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鲁南制药产品知识考试  >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调研报告】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调研报告】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技术中心调研报告

 

赵兰香  张振光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医药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多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对创新疗法的不断需求,更为全球药品市场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2010 年,世界医药市场的总销售额估计将达到 7000 亿美元以上。我国现代医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我国人口众多,新就诊患者数量庞大,慢性病发病率增加,这对药品产业的发展颇具吸引力,预示着医药产业将成为 21 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具有极为明显的高投入、长周期、高难度、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各个国家依据其具有的科技实力,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盈取不同的利润。全球医药市场分为三个层面:美国、欧盟和日本属于第一层面,专利药企业大多分布在这些国家;中国、印度处于第二层面,具有很强的仿制能力,但创新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大多数亚非国家处于第三层面,不具备药品生产能力,需要大量进口。

入世后,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面对着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自1980年代以来,专利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加宽保护的范围,延长基本专利权限的保护期和专利标准的“一致化”。药物,计算机程序,集成电路设计,生命形式(life-forms),DNA序列(DNA sequences),动植物育种者权利(breeders’rights)等陆续成为了专利制度的保护对象。对生物技术制品和微生物技术制品的专利保护很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的普通人民无力承担最基本的药物和医疗服务,并有利于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的天然生物资源获取利润。近年来,跨国制药公司大大强化了对全球药物市场的垄断,他们的垄断利润远远超过开发新药的投入。这种垄断,使我国起步较晚的医药企业很难与跨国制药公司开展竞争。

目前,我国的制药工业在世界仍属低档水平,特别是化学药品及生物药品,往往依靠仿制国外公司和生产一些传统的国外被淘汰或基本淘汰的药品,使得我国医药产品结构不合理,人民群众用药档次较低,且大部分高效、特效药品依赖进口,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十四亿人民的健康需要,随着我国药品专利法和行政保护法规的事实,仿制新药的途径越来越窄,难度也日益增加,而历史上形成的中国医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的现实,是入世后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压力。为此,中国医药企业的创新之路应该如何走?作为中国的一个医药企业,如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是非常紧迫的问题。

2005年5月,在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孟宪棠处长、山东省经贸委和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的大力协助下,课题组对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课题组认为,该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管理和产出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经验,特别是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成效显著,2004年,该企业获10项发明专利;2005年又获得15项发明专利。他们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一些做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4月12日正式变更为“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的核心企业为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成员企业有山东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鲁南新时代医药有限公司、北京平诺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鲁南包装有限公司、重庆富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南制药)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集西药原料、制药、中成药、抗生素制剂、麻醉药品、生物制药于一体的国家大型综合制药企业。现有中、西药产品183种,年产中药口服液3亿支、注射液5000万支、片剂6亿片、颗粒剂5000万包。化学原料药300吨,西药片剂17亿片、注射剂1.5亿支。主要产品有鲁南欣康、鲁南贝特、鲁南力康、枸橼酸莫沙必利、心痛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等28个。生产车间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

自1987年以来,鲁南制药由濒临破产的小厂,已发展为一个连续8年利税过亿元的企业集团,是山东省临沂市第一利税大户,解决了万人以上的生活安居问题。公司现有总资产17.32亿元,净资产7.49亿元,固定资产7.36亿元。2004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38亿元,销售收入10.07亿元,全年上交各项税款1.6亿元。

鲁南制药集团现有员工3600余人,平均年龄30岁,其中大中专毕业生2880人,各类工程专业人员共1320人,分别占职工总数的80%、36%。

二、  鲁南制药集团的创新发展特征(一)   把握创新,提升企业价值

鲁南制药的发展与其多年来重视创新在企业中的引领作用分不开。“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是鲁南制药在企业经营中遵循的核心指导思想。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到2004年底,该企业已有31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米力农的开发与研究、枸橼酸莫沙必利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酒石酸托特罗定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柴银口服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阿尼西坦缓释片等17个品种已获得发明专利证书,其中2005年获发明专利证书15个,。心通颗粒,脉络舒通颗粒获得中药品种保护证书,心通口服液获得中药品种延期保护,有鲁南欣康、鲁南贝特、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银黄含化片、鲁南力康、脉络舒通颗剂、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枸橼酸莫沙必利、酒石酸托特罗定等9个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

