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开展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持续提升学校整体建设水平,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结合学校“十四五”建设规划和学校建设实际,编制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一)中长期建设目标
到2035年,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力争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法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中前列,其他学科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治理能力与影响力显著增强,全面引领中国法学教育建设发展,初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到本世纪中叶,法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其他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学校在全球享有广泛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2021-2025年建设目标
坚持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的原则,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到2025年,学校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和优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均取得突破性成绩,为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立足国家战略发展导向,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双一流”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全面准确把握“坚定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特色一流、服务国家急需、保持战略定力”五个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政治统领、党建引领、思想引领中的突出作用,把好方向关、政治关、质量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上来,注重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建设,推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2.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矢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法治人才规划(2021-2025年)》为契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力培养德才兼备和德法兼修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国家需要、推动法治兴盛为主线,使具有强烈家国情怀、扎实理论功底、优异实践素养、浓厚创新意识和宽广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不断涌现,为建设法治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坚持育引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贯彻落实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坚持高素质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同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汇聚造就一批具有强烈家国情怀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全面实现人才强校战略。
4.创新科研评价机制,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抓手,深入研究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扩大法学学科在全国的科研优势,法学以外学科的科研水平及影响力显著提升,高层次学术机构平台建设卓有成效,新型学术评价和创新体系趋于完备,持续产出具有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的一流学术成果。
5.打造新型高端智库,服务国家重大急需。服务法治中国建设的能力持续提升,并保持全国领先,加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力度,提升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能力,基本建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办学一体化工作机制。
6.推进高水平对外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坚持开放合作理念,积极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际交流合作内涵质量不断提升,国际教育理念、机制、特色进一步深化,全面形成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国际化发展新局面。
7.传承创新优秀法治文化,建设具有法大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法大精神传统赓续彰显,文化品牌与制度体系丰富健全,校园环境和氛围充满活力,文化特色鲜明,学校成为中国法治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窗口。
8.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有效构筑法治化管理、智能化运行、精细化服务的治理机制,实现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学科建设总体规划
(一)学科布局总体情况和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
学科布局总体情况:坚持分类建设、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继续坚持“扶优扶特扶需”原则,按照“强化优势、分类施策、拓展领域、协同发展”总方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互为支撑的“优势学科—支撑学科—交叉学科”学科结构体系和学科生态体系。具体来说,以法学一级学科为优势学科,以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三个一级学科为支撑学科,形成“法学+”优势学科群。高质量建设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持续夯厚哲学基础学科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推进数据法学、国家安全学、中共党史党建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到2025年,优势学科龙头牵引作用更加彰显,学科专业布局更加优化,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学科治理机制成效显现,形成以主干优势学科为主体、相关学科为支撑的“法学+”学科群。法学学科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政治学一级学科居于国内前列,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同类学科国内主流行列,学科竞争力、学科贡献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学科引领学校整体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推动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对带动学校整体建设的作用
学校发展与国家的法治建设紧密相连,为国家法治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法治人才,在国内外享有“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的声誉。法学学科是立校之基、办学之本,与学校办学宗旨、办学定位、职能作用、发展目标等高度契合,体现着学校的办学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形成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需求的高水平办学体系中起到核心关键作用,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通过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急需和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优化学科布局,整合传统学科资源,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全面提升法学一流学科综合实力,带动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稳健发展,基本构建起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学科生态发展体系,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化水平等重点领域并驾齐驱,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教学水平、科研品质和综合实力。
(三)学校推动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举措
