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思考  > 【学术信息】浙江大学发布《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2024版)》

【学术信息】浙江大学发布《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2024版)》

编者按:在6月16日浙江大学召开的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研讨会议中,围绕“智能时代、教育何为”这一命题,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发布中英文《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2024版)》,现将中文版全文推介如下:

前言:

 与任何有机体一样,人类需要与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更好地繁衍生息。在一般意义上,素养指的是人类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它旨在维持和促进个体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和伦理性等内在特征。

 先前的技术发明从机械化增强角度提升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能力,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挑战了人类的根本,它深刻改变了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和角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教育变革产生着重大而深远影响。

 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正彻底改变着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胜任原本属于人类脑力劳动范畴的部分工作。如何通过多样化的人机协同模式不断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实践性,最终让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普遍发生,成为“智能时代、教育何为”需要直面的重大命题。

 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人类绝大多数知识装进数字化知识容器中,重构了人类知识版图,成为大数据时代中一种新型的“知识提供者”。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个体自主思考、判断、学习能力乃至伦理道德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类教育史上,每一次伟大的技术创新(如文字、印刷术和互联网技术)都引发了教育领域质和量的飞跃。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实现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再次迭代升级,促使人类教育目标从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走向素养本位。

 本红皮书旨在提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内涵、培养的目标与愿景以及培养的载体、行动与策略,认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是由体系化知识、构建式能力、创造性价值和人本型伦理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价值为先、伦理为本。

人工智能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从达特茅斯启航到新一代人工智能

 1955年8月,时任达特茅斯学院数学系助理教授、1971年度图灵奖获得者麦卡锡(John McCarthy)、时任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神经学系青年研究员、1969年度图灵奖获得者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时任贝尔实验室数学家、信息论之父香农(Claude Shannon)和时任IBM信息研究主管、IBM第一代通用计算机701主设计师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四位学者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递交了一份题为“关于举办达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的提议”的建议书,希望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拟于1956年夏天在达特茅斯学院举办的人工智能研讨会。在这份建议书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被首次使用。1956年6月18日至8月17日,近40位学者来到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参加人工智能研讨会,围绕自动计算模拟人脑高级功能、使用通用语言进行计算机编程以模仿人脑推理、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概念、对计算复杂性的度量、算法自我提升、算法的抽象能力、随机性与创造力等议题展开讨论,开启了人类研发人工智能之路。

 在之后70年的发展历程中,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连接主义,以知识工程为代表的符号主义和以控制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相互渗透发展。21世纪初,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法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游戏博弈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时俱进。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提出了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智能自主系统等五大智能形态,指出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

 2022年年底出现的大语言模型计算范式推动了人工智能从一个模型解决一个任务迈向一个模型解决所有任务(All in one)的新计算架构发展阶段。这一架构的核心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它以强大的内容合成能力为特征,推动了语言生成和对话式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应用,为社会带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