鲁南制药集团在早期发展阶段,创新能力不足,新产品开发投资少,药品仿制处于低水平重复。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公司集中技术力量,在1990年投入600万元,成功开发了“银黄口服液”,该产品为公司带来了3000万元年产值和1200万元的年利润。产品创新给企业带来了生机,企业也不断地从中获得更快的发展。加快研制疗效高、毒副反应小的新药研制和建立我国创制新药的基础,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药物,逐渐转向以自我开发为主的道路,跻身于国际先进技术行列,已成为鲁南制药集团研究开发的主导方向。

正是依靠着对新产品的开发投入,企业走上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的良性发展之路。依靠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

值得强调的是,我国的医药行业尽管开始重视了对科技的投入,但是从企业的发展规模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上,远不是国际领先企业的竞争对手,由于可投入的资源有限,企业不可能依靠大量的真正意义上的新产品获取竞争优势,目前企业的状况还不具备承担这种风险的能力。比较实际的创新路经,可能是围绕企业核心产品,通过工艺创新,不断拓展产品线,实现创新价值。

鲁南制药集团围绕“鲁南新康”的创新道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994年,鲁南制药集团与山东省医药工业所联合研制开发的国家二类新药鲁南欣康,在原料的合成过程中,山梨醇的分离一直是一个攻关难题,成本居高不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总工程师高希章及高级工程师李冠中带领科研攻关小组,经过无数试验,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原料收率,并迅速将该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鲁南制药集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96年,该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三等奖。鲁南制药集团不满足现状,2001年,又将鲁南欣康这一科技成果研发成鲁南欣康缓释片投放于市场,收到了满意的效果。鲁南制药集团计划还要将鲁南欣康这一科技成果研发成缓释胶囊、贴剂、气雾剂、微丸剂等,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里投市场后,将会给鲁南制药集团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鲁南制药现在有三个产品年销售收入已过亿元,它们成了为鲁南制药经济效益的亮点。

(二)             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

多年来中国的医药产品中90%是仿制外国的产品,每年新仿制的外国产品为30至 40 种。模仿或者引入成熟技术或品种从短期来看,也许在抢占市场战略上可以打个“短、平、快”,但是人人可以生产最终将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抢到制高点。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低成本和差异化战略已经不足以维持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其创新能力。

激烈的竞争环境,为鲁南制药提供了开展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动力,企业的竞争基础开始前移至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环节。

以“造福社会,创造美好生活”为宗旨的鲁南制药集团,近年来已成功开发国家二类新药8种、三类新药6种、四类新药10种;鲁南欣康、鲁南力康等3项成果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鲁南贝特、银黄含化片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品;鲁南欣康、鲁南贝特、酒石酸托罗定、枸橼酸莫沙必利产品,被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果已为公司开来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企业目前在研产品200个左右,其中自主研发的产品有108个,

着眼于未来,鲁南制药又开始着手建立新的技术平台。

考虑到目前手性药物工业在我国有一定基础,但总的来说,手性小分子药物的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研究得并不多,基础性和创新研究较少,为推动我国手性小分子药物的发展,为医药同行进行开发、市场营销、临床用药以及科研、教学提供手性小分子药物研究技术平台,企业着手组建手性小分子药物技术研究及中试基地,对手性药物进行深入地研究开发。通过建设该项目,技术中心在手性小分子药物研究开发上,获得更好的中试条件、更高的产业化工程技术,解决大规模生物转化技术的自动稳定控制方法,提高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中药研发方面,由“中药指纹图谱分析”引发的一场中药产业革命正悄然来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药的药效并不是来自单一的活性化学成分,而是来自多种活性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甚至是与某些“非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或“生克作用”。鲁南制药集团技术中心主任赵志全根据审时度势,决定对中药指纹图谱进行深入研究的开发,建设中药材、饮片及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研究技术平台建设项目。利用现代先进的分析技术来分析药材的整体特征,以更准确鉴别不同中药及识别中药本身的真伪和优劣,形成中药指纹图谱分析的基础原动力。

为创造自主创新的条件,企业以技术中心建设为核心,引进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如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红、红外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为自主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

重视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企业的应得利益,也是鲁南制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验显示,药品的研发成功所带来的回报惊人,主要是由于拥有知识产权(专利保护) 的药品可以独占市场 10 年以上,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鲁南制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设立了专利法律事务部,专门负责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事务。2004年,鲁南制药企业技术中心申请国家专利87项,其中阿尼西坦缓释片等10个品种已获发明专利证书。心通颗粒,脉络舒通颗粒获得中药品种保护证书,心通口服液获得中药品种延期保护。2005年又获得发明专利证书15个。

(三)   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业已证明,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科技资源不强,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是必要的,但企业必须强化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在要素的组合过程中的主导力量。这是不可跨越的阶段。

