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国铁路文化精神的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探析  > 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及育人路径探析

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及育人路径探析

刘白明 李吉彬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德育特征及大众化特点,在当今的德育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时代教育中具有立德树人、重振道德理想,提升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凝聚力的价值。制定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一体化执行方案,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多媒体传播方式,以生活化、仪式化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突破口,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学校构成的多途径、立体化的教化体系,是新时代传统文化的育人路径。

【关键词】道德理想;一體化;多媒体;生活化;立体化

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及其语言特点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德育特征,是我国先贤及统治者对人类生活智慧的经验总结。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具有超越时空性。尽管有些内容具有落后性和阶级性,如愚孝、愚忠、封建迷信、等级思想等观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内容我们多数能自觉摈弃,这就使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德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体系全面。具体而言,传统文化的德育特征表现在:

第一,重视人伦关系。孔子的仁爱思想由对父母之“孝”推及朋辈之“悌”再及“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五伦”说,认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伦理色彩浓厚,使家庭与亲情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极具人生关怀,与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弗洛姆等对家庭的重视极具相通之处。第二,道德教育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儒家经典《礼记》涵盖人生成长的各种场景,几乎是场景道德的百科全书。修身、齐家、经商、社交、生育、结婚、丧葬到治国、平天下,无不悉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角色道德规范全面,知情意行兼备。第三,兼具诗意与美感及人生智慧。传统文化百花齐放、万卉争妍、微言大义、韵味悠长。以文学来看,或雄浑或沉着或绮丽或悲情,讲求文以载道;以历史来看,或高古或含蓄或清奇或悲慨,讲究慎读深思,能为中华儿女提供芬芳灿烂的精神故乡、心灵休憩的园地、人生智慧的源泉。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语言还具有大众化的特点。首先,“化俗成礼”和“化礼成俗”,是传统社会人伦道德教化的基本形态,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化方法。其次,传统文化经典文学性较强,既含深邃哲理, 又富形象感染,朗朗上口,易于教化。另外,传统社会创造了篇幅短小、通俗易懂、适合口耳相传的启蒙读物,从而深植于民间土壤。如蒙学读物《弟子规》所言:“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均有极强的概括性和语言表现力,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得力于话语体系的民族化、鲜活化、生活化,从而得到家庭与社会的不断强化与普及。再次,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家训家规。这些家训家规又再次把统治阶级宣传的儒家文化予以普及和推广,成为儒家伦理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成功实践。无论达官贵族还是下层人民都有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人们对儒家伦理的接纳与传播。

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教育中的价值

首先是立德树人、重振道德理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必由途径。传统文化首要关注“明明德”“学以成人”教育,一直致力于对高尚的道德人格如君子、贤人、圣人的追求。目前大部分学校把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上,生活中只有学习规划、职业规划,而无塑造理想人格的计划,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逻辑途径符合道德教化的规律。基于学生模仿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在此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更能助力他们正德立身,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外,用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是解决当今家庭与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生活的丰盈,新生代自私自利抬头,责任观念淡化,传统文化对亲情与家庭的重视,为家风的养成提供宝贵资源。“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孟子·离娄上》) 传统文化充满着对源自人类心性情感的亲情、友情、爱国之情的尊重,引领着社会个体的道德成长,倡导“兼善天下”的社会关怀,能回应今天出现的家庭责任观念淡化和社会道德冷漠问题。

其次是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生活,伦理精神蕴含在其他文化形式之中,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传统文学、艺术等形式亦具有敦风化俗, 变化气质的功能。孔子身体力行, 亲自向其弟子传授音律课程,“乐教”课程与其他“五艺”课程相并列,实现了人素质的综合发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岳飞传》《杨家将》,故事题材体现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道德规范。一种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节奏快速的现代生活面前,融入传统文化的“慢生活”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养成高远旨趣。“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是中国的美学与伦理的统一,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豁达人生追求。比如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中的“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的独乐,还有其《问刘十九》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酒炉”的对饮成趣,以诗词曲、字画抒写人生,徜徉在天地的美妙之中,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弥漫一种生活的温情与热爱。故新时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塑造乐观、豁达、审美、智慧的民族气质,有利于今人身心协调发展。

再次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凝聚力。世界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强大的文化力量为支撑。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只会削弱主权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等特征。教师如果不仅能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而且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势必增强学子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家与世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独特奉献。张岱年、方克立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方面,“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存在和表现;就阶层而言,在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中也基本上都可以接受。这是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雅俗共赏、上下乐道、朝野认同的特质分不开的。”大陆青少年及港澳台青少年对祖国共同情感的产生和强化、群体归属感的强化离不开同根同源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正是现代中国不断前行的根系所在。

三、新时代传统文化的育人路径

應当按文化发展规律来把握文化,用文化思维提升传统文化的价值,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的机制体制。

第一,制定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一体化执行方案。目前,关于传统文化的政策文本有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及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虽然这几个文件能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但是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些难度。这个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一体化方案应包括:从阶段来看,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阶段四个阶段及其体系。从教学计划来看,包括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教学设计、课外实践规划,考试考核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方案等;从内容上看,包括知识教学、实践教学;从课程设置来看,分为显性传统文化教学和隐性传统文化教学等。从教材来看,可以分为统编教材和校本教材,“深入挖掘区域特色传统文化资源,研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从德育目标来看,分为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此外,体系建设包括培育一支积极研究、有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教师队伍。

第二,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多媒体传播方式。传统经典读物凝聚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和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个性喜好开设第二课堂,如书法班、传统剧目表演班、古籍阅读班等,其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针对当代受众更倾向于从微博微信、生活、社团活动等途径获取知识这一情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用生动的新媒体技术争取受众。融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美感的,贴近大众生活, 引起民众兴趣就成传统文化创新传播途径的当务之急。拥抱各种新媒体技术,使传统文化内容视觉化、形象化、艺术化, 促进传统媒介传播方式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相结合,尽可能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开发免费可得的电子资源,使无法接受正统教育的草根阶层人士都可以接受和喜欢这种形式,提高德育感染力,“与传统媒体相比, 门户网站、手机报、微博、贴吧、APP等公众互动形式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更大, 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速, 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互动更为便捷,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以生活化、仪式化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突破口。古为今用,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重温礼乐生活,享受传统文化的道德人生、诗意人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仪式化具有道德知识教育、道德情感培育、道德践行、形成道德记忆等功能,“传统文化中, 仪式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其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统治阶级将其提升为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 成为文化的根本、国家的制度和生活的规范。” 一是传承民俗节日的德育功能。节日、礼仪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等。如《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指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载体。”从民俗节日看, 中国古代节日有以家庭为主的节日也有社交节日,日常生活与民俗习惯是受众获取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渠道。如传统节日习俗中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都极具伦理教化意蕴,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人生意境、尊老爱幼、至善至美。二是把日常事件仪式化。利用一些历史纪念活动以及各类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有把学生重大活动仪式化,如在学校的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中, 艺术地渗透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荣辱观、亲情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三是榜样表彰仪式化。传统美德榜样对社会具有一种道德感召力与社会形塑力。榜样教育同其他形式教育相比,最大优势在于榜样是真实、可见、生动和形象化, 榜样的力量在于身体力行、垂范世人,易于模仿。具体实践中,首先,用传统官德内容加强党风和官风廉政建设。其次,对社会中传统文化宣传者、传统美德践行者予以表彰。再次,对青少年中传统文化宣传者、传统美德践行者进行宣传。“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肩负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