法学学科以巩固扩大全国领跑优势和全校引领作用为目标,全面形成快速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态势,全面提升整体实力和国内外影响力。
1.大力促进法学目录内二级学科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优势、提质增效”的建设方针,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坚持质量导向,扬长补短、创新发展,巩固并扩大全国领跑的优势及地位。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加快刑法学学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军事法学以特色发展为主,持续打造在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的学科影响力。
2.全面提升法学目录外二级学科层次水平。坚持“提升实力、凸显特色”的建设思路,立足国内国际学术前沿,明确定位目标,科学核定规模,动态调整结构,强化梯队建设,突出优势特色,使各学科国内外影响力稳步提升。加大数据法学的建设力度,尽快在全国取得领跑优势。证据法学、知识产权法学、人权法学、比较法学、法与经济学、社会法学等学科,坚持质量导向,强化学科特色,形成学科优势。
3.稳步发展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和“法学+”学科群。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和关键领域,坚持新文科建设理念,集聚优势资源,创新组织模式,深入实施“新兴学科培育计划”“交叉学科繁荣计划”“高精尖学科协同培育计划”,以加快培养一流人才和培育一流学术成果为目标,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创新培育机制,全面强化法学以外学科与法学学科的融合发展,积极增设并高质量建设纪检监察学、国家安全学等学科,自主设置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新文科建设理念培育建设“法学+”学科群。
4.健全完善学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和负责人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引领作用、学科负责人的学科组织管理作用,形成持续、稳定、高效的工作体系。健全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采取存量调整和增量倾斜的资源配置方式,对呈现优良发展态势的学科给予战略扶持,对学科发展长期滞后、招生就业情况长期不佳、师资规模过小、科研零贡献问题突出的学科和专业,实施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二级学科布局。
三、2021—2025年建设内容
(一)落实《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
1.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
(1)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运行机制。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合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2)加强和改进党的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夯实巩固政治基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统筹推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各项任务,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3)系统推进党的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健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提高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培训质量。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日常监督教育管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队伍。
(4)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保障作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守巡察职能定位、强化巡察成果运用,规范化高质量开展巡察工作。坚持“三不”一体推进正风肃纪反腐,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2.以师德师风为引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1)持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激发师德养成的内生动力。开展师德教育培训,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机制,不断丰富教师社会实践。加强师德宣传,开展多层次典型选树活动。强化师德考核,落实师德第一标准。进行师德状况调研和理论研究,建立师德师风多元监督体系。开展实效性师德激励,举行师德先进评选,健全教师荣誉体系。严格师德惩处,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问责制度,加强师德失范行为惩处力度。
(2)全面布局人才队伍建设。依据学校发展定位、学科建设整体部署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适度扩大专任教师队伍规模,合理统筹其他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健全育引机制,着力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杰出人才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和梯队,面向数据法治、涉外法治、国家安全等领域加强交叉、新兴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使学校人才队伍规模、结构、质量适应国家和学校事业发展需要。
(3)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育引力度,形成人才储备库。针对不同岗位推出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的引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开拓途径向海外招聘,重点招聘有海外教职经历的杰出人才。以特聘教授、兼职教授、海外导师等外聘形式引进高端人才。努力创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资源配置和环境氛围,积聚世界一流杰出领军人才,实行人才团队、科研条件和服务保障配套的特殊政策。
(4)扎实开展人才梯队建设。加大对优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力度,为其提供长期稳定、丰富多元的支持。以“钱端升特聘讲座教授、讲座教授”等支持计划为依托,为校内一大批学科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提供有力支持。以各类重大人才工程及人才项目为牵引,带动后续人才梯队发展培养。创新青年教师招聘选拔工作机制,从源头保证青年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完善师资博士后制度,充分发挥博士后流动站培养教师的作用。实施有利于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培养支持计划,更大范围发现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为未来学科带头人储备力量。
(5)深入开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和考核周期,优化评价标准和方式,合理运用综合评价、分类评价、同行评价等方式开展人才评价。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深入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健全退出机制,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开发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平台。
(6)积极构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体系。夯实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举办多形式、广覆盖的培训活动。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扎实开展教师自主提升工作坊项目。继续强化与国内顶尖高校合作,开拓海外名校教师发展中心交流通道,打造法学教师发展共同体。推动全国法学教师培训基地高质量建设。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进一步拓展学校与实务部门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促进教师理论教育与实践培养的深度对接。完善激励保障举措,促进互聘人员各展所长。
(7)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鼓励“走出去”,拓展教师海外交流培训。建立国际组织、政府驻外机构、孔子学院教师后备人才库,探索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机制,加大国际人才输送力度。建立国际交流保障机制,保证派出人员出国期间合理的工资待遇和经费支持。推动“请进来”,邀请国际顶尖学者开展教学与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做好国际师资引进,推动国际专家实质性加入科研团队,加强国际师资队伍建设。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