从鲁南制药集团的创新活动也可以看出这一点。鲁南制药在创新过程中虽然获得了许多外部科技资源的支持,如与高校、研究所共同开发新产品,但技术创新的主体仍然是、也必须是企业。该企业的高层领导特别提及到这一点。为此,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投入、组织、人才队伍和制度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设置了合理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使本集团技术中心的运行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技术中心由董事长赵志全亲自挂帅,高希章总工程师出任常务副主任,并聘请外单位专家和公司技术骨干组成了专家委员会,由科室带头人组成技术委员会。本中心下设五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相对独立有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任务。药物研究所下设8个研究室,对药物的小试、中试药理等进行研究。财务管理办负责整个中心的财务工作。技术开发部负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工作,下设信息调研、课题招标、对外协作、新药申报、新产品投产、技改设备、环保研究、工程管理、专利申请等9个办公室。行政管理办公室负责中心人员行政管理和人员培训等工作。质量控制部下设检测一室、二室、仪器计量、质量研究四个室,负责新产品质量控制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整个中心机构健全,分工明确,为新产品的顺利开发提供了最基本、最有效的保障。

为了加速技术创新,1999年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投资3320万元,对中药试验室、中药化验室、西药试验室、西药化验室、中试试验室进行了改造装修,并配备了超微粉碎机、高速压片机、高效液相、气相色谱仪、薄层扫描仪等先进的设备仪器。2002年,投资6000万元进行技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已投入使用。

目前,技术中心114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大楼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的生物中试车间已投入使用,可同时进行10个产品的中试,成为全国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生物中试基地。

(四)   广泛利用外部资源,解决企业科技力量不足问题

2003 年,全球医药领先企业 R &D 投资很高,达到销售额的 9 %~19 %,他们有力量主要依靠自己的研究开发力量来发展专利技术,完成技术创新,创制新药。这些企业自主研发药品数均为全部新药开发数量的 50 %以上。而中国的医药企业科技力量要弱得多。注重与医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借用“外脑”,成为现阶段企业解决创新源头的重要模式。

广泛利用外部资源,引进国外智力和技术成果,与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和集团建立广泛产学研联合,是鲁南制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成立5个联合所,以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覆盖全国,以保证全国科技先进成果尽快为企业所用。产学研联合提高了公司创新药物的研发能力,保持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支撑了企业高科技发展之路。

鲁南制药在产学研合作中,不仅有项目协议层次的合作,更建立了合作的实体机构,合作由松散型走向紧密型模式,使鲁南制药成为“产学研结合科技型集团化企业”。

1998年,同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鲁华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所”,成功的研制了米格列醇等生物工程项目;

2002年又与山东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联合组建“天然药物研究院”和“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所”;2003年成立了“北京平诺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与北京天衡药物研究院合办研究所,对西药进行联合研制开发,现已完成枸橼酸莫沙必利、酒石酸托特罗定、奥美拉唑、依那普利、阿奇霉素、阿克他特等10余个项目的技术创新工作;

2004年控股成立了“重庆富进生物有限公司” ,共同研发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基因疫苗等。;

2002年3月,公司国家重点试验室在费县奠基,现在已投入使用。

2002年4月,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大鲁南天然药物研究院”和“山大鲁南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所”;2004年投资2500万元在山东大学西校区内建设山东大学鲁南制药科研大楼,建成后,将成为鲁南制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

这些合作研究机构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解决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难题,更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新产品开发、技术储备和课题研究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另外,技术中心每年都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厂参观工作,协助本厂技术人员进行科研攻关。

(五)   企业家作用突出

谈到创新必要谈到“企业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核心问题就是企业家。一项技术可以使一个企业很快的发展,但真正的长期发展必须要靠企业家。一个处于创业阶段的好的企业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成功的企业家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有能想,能创新,敢于冒风险的品质和个性;第二,他应该大力支持技术创新;第三,要有凝聚人才,领导企业进行改革的能力。

在鲁南制药企业的发展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家的核心作用。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志全自1987年作为沂蒙山区第一个招标承包经营的企业家,当年贷款2万元创业,十几年来,带领公司员工,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今天闻名全国的现代化综合制药企业。

