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高考考点:高考送别怀人诗专练考点:1.(唐)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2.徐铉《梦游三首(其一)》3.李白《金陵酒肆留别》4.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5.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6.刘克庄《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7.(唐)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8.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考点解读】一、 送别怀人诗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4类。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语言特点 语深情切,缠绵哀伤,洒脱狂放。二、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还似……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象反衬醒后现实的凄凉无奈。【考题对接】一、(唐)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唐)高适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①。【注】①此处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典故。东晋名士殷浩和桓温齐名,而桓温“常有竞心”,要与殷浩比较彼此的高下,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1. “山间偃仰无不至”一句中“偃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体现出主人公__________的心情。2. 婉转,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发情感。请结合韵脚的变化赏析本诗婉转的艺术。
一、(唐)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1. (1)俯仰;(2)愉悦(或自在、闲适)。【解析】综合全诗内容及情感,“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意思是“山中俯仰自如无意不可至,石间泉水淙淙恰如风吹雨,桂花松子极多常常落满地”。据此推知,“俯仰”是“俯仰,自由自在”的意思;展现了诗人愉悦、闲适的心境、豪宕的胸襟和潇洒的风度。2. (1)诗歌开头一至三句,“吟”、“心”押韵,即景起兴,秋日黄昏,天高地远,沈四山人返还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2)四到八句“意、事、至、地”押韵,转而写沈四山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游息,无所不到,显得十分自在。山石流泉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松子,也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3)九到十四句中“钱、年、眠、旋”押韵,诗人转而调侃,说山中采药既可卖钱又服食滋补,更可以白云为友,与明月相伴,尽得隐逸风流之趣。(4)末两句将沈四山人与名士相对比,认为沈四山人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含蓄地表明沈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译文】唱支《还山吟》,天高地远傍晚寒山多幽深,送你还山非常理解你的心。人到老成凡事须得任心意,见你懂得怎样安排一生事。山中俯仰自如无意不可至,石间泉水淙淙恰如风吹雨,桂花松子极多常常落满地。买药后衣袋里应有很多钱,回到山中服药又可以延年。白云悠悠相劝饮尽杯中酒,明月相伴哪里还不能成眠?睡时回忆追问醒来时的事,梦魂可以和我相互来周旋。【赏析】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秋。当时名士沈千运,天宝(742-756)年间,屡试不中,曾干谒名公,历尽沉浮,饱尝炎凉,看破人生和仕途,约五十岁左右隐居濮上,躬耕田园。诗歌为赠别沈千运还山而作,以知交的情谊,豪宕的胸襟,潇洒的风度,真实描绘沈千运自食其力、清贫孤苦的深山隐居生活,亲切赞美他的清高情怀和隐逸志趣。全诗兴象高华,声韵悠远,写得浪漫洒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诗以时令即景起兴,蕴含深沉复杂的感慨。秋日黄昏,天高地远,沈千运返还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知友分别,不免情伤,而诗人却坦诚地表示对沈的志趣充分理解和尊重。所以接着用含蓄巧妙、多种多样的手法予以比较描述。山石流泉淙淙作响,恰同风吹雨降一般,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缤纷,松子满地,是山里寻常景象,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这正是世俗之士不能理解的情趣和境界,而为"遁世无闷"的隐士所乐于久留的归宿。深山隐居,确实清贫而孤独。然而诗人风趣地一转,将沈比美于汉代真隐士韩康,调侃地说,在山里采药,既可卖钱,不愁穷困,又能服食滋补,延年益寿。言外之意,深山隐逸却也自有得益。而且在远避尘嚣的深山,又可自怀怡悦,以白云为友,相邀共饮;有明月作伴,到处可眠。可谓尽得隐逸风流之致,根本不会有孤独之感。最后,诗人出奇地用身、魂在梦中夜谈的想象,形容沈的隐逸已臻化境。较之名士的"我与我周旋",沈独居深山,隔绝人事,于世无名,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他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诗人用这样浪漫的想象,暗寓比托,以结束全诗,正是含蓄地表明,沈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远非那些言行不一的名士可比。由于诗旨在赞美沈的清贫高尚、可敬可贵的隐逸道路,因此对送别事只一笔带过,主要着力于描写沈的志趣、环境、生计、日常生活情景,同时在描写中寓以古今世俗、真假隐士的种种比较,从而完整、突出地表现出沈的真隐士的形象。诗的情调浪漫洒脱,富有生活气息。加之采用与内容相适宜的七言古体形式,不受拘束,表达自如,转韵自由,语言明快流畅,声调悠扬和谐。它取事用比,多以暗喻溶化于描写隐居生活的美妙情景之中,天衣无缝,使比兴形象鲜明,而又意蕴深厚,神韵维妙,呈现着一种饱满协调的艺术美感。二、徐铉《梦游三首(其一)》梦游三首(其一)徐铉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檀的①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②春深道路赊。