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本问题
调查问卷首先让被调查者报告对学生阅读的观察,有8.8%的被调查者报告“几乎所有学生都热爱阅读”, 有 50.5%的被调查者报告“多数学生热爱阅读”,有38.7 %的被调查者报告“少数学生热爱阅读”,有2.0%的被调查者报告“几乎没有学生热爱阅读”。要注意,这是被调查者对自己熟悉环境的观察报告,不能直接换算成X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热爱或不热爱阅读的比例值。不过,考虑到X省有大约八百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可以推测,X省不热爱阅读的学生的绝对数量相当大。学生不热爱阅读的成因很复杂,家庭和社会环境、信息传播技术的变迁、学校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重视程度和方式方法,都是影响学生阅读的重要变量。
至于 教师如何理解学生阅读与学生成长的关系,其中一个问题是:阅读素养高和能力强的孩子无论现在成绩好不好, 相比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有更强的发展后劲,你赞同这个说法吗?数据显示,高达94.7%的被调查者赞同这个说法。另一个关联问题是,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你认同这个观点吗?同样有高达94.7%的被调查者表示认同。 当被问及,你认为阅读有助于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吗?有高达98.7%的被调查者持肯定回答。当被问及,你担心阅读将人变成“书呆子”吗?高达93.5%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不担心”。这些反馈,说明教师群体对于阅读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有高度共识。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数据反映了不同学科教师的共识,而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看法。
教师阅读素养与学生健康成长是否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对于这个问题,高达95.3%的被调查者持肯定回答。对这个问题的高度共识意味着,被调查者应该普遍认可“提升自身阅读素养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这样一个说法。如果说,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回答情况反映了教师群体在“知”上的共识,他们在“行”上又如何呢?为了获得真实的情况,调查问卷从教师的观察视野和自我报告的视野,分别设计了问题。通过数据回收和分析,发现教师群体在阅读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知行不一”的情况。
其中一个问题是,根据你的观察,周围有多少教师热爱阅读?回答“几乎所有教师都热爱阅读”的比例是13.4%,回答“多数教师热爱阅读”的比例是51.0%,回答“少数教师热爱阅读”的比例是34.2%,回答“几乎没有教师热爱阅读”的比例是1.4%。很明显,这个问题的选项分布呈现出非常不同于前述问题的特征,教师之间的共识消失了,分歧非常明显。与教师对学生群体的阅读观察一样,选项的比例值,不能直接换算成教师热爱阅读或不热爱阅读的具体人数。不过,我们可以为选项的定性词如“几乎所有”、“多数”、“少数”、“几乎没有”赋予具体的比例值,可使我们对被调查群体热爱或不热爱阅读的数量有更直观的把握。
考虑到选项本身具有对称性质,赋值也必须是对称的,譬如,如果对“几乎所有”的赋值为99%,则“几乎没有”的赋值就应该是1%。让我们采取对称的、但包容度更大的赋值,如为“几乎所有”赋值90%,为“多数”赋值60%,为“少数”赋值40%,为“几乎没有”赋值10%。考虑到X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约800万人,我们可以按一比二十的师生比去估计教师总量大约为40万人。 根据相应的赋值和对教师总数的估计,我们就可以得出下述可供参考的结论——经计算,X省大致有5.36万教师报告有4万教师不热爱阅读(有36万热爱),大致有20.4万教师报告有16万教师不热爱阅读(有24万热爱),大致有13.68万教师报告有24万教师不热爱阅读(有16万热爱),大致有0.56万教师报告有36万教师不热爱阅读(有4万热爱)。 按选项比例作加权计算后,可得出X省大致有17.4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不热爱阅读,占比高达教师总数的43.5%。
于是,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师对于学生成长与学生阅读的关系,以及学生成长与教师阅读的关系具有普遍的积极共识,但这种共识却不能普遍体现到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上呢?
朱永新:每个孩子都只有一个童年——教师是把孩子们带到阅读世界的引路人
朱永新:我为什么连续20年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建议把9月28日孔子诞辰日设立为国家阅读节
二、情况研判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还需要看一组被调查者关于阅读环境和行为的自我报告数据,以凸显上述问题的含义。当被问及,过去一年,你阅读了大约多少本书(纸质书和电子书均可)?被调查者回答“几乎没有读书”的占比为13.4%,回答“5本左右”的占比为63.7%,回答“10本左右”的占比为17.2%,回答“20本以上”的占比为5.7%。面对这组数据,该如何理解呢?首先,按照X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总数(约40万),自我报告过去一年几乎没有读书的被调查者比例换算成全省教师人数有约5.36万,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绝对数了。X省约5.36万教师因为自己不读书,完全背离了“教书育人”的天职。尽管这些教师都取得了职业的教师资格证,但这种资格名不副实。这个说法仅为事实描述,并无简单责怪这个群体的意图。相反,应向坦率填入这个选项的被调查者致敬,如若不然,此次调查将无法发现上述事实。
有63.7%的被调查者的选项是,在过去一年,读了“5本左右”。这个数量意味着什么呢?必须意识到,“书”只是一个通称,书与书之间的内涵和难度有云泥之别。有没有相关信息来判断这个教师群体习惯阅读的书的内涵和难度呢?在这份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有几个问题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现摘录两个问题及其选项予以分析。 一个问题是,对你的思想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被调查者列举出来的集中度排在前十名的书分别是:《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活着》、《红楼梦》、《爱的教育》、《三国演义》、《给教师的建议》、《围城》、《论语》、《简·爱》。另一个问题是,你最想读却还未来得及读的一本书是什么?被调查者列举出来的集中度排在前十名的书分别是:《红楼梦》、《平凡的世界》、《活着》、《百年孤独》、《围城》、《三体》、《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白鹿原》、《简·爱》。教师列举的这些书,透露出了什么信息呢?
