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A)2022.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策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青铜器制造需要铜、锡等矿产原料,但中原地区矿料零星且品位很低。据考古发现,商代墓葬尤其是殷墟高等级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基于A.工商食官的推动B.铁犁牛耕的出现C.统治者耽于享乐D.区域联系的加强2.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相当普遍。据文献记载,晋献公就曾娶过三个戎族的女子,晋文公的母亲也是戎族人。此外,异族之间的通婚在一般百姓中也经常出现。这反映了此时公众号高中试卷资料下载A.民族政策较为开放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礼乐制度走向瓦解D.文化认同开始形成3.有学者认为,秦灭六国后,贵族势力不断削弱,庞大的官僚集团也不希望贵族势力坐大,影响政局稳定,拒绝实行分封制,从秦国发展而来的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该学者意在说明郡县制的实行A,以继承秦国地方制度为基础B.取代世卿世禄成为选官依据C.适应了秦朝国家治理的需要D.标志着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高一历史试题(A)第1页(共8页)4.汉武帝时期,设置大司马一职,其本职是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权:昭帝、宣帝时,大司马不仅执掌军事,其职权还涉于政务,统领内朝:成帝时,大司马的职权进一步加重,与丞相平起平坐。这反映了A.大司马逐渐控制决策权B.内朝行政权力不断扩大C.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D.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5.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在都城洛阳设立了四夷馆,以安置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凡吴人来投者处金陵馆,北夷来附者处燕然馆,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这反映出当时A.洛阳成为经济文化中心B.北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C.多元文化格局开始形成D.北魏深受华夏观念影响6.安史之乱后,地方军政长官经常以任意名目摊派赋税,造成杂税林立。780年,唐朝的粮税分配,中央提成额为215.7万贯,而地方留成额为1400万贯。这表明唐中后期A.基层治理混乱B.中央集权弱化C.赋税改革失败D政府财政困难7.开皇五年(585年)朝廷下令州县“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大业五年(609年),又一次“貌阅”,结果“诸郡计账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二百”。据此可知,该政策A,加剧了豪强与国争利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杜绝了人口隐瞒现象D,导致了人口迅速增长8,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兼收并蓄、思想活跃、文化多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法显玄奘求取佛法B.颜筋柳骨书艺精湛C.三教并行影响深远D.李杜文章千古绝唱9.《宋史》记载了谏官陈襄上奏宋神宗的对话,“臣观制置司所议,莫非引经以为言,而其实则称贷以取利,事体卑削,贻中外讥笑。是特管夷吾、商鞅之术,非盛世所宜行。望贬斥王安石、吕惠卿以谢天下。”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青苗法减轻了百姓的负担B.新法遭顽固势力激烈反对C.谏官有权决定官员的任用D.法家思想不符合当时实际4人高一历史试题(A)第2页(共8页)高一历史试题(A)参考答案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题目1234567910答案DBCCDBBABA题目1112131415答案BACC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16分)(1)中央官制上,汉初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增设中朝,三公九卿逐渐变为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分)地方行政制度上,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强化了中央集权。(3分)汉朝对秦朝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变革,体现了制度并非孤立不变,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2分)(2)因素: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分)说明:中央决策机制上,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尚书省执行,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2分)科举制以才学选官,打破了门阀贵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2分)17.(12分)示例1: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3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战争频繁,在推动政权更迭的同时,也促进民族迁徙,各民族杂居生活,利于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制、发展经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北方经济获得发展,各民族交融加速,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也促进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总之,秦汉建立并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然“崩溃”;然而在“崩溃”的背后,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蕴涵了走向统一的历史文化因素。(9分)高一历史答案(A)第1页(共2页)示例2: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3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渴望统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战争频繁,在推动政权更迭的同时,也促进民族迁徙,各民族杂居生活,促进了民族交融,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制、发展经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北方经济获得发展,各民族交融加速,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也促进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总之,秦汉建立并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己然“崩溃”;然而在“崩溃”的背后,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蕴涵了走向统一的历史文化因素。(9分)18.(13分)(1)变化:唐人尚武,宋人重文:唐朝状元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代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文化重心南移。(4分)原因: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政策:科举制度的完善:南宋偏安江南,政治中心南移。(4分)(2)认识: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卷制度,目的是解决南方士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明显优势的问题,以维持取士人数的平衡,进而巩固封建统治。这一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北方士人和边疆地区人才参与政治,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统一,稳定社会统治,同时加大了南北士子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人才选拔,推动整体的团结和进步。但从南方考生的角度看,南北分卷制度不完全公平。(5分)19.(14分)示例:明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分)(角度:政治)设内阁实行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政局空前稳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臻于极盛。同时,君主专制强化,君主决策的主观性,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对思想的钳制等导致了体制僵化。(角度:疆域)通过外御倭寇,抗击沙俄,收复台湾,内平叛乱,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奠定空前稳固的疆域版图。然而,海防意识和海权观念的淡薄,闭关自守,东南沿海危机严重。(角度:经济)出现了农业生产发展,商业资本聚集,工商市镇活跃的现象。自然经济的稳固、人口膨胀与资源危机,农耕经济的繁荣与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相比已经日薄西山。(角度:文化)思想界出现进步思潮,西学东渐,古代科技总结,在文化空前昌盛的同时,根深蒂固的思想、落后保守的观念,传统科技的弊端,造成文化科技的迟滞总之,明到清前中期,中国封建社会在空前繁荣的同时,逐渐落后于世界大势,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12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赋分。高一历史答案(A)第2页(共2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