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数学 七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9年级)(以下简称“实验版教材”)于2004年秋季开始使用,与此同时,我们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开展了一系列教材实验的行动研究,并对使用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及时修订。本次修订,我们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教材实践检验和相关课题研究为基本依据,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在保持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开展修订,根据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实践需要进行创新,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努力使教材质量迈上新台阶。

一、修订概况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7~9年级)(以下简称“修订版教材”)是在实验版教材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实验版教材主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林群。编写队伍由数学科学研究人员、数学教材研究人员和优秀中学数学教师三方面组成,在继承以往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以成为反映科学进步和先进文化的镜子为目标,在内容选取、体系设计和改进呈现形式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实验版教材于2003年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2004年秋起在全国课程标准教材实验区开始使用,从2004年至今一直是国内使用量最大的初中数学教材。在八年的实验中,教材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他们充分肯定了它的优点,同时也反映了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并为进一步改进教材建言献策,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反馈信息。在此期间,教材先后进行了多次局部性修订,把经教学实践检验后取得的经验和改进意见及时吸收到再版教材中。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与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辅导材料、数字与电子技术制品等也日臻丰富和完善。

本次教材修订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2009年),以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研究人员为主,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并开展了一系列教材实验的行动研究。根据《课标(实验稿)》修订组提供的征求意见稿,以及我国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充分搜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小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保持实验版教材的体系结构,在许多具体问题上进行了细致修订,不仅使教材取得了较大进步,也为下一阶段的修订工作做好了较充分的准备。第二阶段(2009年~2011年)是大范围的工作,仍以林群为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研究人员与省、市优秀数学教师和教研员组成教材修订课题组。几年来,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理论学习、实际调查,经历了专题研讨、撰写修订稿、试教实验、修改完善等教材修订的完整程序。最后,又与正式公布的《课标(2011年版)》进行逐条对照而确定修订的内容。在全国广大数学教师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目前修订版教材已经基本成型,七年级(上册、下册)已经通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下面介绍修订版教材的整体情况,以便广大数学教师了解我们的基本意图,并提出更进一步的意见和建议。

二、修订依据

(一)以《课标(2011年版)》为依据

人教版9年级上册语文

《课标(2011年版)》是教材修订的政策依据。它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要求。特别是明确提出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总目标,对课程内容和要求也进行了较大调整,为本套教材的修订指明了方向。认真研读、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积极体现其基本理念,依据其规定的教学目标,参照其提出的编写建议,努力贯彻落实《课标(2011年版)》的各项要求,是教材修订的首要任务。

(二)以教材实验为依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材使用者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是教材修订的实践依据。珍惜广大师生数年来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对教材实验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发扬成绩,改进不足,不断创新,使教材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在质量上跃上新台阶,是教材修订的核心任务。

(三)以相关研究为依据

与教材实验同步,教材编者与有关方面合作,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成果,其中包括:

(1)“新中学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在教材编写思路、体系结构、内容组织和呈现形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这些结论对教材修订具有指导意义。

(2)“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对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的构建,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全面研究,在数学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教材修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3)“新课改后中学数学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课题,通过对国内新课改后各版本中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内容和结构、教材内容选取、教材内容组织形式、教材内容和版面设计等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和优缺点,归纳了不同版本教材的共性和差异,讨论了中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规律。这一研究使我们基本把握了我国初中数学教材发展现状,为我们吸纳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借鉴不同版本教材的成功经验,针对教材的问题与不足开展修订工作提供了具体依据。

(4)“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课题,包括学习目标、目标解析、评价样例和评价方法与建议等研究。其中,对学习目标的深入分析为把握修订教材的内容要求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评价样例对教材的例题、习题修订有参考价值

(5)“中国传统数学与现代数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课题,概括了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与特点(特别是算法化倾向),分析了其对近代数学发展的影响及在现代数学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现实意义;研制了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的一些案例。这些研究成果对修订教材中的具体史料具有指导作用。

将上述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材修订工作中,加强了对教材质量的基本保证。

三、修订目标

本次修订力求在实验版教材基础上取得明显进步,达到以下目标:

(1)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课标(2011年版)》的要求,同时要形成本套教材的特色。

(2)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教材内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

(4)教材内容与结构体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教材设计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关注学生不同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关注学生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个性特点,体现教育公平。

(5)构建更加科学严谨的教材结构体系,保证教材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的连贯性、层次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注意与相关学科教材协调配合,杜绝相互矛盾现象的发生。

(6)精选教材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练习量过大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教材特色

修订版教材在保持实验版教材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以下特色。

(一)落实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强调教材的普适性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为培养公民素质提供优良的教学资源,教材在充分保证全体学生学好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习题、数学活动、选学材料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可以自主选择的数学学习素材,从而提高了教材对教学的适应性,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要。

例如,教材在安排习题上设置了不同层次,在“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等栏目下,有针对性地选配习题,落实基本要求,提供拓展空间,各章都安排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安排“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等选学内容;等等。这些设计,为全体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兼顾数学的严谨性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教材利教利学

教材修订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继承我国半个多世纪编写教材的宝贵经验,发扬教材特别注重知识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强调数学基础的落实和提高,在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中注意数学的逻辑性要求等优良传统;同时,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对于核心的数学概念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循序渐进地安排,让学生有螺旋上升地反复接触它们的机会,为学生铺设合理、有效的数学认知台阶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具有较强指导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例如,在编排知识体系时,我们认真考虑了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在学生思维发展上既有总体设计,也确立分阶段目标,逐步提高对推理能力等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在思维水平上不断发展。教材在分析问题时,注意“三结合”,即直观感知和推理论证相结合、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结合、特例分析和一般推广相结合,这也是为利教利学而总结出的处理方法。

