路之美、制度之美、精神之美、理论之美、思想之美;“中国式现代化大讲堂”学科示范课,邀请各专业学科带头人讲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道理学理哲理;“大道之行”名家讲座课,邀请党政领导、行业模范等,真实讲述中国道路和中国故事;“时代之问”师生研讨课,让学生体验最生动的思辨研讨;“复兴之约”青年宣讲课和“奋进之路”社会实践课,则让学生从听众变成参与者,在问与答、讲与演、知与行的真实互动中锤炼出自己的思考。

    除了用好“社会大课堂”,张苗苗在思政小课堂的教室里,也不断开拓新方法、总结新经验。

    她介绍,“上学期我在课堂上开展了‘讲好中国故事、体悟中国精神’这一主题的小组活动,由学生自选‘中国精神’主题,通过多元形式讲故事、讲理论、讲文化、讲历史、讲传统。”

    学生们的表现可圈可点。“有的小组选了红旗渠精神,有的选伟大建党精神,还有的选科学家精神,覆盖面非常广;有的同学讲历史,有的讲人物,有的讲成就,形式非常多样。”她总结道,“正是通过学生研究、思考,分组进行讨论、PK和展示,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中国故事、所承载的中国精神。”

    近年来,人大不断利用数字技术为思政课赋能,推动思政课建设从实体课堂逐步向虚拟课堂、混合式课堂拓展。

    今年3月,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的北京“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发布。张苗苗边展示边介绍,“打开数字地图,轻轻点击‘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便可参观虚拟展览,观看思政课示范课程视频。”

    “我们还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搭建了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的协同,搭建中国人民大学名师大讲堂云平台,将线下讲座移至线上,提升讲座学习的覆盖面。打造 ‘九思微课’短视频课程等,大幅提升了讲座学习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张苗苗说。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表白张苗苗老师,最好的语言送给最美的你。”“张老师讲课时总是面带微笑,那笑容非常真、非常甜,仿佛能沁入我的心田。”每次结课后,张苗苗总能收到学生们最真挚的评价。这也让她更加关注思政课上师生关系的构建。

    “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尝试和创新,但教学关系的构建往往可能被忽视掉。”为此,她总会抓住一切机会与学生们讨论交流、增进了解。

    “上个学期,我的思政课下课时间是20:25,但往往课上的讲授与讨论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下课后学生还要继续向老师发问、探讨到22:00左右。”这也让张苗苗意识到,“当代大学生富于思辨精神,对理论性的呼唤和期待还是非常高的。如果学生反映出对思政课兴趣不大,就要审视一下思政课究竟有没有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去做,有没有真正让思政课走进学生内心。”

    同时张苗苗也感受到,“中国人民大学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视、关爱、支持非常大,为我们汇集了大量优质的资源、搭建了多元平台。”这也让她更加思考应如何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赋能。她建议,应继续建设能够覆盖到全国各级各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实践教育基地。

    在与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中,张苗苗注意到,有不少老师经常询问,“在哪里能获取更丰富更专业的备课资源?”“哪里有更成熟的经验可以分享?”在她看来,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所打造的集体备课平台,必将进一步发挥“中央厨房”的功能,辐射和覆盖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

    “比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一体化的衔接问题,相应学段同样的内容,小学阶段是怎么讲的?教材是如何设置的?重难点是什么?如果有了这些基本的了解,那么在备课大学思政课时,我就能有意识地进行衔接,避免简单重复,实现层次提升。”张苗苗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