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患者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医院看病,医生开出处方后却和患者说,这个药医院没有,要去院外的药店买,甚至有些医生会明确告诉患者去XXX药店购买。
对于“院内就诊,院外买药”的问题,多位医生、院长及地方医保部门负责人告诉健康时报记者,除去少数医生与院外药店有不正当利益输送外,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与“药占比”有很大关系。
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特别是药品费用快速增长的压力,管理部门提出了严控“药占比”政策,以解决日益严重的“以药补医”痼疾和不合理用药问题。医保部门和医院要考核科室药物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比例,简称“药占比”。
一位不愿具名的三甲医院医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让患者院外买药有时实为无奈之举。医院及医保部门对“药占比”有严格管控,一旦超标会被罚款。“许多抗癌药物要么没有进入医院药房,要么进入了药房但没有进医保。对于没有进医院药房的药,医生只能让患者去院外买。至于医院药房有,但却没进医保的药,为何医生还让去外面买,这就涉及到“药占比”问题。”
上述医生称,药占比不能太高,否则会被认为是“以药养医”。“科室有的时候没办法,非药物收入太少(主要是内科科室),药占比很容易超标,上级领导只看结果不问详情以扣钱来处罚。因此,为了降低药占比,医生有时不得不让病人去外面购买自费药物。”
“其实,这样做病人也不吃亏,毕竟在医院药房买自费药也无法报销,有时院外药店甚至比医院还要便宜些。但对于医保报销类药物,医生是绝对不会、也不敢让患者去外面自费买药的。”上述医生说道。
除了“药占比”外,还存在医院药品目录逐步萎缩,许多药品受限或不能纳入目录,即使药品进了医保目录但也进不了医院的困境。
业内一位资深专家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医院药房只允许有1500到2000种左右药品引进,多为医保范围内的基本药品。不同名称不同规格的药品有上万种,而采购目录里的药品只有几百种,采购目录以外的药不准医院采购。由此,医院的药房无法满足所有病人的需求,院外药店就成了“替补队员”。
“从各国做法和医改医药分开的原则来看,院内处方、院外拿药是未来的转型发展趋势。”国内某药物政策专家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追溯多年前,院外销售药品并不被看好,很多医院也明确规定禁止处方外流。自全国范围内“4+7”带量采购以来,中标药品价格大幅下降,随着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品种纳入全国集采范围。药品不再是医院的利润中心,各省都在探索推进处方外流,院外拿药已成大趋势。
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医疗机构不得限制处方外流,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
上述专家称,由于公益性药房体系还没有建设起来,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国内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型期。
“医院作为非营利技术机构吃技术饭,而药店作为商业机构挣差价,开方与拿药分开情况下的利益输送会比原来模式下的利益输送问题好解决。”上述专家说道。(记者郝倩玉)
[ 责编: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