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高校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新时代高质量人才,这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将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相结合,不仅能够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绽放新的光芒,还能够助力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更快、更好地达成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高校德育教育主要包括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拥有基本的政治法律意识,并能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满足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高质量人才的多方面需求。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具有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多重意义。
(一)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建设,尤其强调要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能够在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汲取力量,成为其奋斗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相结合,不仅能够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与发展,还能够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年学生群体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使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绽放新的魅力与价值,使大学生群体能够真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其民族自信,这也是支撑大学生屹立于世界的精神力量。
(二)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不仅是要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机构,更承担着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利用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内容,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倡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有效提炼,这也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有利于培养其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以及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观念,从而使其能够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抵御不良社会思潮,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自强不息、兼收并蓄、慎独自省、勤劳勇敢等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能够给予大学生精神力量,使其能够在不良思想的诱惑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袭。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理想目标,使其能够主动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相连,培养新时代国家和民族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在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应该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以此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基于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融合与发展:
(一)丰富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联动形式
当前,互联网作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对于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联动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校教师可以将互联网引入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有效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首先,高校教师要积极创建网络教育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思想内容进行资源整合,并以视频动画、短片电影等形式进行传播,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还能够提升两者的联动效果。并且,高校在利用互联网渠道向学生推送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也要设计丰富的互动环节,增强学生与高校之间的互动,这样有利于高校掌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例如,教师在向大学生推送如何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相关的短片时,可以在结尾设置相应的调查问卷,以便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为之后教学内容的设置提供参考。
其次,高校要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过于追捧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文化节日的现状,高校要主动挖掘与中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内容,积极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以重阳节为例,高校可以在这一天组织学生参加登高爬山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攀登的美好品质;也可以积极举办成语接龙、中华传统神话故事演讲、汉服表演等文化活动,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校风、校训等相结合,利用校报校刊、校园官网、微信平台、校宣传栏等加强宣传力度,并定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以校训、校风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实践的重要标准,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
(二)提升教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
高校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需要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能够保证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在此过程中,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思想、教学能力、师风师德等都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应该主动加强对整个教师团队的培训,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首先,高校要增强教师团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意识,鼓励各学院教师、各专业教师组成“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小组,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从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其次,高校要加强对于教师团队的培训指导工作,加强校园师风师德建设。为此,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师风师德建设等为主题的研讨会、讲座活动,引导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承担起构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责任。同时,加强教师团队的培训工作建设,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线上教学平台。为此,高校要积极整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类视频课程资源,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从而为推动高校德育教育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多主体参与,健全德育育人体系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并不只是思政教师的工作任务,而是全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师、中华传统文化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团委教师、心理辅导教师以及校党支部等多个主体的作用,当然也可以主动联系学生家长,形成完善的“三全育人”体系,全面助力学生的成长。其次,在这一体系之下,高校要充分发挥统领作用,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融合作为重点工作,并整合校园内现有的文化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协调、责权划分,并鼓励各部门积极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并将其与部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增强各部门之间的互动,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形式。例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关键一环。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心理辅导教育中心所掌握的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以及各类的心理教育资源,主动联系班级辅导员,在班级内、校园内展开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来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培育其正直勇敢、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进而使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发挥思政教育课程的引领地位
德育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展开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因此,高校要积极发挥思政教育课程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进一步保证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主义、个人理想、民族情怀等内容主动融入其中,还可以主动将其与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进行适当结合,以增强学生对于历史杰出人物或者重大事迹的深刻了解,并引导学生将其与自身未来的发展相结合,树立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的意志品质,主动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另外,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这门课程中,教师也要积极结合当前学生比较关心的社会道德与法治问题,帮助学生深刻分析背后的原因以及危害。例如,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给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上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思政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并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来加强对学生的教导,引导学生能够时刻以“君子”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具备仁爱之心,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疾苦,帮扶弱者。
三、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元素,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应该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特征,开展既具有感染力又具有实效性的德育教育工作,从而实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李灵曦: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梁理淳: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项目《人工智能治理的主体性风险防控机制研究》(项目号:GD23XMK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