【注释】①檀的: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②洞口:神仙所居的洞口,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点题,魂驰故人之家,与思念之人相会,皆是梦游所历之境。B.颔联的“香蒙”和“蜡烛”照应首联的“夜来”,“时时暗”“故故斜”营造出幽会的朦胧之境。C.妆容精致,云鬟簪花,调弄着银管,一位妙解音律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D.诗歌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2.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二、徐铉《梦游三首(其一)》【答案】1.D【解析】D.“虚实结合”“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不正确。此诗标题中“梦游”二字,意味着这是一首记梦诗,首联中的“魂梦悠扬”点明下文都是在写梦境,都是虚写,没有实写。2.①描写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意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②以景结情,化用典故,暗示别后天上人间,后会难期,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相思之苦。【解析】诗歌的尾句“洞口春深道路赊”,结合注释可知,“洞口”是化用了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借指自己梦中与爱人分别的地方;“春深”意思是春色浓郁,“赊”是“长”“远”的意思,承接上句“天明又作人间别”可知,尾句描绘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色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从手法上来看,尾句是在写景,属于以景结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可以拓展意境,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此处用“洞口春深”,也正暗示分别之后,二人就好比天上和人间,后会难期,照应了上文的“人间别”,透露出无限惜别情意。三、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阳春时节即将离开金陵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B.此诗由写时节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嗅觉等感官,写出了江南味道。C.吴姬以酒酬客。当垆的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请客人品尝,显现出热情好客,令人内心温暖。D.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结尾的感叹水到渠成,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以及离别的感伤之情。2.最后两句写法巧妙,意味无穷,《四溟诗话》评价:“太白《金陵留别》一诗,妙在结语,太白能变化为法,令人叵测,奇哉!”请分析其妙处。
三、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答案】1.D【解析】D.“离别的感伤之情”错。很多诗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也表现了李白豪放潇洒的性格特征。2.(1)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2)借水言情,寓情于物,用有形的流水写抽象的离情,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解析】“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意思是请你问问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谁短谁长?显然是别情长于流水。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美好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以水为喻,把“流水”和别情对比,采用拟人手法,把“东流水”回答别情和流水谁长谁短,再以反问句式把感情溶入意想,把抽象的离情,揉进具体有形的流水,虽是离别却希望朋友多珍重,友谊恒长。四、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衡阳与梦得①分路赠别柳宗元十年②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③行。伏波④故道风烟在,翁仲⑤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⑥招物议,休将文字⑦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⑧,垂泪千行便濯缨。【注】①梦得即刘禹锡。安史之乱之后,唐政权动荡,国势衰落。柳、刘二人受政排挤连遭贬谪。②十年: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后由京城贬往湖南永州。③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比永州更远。④伏波: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抵御外侮、平定乱功勋卓著。⑤翁仲: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⑥慵疏:懒散粗疏。⑦文字:刘禹锡曾写诗暗刺朝廷政治危机及得势新贵。⑧临河别:化用李陵赠别苏武诗中的“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1.首联中“秦京”代指 ,颈联中“物议”指。(2分)2.结合全诗,分析探究尾联中“垂泪”的多重意蕴。(6分)
