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世界一流大学原创基础理论人才的创新型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三个评估标准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三个评估标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指出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总书记对“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下一阶段评估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评估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目前,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已完成了第一期的中期自评和互评。在国内外主要的大学排行榜中,我国取得了显著成绩,以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进入前50的内地大学有3所,前100的有6所。

    不同于排行榜等市场化评估机构,作为公办高校,政府是一流大学建设评估的主体,政府或受其委托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目标来开展评估,也就是说,评估必须充分体现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国家意志,必须围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来创建评估标准。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它们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历史和比较经验表明,“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在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估要坚持以下三个金标准。

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资源,我们党的事业成功,重要法宝之一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每年大学毕业生800多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1.7亿,我国人力资源为世界各国之首,但还不是创新人才强国。世界一流大学是卓越人才的摇篮,日本2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84%来自“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中的A类高校。在从中低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必须把人才培养能力作为评估的第一标准。

    围绕教育教学体系,对创新人才成长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进行评估。课程体现国家意志,教材是主要载体,课程教学质量是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完善,以制度建设维护课程和教材的质量与权威性。能否充分发挥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能否在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上创新思路,如完善教研室制度、创建学科带头人课程责任制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这些都与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密切相关。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还离不开高水平的“四有”教师队伍,人事制度改革是否体现了教学的价值,是不是能够调动教学工作积极性,都应该成为评估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方面。

    围绕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对建立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进行评估。知识模式、科学范式的革命为跨学科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跨学科、跨学院的协同,一流大学在搭建高水平的跨学科平台上具有人力资源和学科优势。美国公立大学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劳伦斯说,“1931年创建核辐射实验室,招募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医药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奠定了跨学科科学研究理念的基础。”推动了加州大学体系跨学科平台的建立,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计划(IGERT,1998)和研究训练计划(NRT,2014),核心就是鼓励以跨学科方式培养STEM人才。近些年,国内高校也进行了很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如本科大类招生培养、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等,但面临在学院组织结构中创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