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重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头戏之一,所占分值仅次于作文,而从历年来考试的结果看,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都比较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体考虑到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得分率普遍偏低,很多考生答题时绞尽脑汁、下笔洋洋洒洒,可就是很难拿满分,有的甚至写了数百字却没有写到一个得分点。对于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首先要关注的是命题重点是什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虽然强调的是“中外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但实际上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小小说越来越受青睐,且外国小说越来越多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其命题不外是三个方面八个考点,分析综合主要聚焦结构、主题,体裁特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主要体会重要语句含意、品味精彩语言,欣赏形象、赏析内涵、领悟艺术魅力,评价其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探究则包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题的能力要求最高,需要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体现良好的阅读素养,具有“个性”色彩。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型主要有三种,即选择题、简答题和表述题,简答题和表述题是主流题型,选择题已日益式微。从题量上看一般是4-5道题,分值一般在20分左右。
散文取材主要是两大类极为常见,一是带有哲理性或象征性的,一是纪实性的,质朴自然类的;小说取材也主要是两类的,一是情节简单、故事性强的,一是带有散文化倾向的,有丰富意蕴的。由于命题的多元化,选文也就更带有地域性,如2011年的湖南卷选的是徐志摩的散文《想飞》,明显带有湖湘底蕴,充满诗意,主旨外显。
命题重点一是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不算很大,一般要求从原文中提取信息加以提炼作答;二是鉴赏探究题,需要较好的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而探究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点题,分值大,开放性强,但开放并不意味着漫无边际,需要考生靠船下篙,自圆其说。命题都强调了综合性,需要考生看清题意,进行综合思考。如全国2卷考的是芳菲的散文《针挑土》,四道题分别是:“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 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考生解答每一道题都需要整合能力,需要语境意识,需要阅读体验,而探究题的两问就跟需要高屋建瓴、理清关系。
小说的命题重点虽然不外于环境、情节和人物,但核心还在人物,如2011年安徽卷考的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阅读量比较大,所命制的四道题分别是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对小说中画线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探究题的综合性很强。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应该说有三点是很明显的,一是文体意识强,二是覆盖面广,三是能力要求高。而命题重点则也是三点,一是分析综合难度不大,鉴赏评价难度较大;二是探究题指向明确,视角特殊;三是对重点语句隐含信息的理解侧重深与透。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难点及易致错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难点在哪儿?答题时的易致错点有哪些?感到难的原因何在?致错的根源在哪里?考生对这些问题大多感到很茫然,而语文教师对此也似乎缺少细致的研究。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测试重点是考生的能力素养和个性特长,需要考生具备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有准度与思考有深度及广度,答题时既需要尊重文本,能够进行深层次剖析,又需要个性化感悟、多元化解读和自主选择并有创意地表达,因此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考生在试场上所读文学类文本是十分专注的,也是非常谨慎的,唯恐有所遗漏,也基本能让文本由陌生引向熟悉,但令人不解的恰是答题前似乎很清醒的状态,一旦进入具体的书面表达时就出现了盲点,就始终准不到简洁而清楚的表达方式。
如2011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选的是宗璞的小说《“这是你的战争!”》,阅读量较为适中,所设的四道题分别是: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任务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考生答题时“关联”多有涉及,但“上下文的人、事叙述”就手忙脚乱了,自然就成了难点。再看“细节”与“情感活动”考生一定早有准备,在复习迎考时早已掌握了相关条条杠杠的“规律”,但因为需要“具体说明”,自然就慌了神,不知怎么“具体说明”了,具体得分也是可想而知的。而“对比”是习以为常的,但当要求从人物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分析时就傻了眼,就成了难点。探究题综合性更强,于是难点与盲点都会出现,不仅“深刻寓意”知之甚少,而且“表现人物的作用”也感到无从下笔,顾此失彼的考生特别多。
可见,难点就出在读得不具体,读得不鲜活,读得不丰富,把文本读成了静止的、抽象的、单一的。因此易致错点就不可避免,或无视文本自由发挥,或脱离语境任意生发,或把握偏执关系不明,或审题不清有所遗漏,或任意套用或随意联系或笼统回答或表述冗长。
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首先要立足文本,切忌凭借已有的阅读积累先入为主,随意阐发,即使是面对开放性试题,也必须立足文本,探究点本身就来自于文本;其次要紧扣语境,无论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还是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还是鉴赏评价都必须紧扣语境,从具体语境中整合有效信息,寻找准确答案;其三要审清题意,当详则详,该简则简。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形象化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散文与小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文学体裁,也是考生最熟悉、最具有阅读经历与阅读兴趣的两种文体,文学类文本阅读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考语文卷的重要试题,而且仍是散文与小说唱主角,就某一省份语文命题的纵向发展看,应该是散文、小说两者兼顾。戏剧和现代诗歌仍然不被看好,主要是戏剧的“千字文”难找,命题点也很难找准,现代诗歌也很难有一席之地,主要是诗歌的阅读障碍大,平时读得少不说,好的适宜于命题的现代诗歌比戏剧都难找。在散文与小说中,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但由于外国小小说数量大且整体水平很高,故取材的“外化”现象将越来越明显,这既可有效避免猜题押题,也对语文教学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关注世界文化,关注考生的文化视野,关注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命题重点仍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散文与小说的命题仍保留简答题和表述题两种主流题型,选文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人的成长,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等,篇幅在1400字左右。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策略主要有:一是要强调真阅读。现在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应试”的,不是让学生自由地认真读原文,而是为做题目而读,要做好文学类文本阅读功夫在做题目之外,只有真读文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二是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将阅读与写作有效起来,提高自我独立阅读能力、智慧思考能力、灵性表达能力,培养多角度、个性化思维素养。三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积极进行快速阅读训练。阅读要有质量保证,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阅读时不仅要探求阅读文学类文本的一般规律,训练答题规范与技巧,而提高迅速获取信息,迅速理清作者的思想、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作者对人、事、物的感情倾向等能力尤其重要。四是持之以恒,不断反思,不断矫正。有时自己的思维与语言表达不一致,有时思考的角度偏了,这些都必须进行认真反思,并有意识进行调整,长期以往,一定能有所悟,真正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有效方法。五是要正确进行专题训练,必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做题目,而不能根据题目去读文本,有时需根据题目再去读文本相关内容,而不能不顾整体只关注局部。
2011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的整体情况是较令人满意的,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命题规律,也体现了现代高考语文的理想诉求:即有效检测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发展潜质。探讨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是为了更关注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语文的总分。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
(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 写 角 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义;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 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题型5: 探究类(含评价)另附专题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小说阅读教案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人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言,答案即出)
(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
(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
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从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如:(2010全国课标,11莫泊桑《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答:
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