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 东北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公开版)

2022年5月31日

目 录

一、建设目标

(一)中长期建设目标

(二)2021—2025年建设周期学校整体建设目标

二、学科建设总体规划

(一)学科布局总体情况和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

(二)拟建设学科及其对带动学校整体建设的作用

(三)学校推动建设学科发展的主要举措

三、2021—2025年建设内容

(一)建设与改革任务

(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

四、预期成效

五、组织保障

(一)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资源筹集配置机制

(三)监测、评价和调整机制

一、建设目标

(一)中长期建设目标

到2035年,在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步入教育强国之际,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若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整体水平国内前列、国际知名;在基础研究创新突破、前沿问题协同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更有作为;教师教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成为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培养的摇篮、国际一流的教师教育人才汇聚中心和前沿研究重镇,形成服务引领教师终身学习的中国模式,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中国方案。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度和国际认可度大幅提升,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到本世纪中叶,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形成结构优化、相互协同、水平一流的学科体系;培养大批具有使命意识、创造能力、追求卓越的精英人才;产出一批对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类进步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教师教育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具备全球揽才和招生竞争力,成为世界一流的师资培养基地,产出引领教师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研究成果,在国际教师教育前沿领域具有学术话语权,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策源地。

(二)2021—2025年建设周期学校整体建设目标

继续坚持“一条主线、三维发展”,夯实办学基础,突出优势特色,基本建成研究型、综合性的一流师范大学。到2025年,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数量实现新突破,特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模式国内领先,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完善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科研创新服务体系、高端人才发展体系和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学科建设总体规划

(一)学科布局总体情况和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

1.学科布局总体情况

新一轮建设期间,学校坚持“强化优势、巩固支撑、突出特色、促进交叉”的学科发展策略,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一流建设学科和数学与工程应用、生命与生态环境2个一流培育学科领域,建设彰显教师教育特色、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一特色四双驱”五大优势学科集群:

——以教育学为核心,拉动数学等学科做大做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方向,打造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教师教育学科集群;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为核心,拉动文史哲、经管法、艺术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双核驱动、服务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集群;

——以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核心,拉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双核驱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工交叉学科集群;

——以统计学、数学为核心,拉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双核驱动、服务关键共性技术探索的“大数据+X”学科集群;

——以生物学、生态学为核心,拉动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双核驱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与生态环境学科集群。

2.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

到2025年,教师教育国内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一流建设学科的优势学科方向达到或更加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一流培育学科领域达到或更加接近国家一流建设学科水平,“一特色四双驱”学科交叉集群效应初显,特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更加完善,为基本建成研究型、综合性的一流师范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到2035年,教师教育和一流建设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优势学科方向跻身世界一流前列,环“一特色四双驱”优势学科集群的学科会聚融合趋势更加明显,学科整体水平国内前列、国际知名,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到2050年,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教师教育和若干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前列,环“一特色四双驱”优势学科集群的学科会聚融合生态更加优化,学科整体实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撑。

(二)拟建设学科及其对带动学校整体建设的作用

新一轮建设周期内,学校聚焦师范大学主责主业,拟建设的一流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并重点培育数学与工程应用、生命与生态环境2个学科领域争创一流。拟建设的一流学科对带动学校整体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在学科整体建设中发挥核心驱动作用。以教育学引领教师教育学科优势凸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史引领文科振兴繁荣,以化学和统计学引领理科提升突破,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引领工科培育成长。实施“高峰学科强优计划”“高原学科促优计划”“交叉学科创优计划”,通过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学科高峰高原。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引领带动关联支撑学科协同发展和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加快形成以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的优势学科集群会聚融合态势,构建一流学科生态体系。

——在学校内涵发展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建设一流学科为龙头,拉动以学科为基础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结构布局优化协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各方面积极要素充分集聚。巩固教师教育在学校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教师教育学科集群建设为牵引,进一步彰显师范特色,引领国家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科专业特色愈加彰显,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特色、协调、可持续的立体式内涵发展。

——在深化综合改革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围绕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创新学科管理体制和建设模式改革,持续优化学术特区的资源配置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进一步落实学科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规划监管、学院统筹推进、学科自主发展的学科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学校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实现治理效能提升提供先行示范。

(三)学校推动建设学科发展的主要举措

1.进一步强化学科优势特色

整合全校优势资源,汇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