四、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1.唐都长安或京城长安(1分);权贵的批评指责(1分,意到即可)。2.①首联:为宦海沉浮,前途渺茫而垂泪;②首联:为志失路,报国无门而垂泪;③颌联、颈联:为奸佞弄权,国势日衰而垂泪;④尾联:为好友惜别,内心悲苦而垂泪。(写出任意3点即可,每点2分,其中分析1分,概括1分,共6分)【注释】①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②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③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④风烟:风云雾霭。⑤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⑥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⑦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⑧时名:一时的名声。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⑨临河:去河边。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本诗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象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⑩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译文】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赏析】柳子厚与刘梦得在公元793年(贞元九年)同为赐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来,肝胆相照,取长补短,是中唐文坛上的“双星”。孙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评传》中 写道:“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中最为亲密的友人,是一代差可与柳宗元比肩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二人交谊终身不渝,在政治斗争中同进退,相支持,在思想理论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从步入仕途到“永贞革新”,从革新失败到被贬谪,从奉旨返京到再度远谪,他们始终患难与共。永州十年,二人交谊最密切,通讯最频繁。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二月,二人作为“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就心态而言,彼此都凄然伤感,二人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造福桑梓;但朝廷一再疏远,新贵们造谣中伤,其理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纵有雄才大略仍无用武之地,因而更加愤懑。柳宗元便有“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的打算,刘禹锡则更低调:“耦耕若便遗身 世,黄发相看万事休”(《答重别》),他们已把功名看淡,悟出东山再起遥不可及的道理。到衡阳后,一人往西南去了柳州,一人向南直奔连州,歧路分手,万语千言,甚为感人。刘梦得形容惜别时的情景为“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其中七律二首,七绝二首,五绝二首,均字字含情,句句有泪,深沉而郁抑,哀伤而悲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们死的死,病的病。两位诗人总算万幸,只是外放而已。但十年时间过的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火,差点被烧死。名为六品官员,实则“弼马温”而已。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不足为怪。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海市蜃楼般顷刻之间无影无踪,本是“憔悴”的面容又蒙上厚厚风尘,更显其“憔悴”。这一年柳宗元44岁,刘禹锡45岁,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年华,奈何贬谪远州,英雄失路,宁不哀哉。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可谓一石双鸟,言在此而意在彼也。此联失粘,仓促成章之未暇订正,或竟不以律害辞,不以辞害意。亦见唐人知律而不为律所缚也。李白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对于柳、刘二人来说,头顶上就不只是一片浮云,而简直是满天乌云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如幽灵般伴其左右。据传刘梦得“十年憔悴到秦京”以后曾写诗两首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而“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再游玄都观》)二句则暗刺朝廷政治危机,旧宠新贵们一“花”不如一“花”的现实情况。由于两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新贵们于是大进谗言,一时间风云突变,厄运又至,两位诗人再度遭贬。作者说:老朋友,我们似失之慵疏呀。“慵疏”者,非懒散粗疏也,意谓迂直,坚持操守,固其本性也,无怪乎新贵与你我冰炭不相容。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说:你我即将分路,天各一方,想当年,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 两句,我们分路,“怅悠悠”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看似乖谬,实则在理。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彼时彼地的两位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可垂泪;生离死别,无缘再见,可垂泪;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可垂泪;新贵弄权,国之日衰,亦可垂泪。即使“垂泪千行”,也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悲痛、愤懑、伤感、失落、依恋、忧郁互为交织的复杂感情啊!王勃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之中,尚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格调颇高,堪为千古名句;而此诗结句从苏李赠别诗中翻出无穷之意。尾联乃表两个断肠人相别,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脍炙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五、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李白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注释】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起首从容道出友人韦八由长安而来又要归去的事实。照应诗题的同时,也使得下文抒情波澜横生。B.诗歌三四两句,状诗人送别时心潮起伏,如狂飙吹心。奇特的想象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形象鲜明。C.诗歌五六两句话少情多,将离别时的千万思绪仅用“不可道”二字带过,具有“尽在不言中”的艺术效果。D.诗歌叙写与友人分别时语言平易,亳无斧凿痕迹,表情达意时则如奇峰壁立,体现了“平中见奇”的风格。2.太白此诗取鲍参军“连山眇烟雾”之意,然更为高妙。请赏析诗歌的尾联高妙之处。
