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涂江平, 1981年-198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1994年3月在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学习,获得工学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1月-2000年1月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基金,任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研究员。2000年1月-现在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任教,2000年7月被评为教授;2001年1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16年被评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现任浙江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浙江省电池新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刊Electrochimica Acta编委(Editor)。
主要研究方向
(1) 电化学储能(如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固态电解质)
(2) 能量转换领域(电致变色器件)
(3) 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
【研究案例 工作介绍】
近期,涂江平课题组在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Self-Healing Properties of Alkali Metals under“High-Energy Conditions”in Batteries”的研究文章。该文章通过理论分析预测了枝晶的自修复性能,并通过实验证明了钾具有更优的自修复特性和“高能量条件”下的枝晶自修复特性的提升。高温的强自修复与固态电解质搭配可以实现高性能电池。
涂江平课题组相关研究,高能条件下增强枝晶修复特性示意图
【研究案例 工作介绍】
涂江平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题为“In-situ formation of Li3N-rich interface between lithium and argyrodite solid electrolyte enabled by nitrogen doping”的研究论文。该文章开发了一种氮掺杂的硫银锗矿型(LPSNC)固态电解质材料,使其与金属锂界面原位形成富含氮化锂的界面层,为解决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的相容性问题提供了一条新颖的思路。
富Li3N界面的硫化物基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近年来授权专利成果
近年来授权专利列举如下: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三维多孔钒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镍磷合金电镀液及其应用;
一种核壳结构的Ni-P合金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一种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纳米氧化镍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纳米氧化镍;
一种多孔层状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碳钛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三氧化钨纳米阵列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非晶碳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层状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大层间距的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三氧化钨/聚苯胺核壳纳米线阵列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具有等级结构的层状单金属氢氧化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金属氢氧化物包覆碳硫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镁合金表面化学转化膜的制备工艺;
一种超级电容器碳/碳化钛核壳复合球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泡沫镍负载的纳米花球状碳硫复合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氮掺杂碳包覆硒化钼/石墨烯核壳阵列夹心结构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超级电容器碳管/碳化钼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杰出贡献
涂江平教授负责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1项863计划纳米材料专项和1项国防先进材料专项、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重大研发专项项目、6项国防科工委(局)军品配套、海军装备部和航天科技项目以及1项教育部国防支撑计划项目、2项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基金,浙江省、上海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和40余项企业委托科研项目,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了2项973项目。所研制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成功用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系统。
至2019年2月,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523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25-45篇之间;SCI收录论文他引22600多次,h-index= 78(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2015-2018连续4年入选科睿唯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4-2018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和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
参考来源:浙江大学官网、中国浙江专家资讯平台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星耀)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请告知删除!
(来源:中国粉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