(三)加强背景与联系,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教材修订中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以精选的现实生活和数学发展中的典型问题为背景,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原理的引入是自然而水到渠成的;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概括过程、数学原理的抽象过程,从中体会数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解决具有真实背景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教材特别注意以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领悟数学知识内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

例如,各章的结构设计都注意贯彻问题解决的总体目标要求,以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为线索进行设计。在章前图、章引言中起步,在正文中展开,在章小结中归纳。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回顾等延续发展、贯穿始终。

(四)加强思想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的育人价值,本次教材修订特别重视渗透和揭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通过教材这面镜子,深入浅出地反映数学的工具作用和人文精神。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一章,在讨论方程的概念时注意体现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在讨论解方程时注意体现化归思想,在讨论列方程时注意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在“阅读与思考”栏目安排“方程史话”的内容。这些处理不仅使全章中的基本内容提升,而且使知识内容中蕴涵的思想、方法、文化等得到反映。

(五)改进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呈现形式,改进栏目设置、图文搭配、版面设计等方面,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安排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教材的亲近感和认同感。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以教材中两个阅读材料为例,“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用字母表示数所引起的数学上的变化,反映了数学中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为什么要证明”用师生谈话的形式,讨论了证明的必要性,这些较为生动的呈现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再如,为了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安排了“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等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反映所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联系,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六)同步研制配套教学资源,提供立体化教材

配套教学资源是教材使用的重要保证。在修订教材的同时,我们启动了配套教学资源的修订工作:同步修改了教师教学用书,内容调整为总体设计、与教材正文一一对照的教材分析、习题参考答案、教学参考案例、拓展资源、评价建议和测试题等六部分,每册书附配一张CD-ROM光盘(包括全部课时的教学课件和拓展资源)和一张VCD光盘(包括典型课例的教学实录和点评),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内容,而且融入了教师的教学经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效帮助;编写了与教材同步配套的学生学习用书《同步解析与测评》;为了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我们还开发了教学设计与案例、培训用书、课例光盘等教学资源;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具有方便实用的交互和检索功能的电子版教材的研制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五、教材体系

(一)体系修订

本次修订在体系结构上特别注意了两个问题:一是要遵循数学的科学性和教学的合理性,两者兼顾。二是要关注教师使用教材的习惯性,修订前后教材的体系应保持相对稳定,对有争议部分要进行充分论证,全面权衡利弊,再确定修订方案;对确有必要进行变化部分做适当调整。

与实验版教材体系比较,主要有如下几点变化;

1。“实数”提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与“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之前

这一调整有如下原因:

(1)在“实数”一章,学生可以了解:对于任意一个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对于数轴上任意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实数表示。这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可以顺利地呈现有序数对与直角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的内容。

(2)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一章,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如x>3表示大于3的数)时,就知道这里的数指的是实数,同时能顺利地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如用表示3的点右边(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x>3的解集)。

2。“三角形”移后,与“全等三角形”“轴对称”集中安排

实验版教材将“三角形”安排在七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由于13岁左右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与三角形内容的学习要求有一定差距,另外,从内容的关系看,全等三角形与三角形联系密切,轴对称中安排了等腰三角形等内容,也是以三角形内容为基础的。因此修订后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集中安排在八年级上册,既突出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又缓解了学习困难。

3。“一次函数”移后

学习这一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难点:(1)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2)从数和形两方面考虑问题;(3)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比较难。因此,适当后移有利于降低难度。

4。“分式”提前

“分式”紧接“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安排,突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使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知识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

5。“二次根式”提到“勾股定理”之前

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实际上涉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实验版教材用取近似值回避,教学反馈意见普遍认为这样处理不利于全面体现勾股定理的教育价值,给勾股定理的学习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本次修订接受这些意见,调整了二次根式与勾股定理的顺序。

6。“二次函数”提前,加强其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一方面,二次函数一些问题的解决,要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另一方面,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深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另外,教学反馈意见认为,二次函数是第三学段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抽象程度高,掌握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实验版教材安排在九年级下册,学生接触的时间太短。本次修订接受了这一意见。

7。“反比例函数”后移

物理、化学中有许多反比例函数模型,考虑到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在学生掌握了较多的理化知识后,对理解反比例函数概念、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等都更有利,因此将这一内容调整到九年级下册。

(二)体系特点

修订版教材包含了《课标(2011年版)》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内容,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介绍四个领域内容安排处理的特点。

1。数与代数

主要是最基本的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内容,在编排方式上有以下特点。

(1)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不断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本套教材改变了以往代数教材“先集中出方程,后集中出函数”的做法,而是按照“一次”和“二次”的数量关系,使方程和函数交替出现,即按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顺序螺旋上升。这样处理,一方面克服了直线式发展所产生的不易理解和消化的弊病,分阶段地不断深化对方程和函数的理解;另一方面强化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函数角度提高对方程等内容的认识,用函数观点分析解方程组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等就是为此目的安排的。

(2)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突出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教材中方程、函数等内容均注意尽可能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讨论有关概念和方法,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究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内容及其应用的理解,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例如,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改变了“概念—解法—应用”分三段的传统教材结构,而以实际问题为主要线索,将概念与解法融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之中。

7年级下册英语人教版

2。图形与几何

内容包括“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等,在编排上,以图形的性质为主线,将其他内容与它有机地整合,螺旋上升。

(1)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例如,为更好地反映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前安排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第7章),使坐标这种能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工具能更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