五、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答案】1.B【解析】B.“现实主义风格”错,诗歌采用了想象的手法,“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状写思念长安的心情,想象奇特,属于虚拟的写法,因此属于浪漫主义的风格。2.(1)以景结情。诗歌结尾写连山的云募,在烟雾迷蒙的景色中,寄寓着诗人与友人别后的怅惘之情。(2)使用叠词。“望”字重叠,既写远望又写盼望,显示出诗人伫望之久和依恋之深。【解析】尾联“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意思是,您西去的身影已渐渐消逝,我只望见遮掩群山的烟雾弥漫而起。写诗人伫立凝望,目送友人归去的情景。当友人愈去愈远,最后连影子也消失时,诗人看到的只是连山的烟雾,在这烟雾迷蒙中,寄寓着诗人与友人别后的怅惘之情。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别后的怅惘之情更加深挚。望望:瞻望,盼望。“望”字重叠,显出伫望之久和依恋之深。这是使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音韵美。六、刘克庄《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①刘克庄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②。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注释】①王实之、郑伯昌,均是词人的好友。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被罢职闲居家乡。淳祐八年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此词乃词人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②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之开篇气象宏大,词人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离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B.“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以发挥自己的高才雄略,并实现济世的使命。C.“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描绘出自然界的诸多色彩,更表现了词人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D.这首送别词一扫“彷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2.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六、刘克庄《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1.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本词的内容和注释可知,词人并非“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使命”,而是托他去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和叮嘱以及对黑暗政治的批判与不满。2.①表达诗人醉心山水,对闲适生活的眷恋之情。在青山碧水间濯洗头发,在白浪苍茫间静心垂钓,词人与友人在山水间求得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②表达了对仕途得失一笑置之、不屑追求的态度。词人说自己不善逄迎钻营,不会做官,而且得罪权贵,遭到排斥,但那又何妨?在历史上,终将被肯定为能直道而行,留直节于后世。③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高尚的节操。功名富贵,怎能屈膝相求!④表达了对黑暗政治的批判与不满。“狂谈欲吐”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壮图雄心”,不吐不快的意愿。但是只能被人视作狂谈,惊动世俗,横遭飞祸。还是不再谈论吧!(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注释】①冥鸿:高飞的鸿雁,形容才士高绝尘俗。②钓鳌(áo)词客: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③晞(xī)发:洗净晒干头发。④沧溟:大海。⑤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译文】变幻莫测的雨和风,留不住江边匆匆行客。劳烦您捎个口信,问候那鸿雁般高翔的志士和海滨钓鳌的诗翁。千百年后人们会传诵我辈今朝的话语,诸君数人维系着国家民族的文化命脉。听见王郎这一曲动人的箫声,连无情的金石也凄然变容。在我洗净头发,沐浴阳光之处,怡山碧绿秀美;在我垂下钓丝的地方,无边的沧海白雾蒙蒙。别笑话我今日仕途坎坷,后世一定能理解我的直道而行。但愿诸君常相见,但愿诸君人长久。平生坚守操守,不应当轻易屈服。胸中的愤懑欲一吐为快又住口,怕隔墙有耳惊扰了邻居。【赏析】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怪雨盲风”,不仅是对送别场面的具体描写,也是影射当时动荡、晦暗的政治环境。“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友人与词人志存高远、不肯趋炎附势,自然广为结交高洁之士,所要拜访问讯的也是那些不为世俗所容的奇才高士。“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作者化用孔子困于匡时“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之语,进一步赞颂友人的高才雄略,并指明其任重而道远的济世使命。上片末两句重述离别的现实场景。词人极言王实之所奏的箫声荡气回肠,与首句风雨之声相呼应,营建起肃杀中见意气飞扬的沉雄壮阔之境。惜别情感,无须泪水点染、反以凄动金石的箫声烘托,词人与友人的报国之心已然跃然纸上。“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词人回忆与友人贬谪赋闲期间醉心山水、睥睨天下的逍遥乐事。在青山碧水间濯洗头发,在白浪苍茫间静心垂钓,词人与友人在山水间求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对把持朝政的拙官愚吏不过是置之一哂而已。引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日希女发合阳之阿,更显词人与友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刚正不阿。