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高考诗词鉴赏真题合集  >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5:诗歌鉴赏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5:诗歌鉴赏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5: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2023·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湖上晚归林 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 [注] ,鸡犬林萝隐隐声。[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 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还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B.词人着展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4.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6.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8.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特点。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1.C项“心情也发生了变化”赏析错误,诗人的心情并未发生改变。全诗表现出的都是诗人恬淡平静的心情。故答案为:C2.首先注意理解题干中王国维的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思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归家途中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诗人描绘回家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也是带有诗人主观情绪的。也是这一观点的体现。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①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诗人自己乘船回家,归意甚浓,所以“望中浑恐是蓬瀛”,眼前所见景色如梦如幻,竟如蓬莱仙境。②颔联,时值秋日,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含蓄地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享受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③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归家的小舟惊动了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的鸟儿,小鸟振翅飞走。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又一次表现出诗人此时淡淡愉悦的心情。④尾联,小舟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终于靠近目的地,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全诗由远及近地描写,动静结合,景物绘声绘色,交织在一起,衬托出诗人归家时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平淡、隐逸生活的向往。故答案为: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答案】3.D4.①直抒胸臆,“看破”“放轻”直接表达自己不被尘世、浮名所牵绊的闲适。②描写诗人的行为,“登山真率饮”“穿林自在行”表现诗人的闲适。③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闲适的氛围。【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把握诗歌主题【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3.D.“远方友人”错误,在诗中无法体现友人是远方的。“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出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故答案为:D。4.①直抒胸臆,结合“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看破”“放轻”直接表达自己看破红尘,不被尘世、浮名所牵绊的豁达自得。结合“身闲心太平”,直接表达作者不被世俗之事牵累,身闲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内心平静闲适的情感。②诗人的行为,结合“登山真率饮”“穿林自在行”“苔纸闲题溪上句”可知,诗人身体自由,心灵宁静,用诗人自由自在的行为表现诗人的闲适。③通过环境的描写,“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大意为,闲暇之时在溪边题上一首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抒写出一种闲适自得的氛围。故答案为: ①直抒胸臆,“看破”“放轻”直接表达自己不被尘世、浮名所牵绊的闲适。②描写诗人的行为,“登山真率饮”“穿林自在行”表现诗人的闲适。③通过环境的描写,抒写出一种闲适自得的氛围。【答案】5.A6.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诗词赏析能力。“两步骤”答对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根据“设误点”来看,错误点无非就是选项中某些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表述不当,故在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先圈画并高度关注这四个角度,然后将关键词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分析定答案。(2)本题是对学生“炼句”知识的考查。第一步抓关键字词,析句意。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明表现手法,析效果。抓住特色点(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简析第三步点意境情感,析作用。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内容方面的作用)。5.A错误。“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很明显友人明年才会离开, 所以“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 ”错误。其他三项正确。故答案为A6.“ 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后三句是词人想象之景。是虚写。离别既然不可避免,不如珍惜眼前。词人豁达地与友人相约春天同游东溪。到时候再畅饮欢聚,去看岸边依依杨柳倒映水中,去赏雪中枝枝梅花凋零。大醉之后,再兴尽而返。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对友人发出春日聚会的邀约,表达了对即将再聚的期盼。词人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安慰了即将远去的友人,更安慰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愫。【答案】7.A8.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7.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赏析错误,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太过专注于个别字词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文章精神、灵魂主旨的理解与领悟,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以致“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指学习圣人学子只流于口头上,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故答案为:A8.本题作答需要整体把握全诗主旨,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表面大意是说赏花应该在树枝上欣赏才能看到花的鲜活的精神,卖花担子上的都是死花,只是表面上鲜活。再分析诗歌内涵。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即研读经典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故答案为: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5: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2023·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湖上晚归林 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 [注] ,鸡犬林萝隐隐声。[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 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特点。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1.C项“心情也发生了变化”赏析错误,诗人的心情并未发生改变。全诗表现出的都是诗人恬淡平静的心情。故答案为:C2.首先注意理解题干中王国维的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思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归家途中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诗人描绘回家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也是带有诗人主观情绪的。也是这一观点的体现。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①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诗人自己乘船回家,归意甚浓,所以“望中浑恐是蓬瀛”,眼前所见景色如梦如幻,竟如蓬莱仙境。②颔联,时值秋日,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含蓄地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享受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③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归家的小舟惊动了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的鸟儿,小鸟振翅飞走。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又一次表现出诗人此时淡淡愉悦的心情。④尾联,小舟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终于靠近目的地,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全诗由远及近地描写,动静结合,景物绘声绘色,交织在一起,衬托出诗人归家时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平淡、隐逸生活的向往。故答案为: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还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B.词人着展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4.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3.D4.①直抒胸臆,“看破”“放轻”直接表达自己不被尘世、浮名所牵绊的闲适。②描写诗人的行为,“登山真率饮”“穿林自在行”表现诗人的闲适。③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闲适的氛围。【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把握诗歌主题【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3.D.“远方友人”错误,在诗中无法体现友人是远方的。“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出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故答案为:D。4.①直抒胸臆,结合“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看破”“放轻”直接表达自己看破红尘,不被尘世、浮名所牵绊的豁达自得。结合“身闲心太平”,直接表达作者不被世俗之事牵累,身闲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内心平静闲适的情感。②诗人的行为,结合“登山真率饮”“穿林自在行”“苔纸闲题溪上句”可知,诗人身体自由,心灵宁静,用诗人自由自在的行为表现诗人的闲适。③通过环境的描写,“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大意为,闲暇之时在溪边题上一首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抒写出一种闲适自得的氛围。故答案为: ①直抒胸臆,“看破”“放轻”直接表达自己不被尘世、浮名所牵绊的闲适。②描写诗人的行为,“登山真率饮”“穿林自在行”表现诗人的闲适。③通过环境的描写,抒写出一种闲适自得的氛围。(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6.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案】5.A6.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诗词赏析能力。“两步骤”答对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根据“设误点”来看,错误点无非就是选项中某些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表述不当,故在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先圈画并高度关注这四个角度,然后将关键词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分析定答案。(2)本题是对学生“炼句”知识的考查。第一步抓关键字词,析句意。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明表现手法,析效果。抓住特色点(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简析第三步点意境情感,析作用。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内容方面的作用)。5.A错误。“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很明显友人明年才会离开, 所以“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 ”错误。其他三项正确。故答案为A6.“ 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后三句是词人想象之景。是虚写。离别既然不可避免,不如珍惜眼前。词人豁达地与友人相约春天同游东溪。到时候再畅饮欢聚,去看岸边依依杨柳倒映水中,去赏雪中枝枝梅花凋零。大醉之后,再兴尽而返。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对友人发出春日聚会的邀约,表达了对即将再聚的期盼。词人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安慰了即将远去的友人,更安慰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愫。(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8.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7.A8.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7.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赏析错误,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太过专注于个别字词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文章精神、灵魂主旨的理解与领悟,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以致“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指学习圣人学子只流于口头上,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故答案为:A8.本题作答需要整体把握全诗主旨,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表面大意是说赏花应该在树枝上欣赏才能看到花的鲜活的精神,卖花担子上的都是死花,只是表面上鲜活。再分析诗歌内涵。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即研读经典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故答案为: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