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学地理教学思政实践案例  > 初中地理教学中课程思政实践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中课程思政实践与反思

摘要: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因此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然而目前地理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存在种种不足,这些不足影响了地理教学融合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有必要陈述不足,阐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基于此,对初中地理教学中课程思政实践与反思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思政教学;课程实践;反思

引言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以思想政治为核心的全新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课程思政”能力至关重要。

1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价值

1.1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内涵

目前,对于课程思政内涵还没有官方或是学术上的统一界定。李华丽认为,“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赵继伟认为,课程思政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虽然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强调立德树人的理念却是一致的。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引申出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内涵,即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充分挖掘初中地理学科的思政要素,将思政教育与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们在掌握初中地理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地理学科内容的思政教育价值,从而内化于心,践行于实。

1.2初中地理课程思政价值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所反映的课程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政价值。例如,首先是综合性特点的思政价值,初中地理课程初步揭示了地理环境综合体之内的复杂关系,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哲学观点的教育,是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是生活性特点的思政价值,初中地理课程中如天气、服饰等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可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潜移默化中树立人地协调观念。总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思政教育的显著优势。因此,只要初中地理教师深入研究与探索,精心挖掘与设计,那么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及学科思政价值将高度融合,铸魂育人的目标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实现.

2地理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

2.1对“地理教学融合思政教育”这一理念存在认识偏差

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地理学科独特的德育价值,认为应当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但部分教师缺乏以地理教学为主体融合思政教育的认识,造成思政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生硬突兀,地理课变成教师个人的“思政座谈会”,没有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情就进行融合思政教育的地理教学设计,或是了解了学情,但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甚至认为思政教育可以临场发挥,造成在实际教学中思政教育效果不佳或忽视思政教育的现象。部分教师对于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理解不足、认识不到位,缺乏正确的思想理论的指导,将地理教学与思政教育片面化地融合,认为只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所谓的“情感攻势”“正能量灌输”“多说成就”就是思政教育。这将思政教育变成“打鸡血”,刻意回避短板问题,甚至可能将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画等号,影响了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

2.2地理教师自身思政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打铁还需自身硬。地理教师要想在地理教学中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思政理论素养。但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站位不高,对自身要求不严,以及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首先,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站位不高,难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地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很难让学生关注、关心社会。其次,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不严,造成教师不能在学生当中起表率作用。这不利于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使本来具有思政教育优势的地理学科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教师理论知识储备不足,阅读量不够,反思不到位,导致教师很难跟上教育教学的发展步伐,不能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解决相应问题,也不能及时反思并修正教学中的问题,影响地理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

3初中地理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实现途径

3.1增强人文关怀,厚植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育人者先受教育是大家的共识。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工作中的第一责任人,教师观念的转变对“课程思政”的能力提高极为重要。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自身要适应客观形式的新变化,求变适新谋发展,不断提高学习本领,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必须要加强思政理论学习,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学校教学课程实际结合起来,建设课程引领“主阵地”,打通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筑牢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根基。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才会对课程思政的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更好实践到教学中去。

3.2加强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多环节提升教学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地理教师只有在科研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展现出一节高质量地理“课程思政”的课堂。首先,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二者不能脱离。良好的教学评价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反馈。因此,教师要在“新课标”指导下,深入研究地理教学目标,制订科学评价量表,用地理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作为评价标准,让评价进一步指导教学。其次,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敢于将当前热点作为主题创设情境,寻求并探索能够突出地理教育独特性的情境,设计的情境要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的思考,在探讨中产生知识的碰撞,在实践中促进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始终将“课程思政”内化于地理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去,从打造一堂精品课到打造一个精品学科,最终形成一系列精品课程,让“课程思政”与地理课堂更加切合。

3.3课堂教学巧妙渗透,环境教育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环境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途径,是地理学科实施环境教育的主阵地。中学地理教师应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将环境教育目标纳入地理学科的教学计划中,积极发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找准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渗透之间的结合点,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基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于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地理学科学习与环境教育同步进行并互为促进,学生的环保素养乃至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

目前,关于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少,大量的研究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并且大部分的学者只针对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环境教育等主要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并未将初中地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的整合,以及将这些元素有效地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进行归纳整合,进而探寻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蒯正聪.关于地理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02):21-26.

[2]李万玉.优化地理学科教学,推进课程思政教育[J].地理教育,2022(02):2.

[3]刘永强.初中地理教学中课程思政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导学,2021(Z1):30-31.

[4]山德克加甫·巴登赛其克.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5]李青子.中学地理融合思政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