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以课程思政之魂 育德技并修之才  > 江西日报整版报道: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 推动教育强省建设 江西新闻

江西日报整版报道: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 推动教育强省建设 江西新闻

原标题:

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 推动教育强省建设

——全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6月25日,省委教育工委在南昌召开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来自地方党委、本科高校、高职院校、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8位代表发言,为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强省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言献策。现摘发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聚焦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努力推动教育强市建设

余正琨

南昌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么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南昌市通过认真学习,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重点聚焦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作示范、勇争先,彰显省会担当,全面实现教育强市目标。

积极主动谋划,科学布局教育资源。编制《南昌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南昌市中小学校布局优化调整方案》等文件,重点对教育资源薄弱的部分老城区和教育资源亟需扩张的新建城区进行超前布局,已经谋划和推进南昌中学、行知中学、南昌十中经开校区等,计划通过教育资源配置三年攻坚补短板,不断优化网点布局,扩充资源供给,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网络。

探索集团化办学,不断实现教育均衡。目前全市累计成立义务教育集团68个,覆盖学校262所,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接下来,重点推动集团化办学向规范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构建以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片区学校高质量发展共同体为支撑的优质教育资源扩充体系。

聚焦职业教育,切实做到同等重要。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扎实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三年行动,全力推进中国(南昌)现代职教城建设和中高职“3+2”贯通式人才培养,保障职校生在升学、求职、工作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享有与普通教育学生平等的权利与机会,打造南昌应用人才“新高地”。

坚持人才强教,稳定发展师资队伍。一手抓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强化师德为首的理念,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评优奖励的先决条件,把好师德关。一手抓教师专业素养建设,今年将在面向全国招引500名硕士以上学历教师的基础上,持续做好教师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健全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教师梯队成长机制。同时,注重文化传承,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黄路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强化“龙头”意识,全面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者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必须勇于担负教育强国的“龙头”使命。作为农业高等学校,一定要深化认识、提高站位,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要求,细化、转化为高水平农业学科建设、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政治担当、强劲动力和有效举措。

建好“两个品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好“金扁担”党建品牌。一头挑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头挑起强农兴农职责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要求。学校自2020年起,确立“金扁担”党建品牌,加强“双带头人”建设,加强教工党员队伍建设培养。建好“大思政”课程品牌。以全体校领导分专题领衔讲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引领,分步推进思政课程的创新建设;以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英语话农史》为引领,推进《大国“三农”》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进一步厚植农科大学生知农爱农深厚情怀、强农兴农政治担当。

夯实“四项举措”,扎实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扎实推进高端人才引育,集聚建设人才梯队。持续通过与知名院校联合培养、设置优秀人才“揭榜挂帅”项目、大力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建立人才培育“白名单”等措施,促进青年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成才。扎实推进高端平台构筑,汇聚优势创新资源。在畜牧学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积极创建现代农业领域种业自主创新江西省实验室,加强省部共建“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双季稻种质创新与育种重点实验室”建设。扎实推进学科群建设,蓄势冲击国家一流学科。以省一流学科为主干构建4个学科群,通过“顶尖学科培育计划”“优势学科提升计划”“特色学科振兴计划”“基础学科强基计划”和“新兴学科培育计划”,实现学科的优势、特色、错位发展。扎实推进科技自主创新,服务农业产业升级。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猪遗传改良、水稻新品种创制、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农业绿色高效生产等领域的“卡脖子”共性关键技术,创造一流成果。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陈晔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校长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江西要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关键在于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南昌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就是要奋力建设一所具有江西底色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提升,提升服务江西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引领“双一流”建设。大力实施“党建示范创建、人才引育攻坚、教育评价改革、办学资源拓展、内部治理改革、队伍作风强化”六大行动,广泛凝聚“双一流”建设合力,做强优势特色学科、做精战略急需学科、做实新兴交叉学科,以“3+X”方式,打造学科特区,着力打造契合江西产业升级需求的特色学科方向,培育一批新的一流学科增长点。

坚持需求导向,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按照“稳定基础、强化优势、突显特色、培育新兴”的总体思路,主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前瞻布局新兴专业。实施“一流本科卓越计划”“研究生教育攀登计划”,提升学生学术创新能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较为完备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

加强人才引育,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持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提高人才引进标准,做好做实人才引进“双聘制”,开展准聘长聘制度改革试点。新建3个创新平台,配套“人才特区”政策并探索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人才引育工程,以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更好的服务和更优的发展环境等超常规举措汇聚一批国家级人才,将平台打造成为江西省人才高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学科新增长点。

深化产教融合,助推江西高质量发展。聚焦江西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昌实验室、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研平台作用,汇聚各方面办学资源,加强复合半导体照明、显示、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建设绿色食品省实验室,培育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药物筛选及新药研发科研大平台等,助力江西新型光电与数字经济产业、食品产业、有色金属(含稀土)产业、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鄱阳湖保护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等。

放大“大学声量”

助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

谢 华

南昌航空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

放大“大学声量”,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助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江西国际教育利用国际会议论坛、国际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坚持胸怀“国之大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接江西重点产业布局,将国际产学研用大会办成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平台,形成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江西力量”。