鲁南制药企业发展早期阶段,规模和效益都欠佳,企业可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投入非常有限。为走出困境,企业当时拿出了决定企业命运的数百万元资金买断了一项新产品。这项决定当时并未得到大多数领导班子成员的认同,但赵志全总经义企业家特有的胆识,理力排众议,做出决策。正是这项新产品,不仅使企业当年获利,而且至今仍然是盈利产品。在这项决策过程中,显现出了企业家的敢于冒风险的品质和个性。在以后的发展中,赵志全身兼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加大投入,长期鼎力支持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赵志全同志1956年生于山东费县,1982年毕业于青岛化工学院,1987年任郯南制药厂厂长,1990年任山东鲁南制药厂厂长;1994年任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同年11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2000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高新技术企业家,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由他主要参加完成的最新一代胃动力促进剂国家二类新药枸橼酸莫沙必利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由他主持完成的米力农的研究与开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分别被省科委授予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位一次、二等奖第一位两次。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为全国人大代表。

(六)   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具有极为明显的高投入、长周期、高难度、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目前世界上每种药品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约为 15 年,耗资约 3 亿~5 亿美元,在5000个进入临床的化合物中,一般只有一个能够上市。但为了企业的发展,世界各大制药公司仍加大了研发资金投入。

而在中国,每年新药开发资金不到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 %,2003 年,中国医药最强企业哈药集团的销售额不足全球最强医药企业辉瑞公司的 3%。前些年,国家科技部委的科研扶持经费每年仅为七八千万元。R &D投入强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研发风险让企业“裹足不前”,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鲁南制药在企业发展中选择了对科技高投入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研经费逐年增加。1999年投入212万元(占销售额的18.5%)用于新产品研发,研发投入强度居当年全国29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第二位;2003年科研经费投入11548万元(占销售额的11.6%);2004年科研经费投入9023.6万元(占销售收入的9.1%)。新落成的综合生产科研基地总投资达7亿元,是目前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生产门类最全、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基地。这些资金投入基本靠自筹实现。

(七)   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吸引,建造人才队伍

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也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源泉所在,其重要性已务用赘言。对于一个依靠科技投入发展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尤为关键。

鲁南制药作为高科技企业,一方面急需优秀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地处沂蒙山区,区域的欠发达,使鲁南制药在吸引人才方面却先天处于劣势。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他们采取了全方位的措施,引进、培养、稳定和使用人才。

第一,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

在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的过程中,鲁南制药引进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红、红外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为自主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试图通过良好的研发环境来吸引人才。每个技术带头人都配有独立实验室,提供先进的实验仪器。目前已拥有10个博士实验室。

第二,   引进、培养和使用相结合

鲁南制药集团实施了“人才工程”。近几年已引进博士11名,硕士50名。大中专毕业生占职工总人数的80%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320人,占员工总数的36%。

在内部培养技术骨干,培养基层科技人员,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公司与华中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选拔了65名具有本科学历的技术骨干攻读硕士研究生,现已有10名人员或硕士学位。2004年,公司又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选拔了66名专业技术过硬、具有专科学历的职工进行“专升本”(化工工艺)的学习。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吸引人才困难的问题,而且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在课程设置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与通常通过校园招聘吸收的人员相比,这样的人才创新能力更强,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在获得资金援助的同时,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校改进其教学安排,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第三,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鲁南制药集团在科技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上,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制定了以工作业绩考核、选拔技术和管理干部的制度。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与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工资分配上,重点向科技人员倾斜,并实行高工资分配制度。全企业工资待遇最高的是科技人员,而不是领导干部。如博士年薪10万元,高级工程师年薪6万元,工程师年薪3.6万元,助理工程师2.4万元,技术人员年薪1.8万元;高科技人才年最高收入者可达25万元。此外,还对一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进行奖励,2004年度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奖励高达160万元。

对科技人员的关怀不仅表现在工资待遇上,在住房方面也优先安排;还为协助解决部分科技人员亲属的就业问题,排除了有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八)   着眼于未来,全面规划,为走出国门进行前瞻性部署

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在一种模式下线性前进,要经过几次重大的发展关口,经受住考验的企业会有质的飞跃;经受不住的则会被淘汰。因此,着眼未来,全面规划,并进行前瞻性的部署,是考察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

鲁南制药现在规模在销售额10亿元水平,他们已经提出了5年后达到100亿元销售额,跻身中国医药企业排头兵行列的目标。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将是企业规模发展与创新发展如何相得益彰的重要时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一要靠技术推进,保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二要靠市场拉引,通过市场实现创新的价值。