“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上承词人回忆、下启劝勉之辞。词人在此着一“笑”字,颇有睥睨天下、超然物外之意。功名只如粪土,何妨化外逍遥,词人坚信那些庸庸碌碌的“拙宦”必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被遗忘,而像自己和友人这样忠心为国、德才兼备的贤良终将名垂青史。临行在即,词人终于道出心中的期许与担忧,全词也由此步入高潮。“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词人一方面期望友人保持气节,不轻易摧眉折腰、一味迎合世俗趣味;另一方面又担心友人的豪言壮语招致小人忌恨惹来杀身之祸。如此矛盾的心情,正是词人对险恶世道的绝望、南宋江山的精忠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三重情感的交织,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一群有才情、有抱负的文人壮志难酬、满腹辛酸的曲折心事。全词内容饱满,不仅有对送别场面的描写,也有对往事的追忆,更有对友人的临行赠言。词中成功地塑造了词人与两位友人的鲜明形象,传达出南宋豪放派文人的一腔忧愤。七、(唐)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注释】本诗当作于唐德宗永贞元年(805)至唐宪宗元和九年(814)之间,当时诗人被贬朗州司马。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送客离去,管理驿站的官史站在水边,田家连着竹林小溪。B.颔联写正值社日,社鼓声声,时值正午,茅屋里响起中午时分的鸡啼。C.颈联写喜鹊在已熟的庄稼地里鸣叫,蝴蝶在秋草茂盛的垅上翩翩飞舞。D.尾联写诗人送客远行逐渐走近了驿站房屋,疲惫的马匹再三发出嘶鸣。2.有人认为此诗情感是欢快的,也有人认为此诗情感是伤感的。你怎么看,请结合诗意与注解,运用你的诗词鉴赏知识加以阐释。
七、(唐)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答案】1.D【解析】D. “尾联写诗人送客远行逐渐走近了驿站房屋”错误,“宫树近”不是走近驿站,诗人此时已经在和朋友分别的驿站中了,“宫树近”是指靠近驿亭的树旁。2.示例一:此诗是欢快的。虽然刘禹锡此时被贬,但在写此诗时心境还是很愉快的。诗中写到社日、鸡鸣、喜鹊、晚禾、飞蝶都是愉悦的场景,刘禹锡虽遭贬谪却能乐观自处,体现出其豁达的胸襟。示例二:此诗是伤感的。此时刘禹锡被贬朗州,又与友人相别,心情感伤,虽然诗中写到社日、鸡鸣、喜鹊、晚禾、飞蝶都是愉悦的场景,但此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添其伤感悲凉。尾联疲马再三嘶鸣亦显其伤感悲凉。【解析】如选择欢快,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环境来分析。如首句写送别之地,接着介绍了送别之地的环境:竹溪环绕田舍,宁静清新,一派田园风光,一派水乡野趣。颔联描绘了一幅农家画面,把乡村民俗写得有声有色。“枫林”“茅屋”是送别时所见。秋日中午,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构成一幅祥和温馨的农村安居图。颈联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鹊噪之动衬托禾地之静,蝶飞的动景衬托晚禾秋草的静景,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结句写马匹一次又一次发出欢乐的嘶鸣,衬托旅人的欢快之情。由此可知,诗人的情感是欢快的,结合注释可知,诗人此时遭受贬谪,这样的境地更能展现作者的乐观豁达。如选择伤感,同样可以抓住景象和注释分析。从诗中来看,所写的景象都是愉悦之景,属于乐景,而结合注释和标题可知,作者此时被贬,又要和友人分别,可谓雪上加霜,所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得伤感悲凉。八、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①刘长卿清川永路②何极,落日孤舟解携③。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惆怅长沙谪去④,江潭芳草萋萋。【注释】①这首诗是刘长卿被贬时所作。梁耿:刘长卿的朋友,几年前远谪长沙。②永路:长路,远路。③解携:犹言分手。④长沙谪去: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贾谊遭权贵谗毁,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写景为主,落日、孤舟和远行的人等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送别图,景中含情。B.颔联写归鸟飞向平芜深处,渐渐隐没,喻时光飞逝;流水各分东西,喻人之离别。C.颈联写梁耿远去沿途白云连绵,而诗人在送别地望月思友,他们的友谊跨越了时空。D.诗人回忆了友人梁耿被贬远离时在苕溪为其饯行的情景,也写了离别之后的情景。2.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八、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答案】1.B【解析】B.“颔联写归鸟飞向平芜深处,渐渐隐没,喻时光飞逝”错误,“鸟向平芜远近”应是“喻友人离去”。颔联描写了别后情景。远处近处的归鸟,飞向平芜深处,渐渐没有踪影,入随着流水,各分东西。这里,设景有象征意义,鸟飞平芜,渐渐隐没,象喻梁耿远去;溪水东西流,象喻人之离别,景中有情。2.①借典抒情,尾联化用贾谊的典故,写友人梁耿远谪长沙,惆怅不已,表达了对友人和自己遭贬的不平与悲愤之情。②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眼望江岸潭边茂盛的芳草,感到茫然凄凉,抒写了心中如芳草一般延绵不断的愁苦。【解析】“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写作者竭力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而终于无法解脱的情状。借典抒情,尾联化用贾谊的典故。根据注释,长沙谪去,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贾谊遭权贵谗毁,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远谪长沙,梁耿固然惆怅不已,作者也感到惆怅,为他的远谪感叹不已。这里十分坦白地写出作者对友人遭贬的不平与愤慨。而作者自己,也是遭受了同样的不幸。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愤之语。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江潭芳草萋萋”写出作者眼前景色。他驰骋的心绪回到现实中来,眼望无尽的芳草,倍感茫然凄凉,充塞于心头而又聊可与友人相接的,唯有一片延绵不断、延伸到天涯海角的萋萋春草,借此抒写了心中如芳草一般延绵不断的愁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