突出“大学优势”,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国际传播渠道,让中国故事传得更开更远更广。江西高校坚持多平台、多渠道、多维度共同发力,打造国际传播联合矩阵,积极拓展“海外朋友圈”。发挥品牌优势,联合主流媒体搭建传播平台。南昌航空大学主动与新华社、CCTV、CGTN、中新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江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合作,与国际在线共建江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着力打造具有“国际风范、中国元素、江西特色”的国际传播新名片。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作为践行教育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原创中英文MV《我和我的汉语老师》获中国网络视听2022国际短视频大赛三等奖。把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作为推动教育报国的使命担当。中英文视频《用歌声把中国唱给世界听》《带你认识大中国》、报告文学《留学生的中国梦》《留学生读“景漂”》《我的外国留学生朋友们》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全球150多家媒体转载,覆盖受众达3.74亿人次。

彰显“大学作为”,做好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让中国故事入眼入耳更入心。发挥大学生特别是留学生优势,搭建人文交流桥梁。培养“一带一路”乐队,组织留学生参加世界VR产业大会、国际产学研用大会、2023战略传播论坛、阿拉伯文化艺术节、丝路瓷行、国际青年中国行等文化活动,推动留学生体悟、感受、读懂中国文化,让留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和眼睛记录新时代中国。贴近海外受众需求,创新叙事模式、表达方式。注重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创作推出短视频《走出国门的茶与瓷》《当阿拉伯青年遇见“工艺中国”》《外国青年遇见“书画中国”》《郎红功夫》《杭州亚运》《鄱阳湖观鸟》等作品。

紧扣“登高”“升级”

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

胡永红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立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建设要求,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服务中国船舶工业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坚持举旗铸魂强基固本。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坚持以船舶军工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化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经验入选江西教育改革创新十佳案例;扎实推进“双融双育”,着力打造“旗舰先锋”党建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对接我省重点产业布局和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为牵引,带动“智能制造、物联网应用”等10大专业群水平整体提升,获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

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育政策,改革绩效分配制度,培养造就高素质“双师”队伍。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4个,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等143人,被省委确定为“全省职业院校领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单位”。

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体系,推进“三教”改革,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近3年学生在国际、国家、省级大赛获奖1100多项,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中船重工首席技能专家”等一批科技人才和创业典型。学校获评“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

坚持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与江南造船、江苏科大战略合作,打造“船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与华中数控、昌飞集团等国内外161家企业合作,开展学徒制、订单班培养;政行企校共建九江产教融合发展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基地;校政共建“九江市新时代产业工人学院”。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

支撑引领教育事业发展

李奭萍

萍乡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萍乡市教育系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引领教育强市建设。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萍乡市加快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引导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升教育公平与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学位园位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结推广芦溪县经验做法,辐射带动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推进集团化办学和资源均衡配置。组建优质教育集团,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探索特色高中办学模式,提高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强教必先强师,萍乡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强化师德师风。严把教师入口关,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办好龚全珍师德教育学院,加强教师培养培训。选派优秀教师赴省内外名校学习,借助社会力量发展乡村教育,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探索多元化师资配置模式,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强化教师待遇保障,健全教师荣誉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萍乡市将做强中职、做优高职,一体推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共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坚定文化自信

强化科学教育

刘建阳

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执行校长

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就基层学校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谈谈体会。

传承历史文脉,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勇于创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校须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其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赣南地区蕴含丰富的客家文化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抓实思政课建设,积极探索建设小、初、高一体化思政课程,把传统文化和弘扬苏区精神有机融合,打造新时代文化教育。

强化科学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一体推进的大背景下,科学教育正成为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中小学校应加强教学管理,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同时,依托选修课、社团课、托管服务、校园科技节等平台进行科学教育。此外,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可以打通知识培养路径,探索小、初、高一体化培养模式,避免零碎化培养。学校正努力探索构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螺旋式的科技创新课程,开设科幻画、人工智能、编程、创客、3D创意与设计等,强化科学技术学习和动手实践。

树立正确人才观,提升地方经济发展“软实力”。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提升,学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立德树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其成为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努力抓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当地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教育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以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以思政课之源

铸立德树人之魂

聂小峰

玉山县瑾山小学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应全面提升教师素养。聂小峰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吸纳60名年轻教师,创设“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带团模式,构建导师、核心成员、学员三级互学共研体系。组建线上“共读研习社”,推出“公众号里的声音”特色栏目。建立线下学期专项会、线上月度研讨会制度。工作室推出“课标解读+无生课堂+教材解读”思政教师培训模式,积极承担思政教师省培工作及周边县(市、区)的思政教师培训。

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应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在上好“墙内”思政课的基础上,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三条路径,构建“大思政课”。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开展“小脚丫之旅”系列活动,形成可观可感的思政动态课程。邀请道德模范、优秀警察等走进校园,让学生真切感受身边人身边事,激活大思政的“源头活水”,形成思政榜样课程。研发编制校本课程《阳阳成长记》,以阳阳、瑾儿为主人翁,学生日记、德育故事、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四环共育,形成有温度的思政校本课程。

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应努力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瑾山小学创造性推出“阳光成长银行”评价体系,模拟银行货币存储方式实施德育评价积分管理。学生用好习惯兑换“瑾山币”“星级卡”“星级徽章”,通过得币、换卡、争星的梯度式奖励和银行储蓄式管理,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图片制作:孔宣尹

编辑:石德璐

复审:冯星星

审签:邵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