在技术推进方面,企业将实现从依靠“普通”技术到依靠“尖端”技术的转变。为适应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制定了近、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产品发展方向上中药、西药、生物药并进,以抗冠心病用药为主,在生物技术方面以抗癌药为主,并以边缘科学的戒毒药、抗艾滋病药作为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具体科研项目上,近期主要从事仙灵密骨颗粒、生长抑素、盐酸替罗非班等27个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中期规划项目主要有银杏内酯粉针剂、银黄有效单体粉针剂、清热解毒输液、名贵中药材组织培养等中药品种以及溴莫普林、埃坡霉素、沙美特罗等西药和生物药物。长期规划主要从事抗癌药、戒毒药等边缘药学研究。为做好基本设施的准备,新建了114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大楼。

在市场实现方面,企业将实现从满足“国内”市场到开拓“国际”市场转变。在医药领域,中国是一个具有市场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地区,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中,特别重要的是市场拉引。以开发市场促营销是鲁南制药的主要营销举措。由于企业主体地处欠发达地区,营销网络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延伸企业的发展空间。目前已在全国设有9个办事处,30个固定业务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

鲁南制药的市场目标不仅是国内,未来的发展将走向世界。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在与国外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向设置国外联合研究所努力。目前,公司正在与罗马尼亚MIB-TH公司合作开发降血脂药、抗感染药、抗肿瘤药,这些合作涵盖生物技术、化学合成技术。本次合作,鲁南制药主要看中的是国外同行掌握的先进技术,属于引进技术的合作。目前各项目的进展均比较顺利,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本土化放大试验研究,争取2005年进行投产并大批量生产。与国外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仅仅是鲁南制药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鲁南制药试图向设置国外联合研究所努力,2010年争取设置2个以上的国外联合研究所,为以后企业走向世界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三、  几点启示(一)   如何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发展

推动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手段。自1999年以来,国家先后认定了3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给与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我国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具有重要和积极的影响。但是,多年来,在相关的政策支持模式方面一直没有较大的变化。目前政府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文件规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购置国外设备的,可以申报免税;二是,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强度增加10%以上的,可以相应地获得部分免税优惠;三是,由政府对企业技术中心直接给与的资金支持;四是,每年进行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并根据评价分数对个别的企业技术中心摘牌;五是,认定一些新申报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从税收减免政策的执行情况看,有研究显示,目前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政府对企业技术中心的直接投入,在数量上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相比,是很少的一部分,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以鲁南制药为例,2004年获得的政府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金额为250万元,而企业投入的技术开发经费已达到近亿元。其他的国家计划项目获得的资金,与企业的投入相比,也同样很少。关于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价,近年来虽然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评价指标,但其方法已经基本上为各省市地区所掌握。

因此,一方面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另一方面,政府作用的模式改变不大。如何适应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根据本次调研,初步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  企业技术中心已从建设期开始进入发展期,政策支持重点应相应转移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建设初期,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科研基地、购置设备。因此,当时的政策支持重点适应了这个发展阶段,即给与企业在购置设备时的税收优惠,便于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扩大,企业技术中心已从建设期开始进入发展期。在发展期显现出创新的瓶颈是科技资源能否支撑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如人才问题、新产品开发风险承担能力。越是依赖自主创新发展的企业,这方面的问题越突出。因此,政策支持的重点应转向。第一,从撒胡椒面式的支持方式,转变为扶持具有自主创新前景的重点企业。为此,要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综合竞争力的评价,选择若干点,给与较有力的支持。第二,从资金支持转向创新要素环境支撑。政府的资金毕竟有限,企业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搞新产品开发,是不太现实的,企业一般也不会靠在政府的这种资金支持上,事实上,尽管政府的资金支持不多,但并没有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长。因此,各类优惠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扶持已经不再成为影响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未来政府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扶持,应主要集中体现在创新方向的引导、创新成果的保护,创新人才的培育和输送等方面。

2.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的改善

第一,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评价。现有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主要体现了“投入”、“产出”、“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这对于引导企业加强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和“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初级阶段无疑是重要的。但是,“规划”不可能年年搞;“体系”建设也无法判定出好于坏,只是有与无的问题;“投入强度”的高低与企业创新发展不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创新是各种要素的新组合过程,投入只是其中之一。考虑到许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经进入发展期,特别是新时期,我国对加强“自主创新”的迫切需求,企业的发展也应该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企业技术中心在其中要承担起重任。评价工作的意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引导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评价指标中要有一个核心理念的转变,即以自装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对发展期的企业技术中心进行综合评估。初步考虑,企业技术中心可以分类评价,部分处于发展初期的,以“投入”和“体系建设”为评价重点;对已进入发展期的,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评价指标的设立,可以另行研究。

第二,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重。从医药行业来看,与国外先进水平的企业相比,我国医药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相距甚远,不可能与国外的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竞争,创新的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