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以三心执三笔 绘调查研究新图景  > 从空间感知到社会互动:潮汕民间造像的物像情境

从空间感知到社会互动:潮汕民间造像的物像情境

摘要

 

民间造像的视觉表达方式、具象化载体的形态质感、组合关系及与之相关的人的行动,提供了理解地方社会文化脉络的丰富层次。在潮汕乡村民间造像系统中,神像造型、座次等视觉技术与策略以及人与神像的互动行为,标识了人们对地理空间的体验与认知、村落社会伦理阶序及性别角色的社会价值规范。这套交织了视觉性与物质性的系统背后实际上是作为整体的社会情境。

中国民间社会在很长一段历史时空中,创造出了丰富的造像文化。神像不仅用于膜拜,且与地方社会的发展变迁纠缠出复杂的纹理。人们通过具象化的知觉互动,实现日常生活的信仰实践。各地民间造像,常常特点殊异,名称、造型、材质、风格等视觉表达形式各有讲究。视觉表达是一种文化行为。视觉人类学对视觉技术、视觉行为、视觉方式等的观察往往由其整体情境入手,探讨在具体生活中人们如何通过行动与之发生联系,及其背后可能关涉的人的价值观念。格尔茨认为人类学家的工作就是找到理解地方社会“意义之网”的路径。但他同时强调,若仅将文化当作纯粹的符号系统对待,则容易陷入望文生义、脱离研究对象的危险。特纳在仪式研究中也指出,认知文化元素的视觉语法,应将其放回人的行动中,放回过去与当下的动态脉络里,同时关切文化象征元素间的系统关系。同时,造像技艺具有物质性的内涵。可观可感的实体存在使它与人们的互动成为可能。技艺是一种融合了物质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总体的社会现象。技艺行为应该作为一个总体及动态过程进行理解,才能获知物质的、社会的和象征性的因素是如何在此过程中建构、协调和复合的。因此笔者认为从“物像情境”入手观察民间造像技艺可以拓展对物像所植根的社会语境的理解,揭示物像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信仰物像不同的具象方式可以作为理解不同社会情境的切入点。造像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信仰物材质的选择、排序等,可能彰显着社会心理的某些层次性的逻辑关系。信仰媒介的流通与交换也可能勾勒出地方社会发展与变迁的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