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十四五规划  > 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

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使命,是上海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根据《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形势使命与远景目标

  (一)“十三五”时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要进展

  “十三五”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创新环境吸引力、区域辐射带动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加快形成,为“十四五”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核心指标基本实现预定目标。2020 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 4.1%左右,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60.2 件,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 3558件,超出预期目标,新设企业 41.79 万户,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 1268.7 亿元,新动能正孕育形成。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度、显示度不断提升。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4 个, 初步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新建和集聚了李政道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高水平研究机构。

  ——重大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涌现出全球首个节律紊乱疾病克隆猴模型、全球首例人工单染色体真核细胞、世界首次 10 拍瓦激光放大输出等一批首创成果。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期刊发表论文 124 篇,占全国总量的 32%。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快落实,参与完成蛟龙、雪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大飞机等重大项目, 千米级高温超导电缆、100kW 级微型燃气轮机、300 毫米大硅片等重大成果填补国内空白。面向经济主战场,刻蚀机、光刻机等战略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发布人工智能云端训练和推理芯片,特定领域性能及能效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治疗阿尔兹海默病原创新药“九期一”、先进分子成像设备全景 PET/CT、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血流导向装置等生物医药重大原创产品获批上市。

  ——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持续提升。在沪两院院士 178 人(居全国第二),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计划累计 1617 人,东方学者累计 1027 人,曙光学者累计 1338 人,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累计 1157人,青年启明星计划累计 3065 人。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为 21.5 万(占全国的 23.7%),核发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证数量约 5 万份,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连续 8 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成为全球科学家在中国事业发展的首选城市。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稳步增强。产业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 2019 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 20%,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药获批上市量约占全国总量的 1/3,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全国约 1/3 的相关人才。各类创新主体能级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7 万家,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加快涌现。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近 20 个,带动产业产值上百亿元。国家大学科技园 14 家, 众创空间 500 余家,在孵和服务中小科技企业和团队近 3 万家(个)。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771 家,外资研发中心 481 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构建,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 截至 2020 年底,累计上市企业 215 家,募集资金总额超过 3000 亿元,总市值近 3.5 万亿元。其中,在科创板上市的上海企业 37 家, 募集资金和市值均居全国首位。

  ——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提升。张江、临港、闵行、杨浦、徐汇、嘉定、松江等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发展各具特色。浦东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加速形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构建,创新券通用通兑逐步实现。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深入推进,“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大科学计划(工程)参与工作不断深化。与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建设 20 余家“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持续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法规政策体系,出台落实“科创 22 条”“科改 25 条”、《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等政策法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效显著,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领域,先后出台 70 余个地方配套政策、170 余项改革举措。

  目前,国务院授权上海先行先试的 10 项重大改革举措已全面落地,在国务院批复的三批 56 条可复制推广举措中,有 12 条为上海经验。

  (二)“十四五”时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化,我国进入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期,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处于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实现功能全面升级的关键阶段。与“十三五”期间相比,上海面临内外部风险挑战和发展需求交织叠加,创新发展“危”“机”并存的发展形势。主要体现为:

  “一个重大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创新机遇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边缘学科和应用基础研究有望产生重大突破,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全球技术变轨加速,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与快速迭代正重塑工业体系并催生“引爆点”,创造出更丰富的未来场景和创新价值。新科技赋能、新产业融合带来新机遇,使得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更为紧迫,上海亟需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新”“四个第一” “两个一批”的新要求,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在育新机、开新局中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两大主要风险”:大国博弈和全球疫情影响两大风险带来的严峻挑战前所未有。科技创新成为重塑国际格局的关键力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技术、底层技术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砝码。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