在这里,健全的阅读常识能助一臂之力。假如我们简单将书的难度分为五级,最低难度的书为第五级,最高难度的书为第一级。我们问,被调查者填写的高频书处于什么级别?让我们将生活休闲类的书和儿童读物列为第五级,其中包括消遣性质的文学作品,这类书消耗读者的思维能量最小。让我们将第四级的书定义为浅知识读物和难度高于消遣文学的小说,《活着》、《平凡的世界》、《围城》、《三国演义》等被调查者填入的高频书可归于此类。类似地,将第三级的书定义为有一定挑战的思想读物、历史读物和有相当思想内涵的文学名著,如《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卡拉玛佐夫兄弟》,被调查者填入的高频书《红楼梦》、《论语》、《三体》等可归于此类。将第二级的书定义为有丰富思想内涵的理论著作,包括一流科学家写就的科普读物,具有经典地位的社科、历史、文艺批判类读物,国学经典中难度较大的如《孟子》、《庄子》等,以及一些难度适中的与教育主题相关的哲学经典,如《理想国》、《民主与教育》等。将第一级的书定义为极富思想挑战性的经典读物,这类著作只可能出自大思想家的手笔,涵盖哲学、科学和人类文明各方面的主题,例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依据上述图书等级的参照系,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填写的高频图书大都处于第四级,少数处于第三级,个别处于第五级(如《爱的教育》),没有处于第一级、第二级的书。这说明,被调查者群体的阅读水准普遍不高。根据被调查者列举的高频书来看,可以说,完全没有超过正常高中毕业生的阅读水平,离优秀高中毕业生的阅读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当然了,调查问卷只能反映这个教师群体的普遍情况,不能反映特别优秀的教师个体的阅读情况。那么,在被调查者列举的高频书的阅读层次上,一年究竟应读多少本书才是合格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阅读速度,而阅读速度又取决于阅读难度。有理由认为,对正常人而言,阅读第四级难度的书,速度可以按每分钟400字计算,阅读第三级难度的书,速度可按每分钟200字计算。让我们假设,处于第四等级和第三等级的书的平均字数为30万字。那么,阅读完一本第四等级的书需要750分钟,也即12.5小时,阅读完一本第三等级的书需要1500分钟,也即25小时。当然,读完一本书并不等于完全理解和消化,这里不考虑阅读过程中记笔记或阅读之后再思考和再记录的时间。 让我们假设,一个教师平均每天(含周末)用一个小时来读书,坚持阅读,一年可以读完约29本第四等级的书,可以读完近15本第三等级的书。显然,按照这个标准,只有自我报告一年阅读20本书以上的、占比仅为5.7%的被调查者有达标的可能性。真实的达标情况很可能更低,因为根据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这个群体阅读的第三等级书籍的比例远小于第四等级书籍的比例。
在调查问卷中,还有两个问题直接反映了教师的阅读状况。一个问题是,你平均每天(含周末)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是多少?回答“几乎没有时间”的比例为10.8%,回答“30分钟以内”的比例为42.1%,回答“30分钟-1小时”的比例为31.1%,回答“1-2小时”的比例为10.7%,回答“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5.2%。如果我们以达到一小时阅读时间为及格线,则X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及格线上仅占15.9%。若作宽松处理,将小部分选择“30-1小时”的被调查者理解成阅读时间是达到1小时的,阅读时间及格的教师比例也不高。当然,这还是对所谓的“及格”的阅读时间予以较低水平界定的前提下。
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对形成最终的综合判断有帮助。这个问题是,你的私人藏书数量大概有多少?回答“几乎没有”的比例为9.2%,回答“100本以内”的比例为62.8%,回答“100-300本”的比例为19.0%,回答“300-600本”的比例为5.5%,回答“600-1000本”的比例为2.0%,回答“1000本以上”的比例为1.6%。按此比例进行换算,X省 居然有约3.7万教师完全没有个人藏书,而有个人藏书但数量在100本以内的人数约25万,这两项比例之和高达72%。这些数据的含义同样需要常识的辅助才更清楚。
以调查所在年度(2022年)的物价为标准,可以按每本书平均50元的码洋来核算。网上购书的折扣普遍可以打8折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