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总结  > 新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命题规律与2023年备考建议

新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命题规律与2023年备考建议

全国卷高考地图,近年都在调整变化。2019年以前是新课标Ⅰ卷、Ⅱ卷、Ⅲ卷三套全国卷,2020年是全国卷I、卷Ⅱ、卷Ⅲ和新高考全国I卷、II卷五套全国卷,2021年、2022年是全国甲卷、乙卷和新高考全国I卷、II卷四套全国卷。

2021与2022两年全国卷都命制了甲卷、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4套语文试卷。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依据课标,加强教考衔接,着意关联教材;试题服务科学选才,服务“双减”,强调深化基础,创新试题形式,切实引导教学,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

诗歌鉴赏的学习效费比不高,用时很多但高考得分率不高,有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知识点浩如烟海的原因,也有高考命题研究不足、教学针对性不强的原因。

一线诗歌教学,仍没走出应对过去高考命题规律而采取的教学策略。一个板块的教学策略一旦形成往往具有很强的惯性,高考命题出“新”多年才有改变。诗歌教学这种惯性教学模式的典型做法是,强调概念术语以形成知识体系,分析题型、指导答题模式以培养解题能力,学生通过大量机械刷题以提高得分能力。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是针对性不强,得分效率低。

研究高考,必须研究趋势变化。因此,基本教学建议是吃透新高考题,跟着指挥棒走,跟着新高考而起舞。

一、命题思想

新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一是新教材,二是《高考评价体系》。新高考命题重视教考结合、引导教学,诗歌教学不能仅课文,要全方位教材的编排,比如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所附的题目;新高考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针,诗歌教学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必备知识与核心素养。

2019年以前考试大纲就古诗文阅读的整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包含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四个方面,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具体要求对应文言文的考查,诗歌的考查主要对应鉴赏评价的具体要求,鉴赏评价包含2个方面: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今,新高考已经没有考试说明与题例示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和命题动态的研究主要来源于高考真题,所以现在的高考备考需要更加重视高考真题的研究。

二、题材变化

高中语文教材常见诗歌题材为送别诗、咏史诗、羁旅诗、咏物诗、田园诗、边塞诗、登临诗、闺怨诗。

新高考命题题材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比如,2020年全国卷I《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20年全国卷Ⅱ《读史》、2020年新高考全国II卷的《赠赵伯鱼》、2021年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2021年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2021年新高考Ⅱ卷《示儿子》。有的还有一些文学掌故,比如清代张玉书所编的《佩文斋咏物诗选》卷443的“画眉类、七言绝句”目下,第一首即欧阳修的《画眉鸟》,第二首就是文同的《画眉禽》。可见,高考命题的题材视野很开阔,很多作品都不是教材中常见的诗歌题材。

这种变化,使得诗意理解变得困难,很多考生平常掌握的鉴赏方法不再适用。教学建议是,拓宽阅读面,加强各种题材的示范鉴赏以及解题训练。命题规律不是按照题材来设置的,但熟悉各种题材是必要的。

三、题型变化

全国卷诗歌鉴赏题型,近年都在调整变化。2016年是2道主观题,2017年是1道两项选择题、1道主观题,2018年至2022年是1道单项选择题、1道主观题。

1.选择题

诗歌选择题,从“五选二”到“四选一”,难度有所降低,但考查的内容其实是始终如一的。命题针对诗意理解、意象意境、形象、情感、手法技巧等角度设置选项,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涉及内容与技巧各方面的综合性考查,但干扰项大多是“理解”方面的错误。

诗歌选择题,由侧重考查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基础上的鉴赏。诗歌选择题题型相对稳定,所以高三备考重心不是题型分析与解法指导,而是强化必备知识的渗透。

2.主观题

主观题型设置不外乎诗意理解题、意境鉴赏题、形象鉴赏题、情感分析题、语句赏析题(语言炼字)、手法技巧题(效果作用)和比较鉴赏题几类题。诗歌主观题,与选择题一样,也是由侧重考查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基础上的鉴赏,最大的变化是诗歌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化,是题干提问方式的变化。

以前,诗歌主观题题干一般都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考生一看就明白应该答什么。

比如: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应该说,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第2小问“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似乎就预示了某种变化,2020年起虽然仍有部分题目的题干有着明确的答题指向,但大部分题目的题干开始变得似乎有点“不知所云”,主要特点就是题干中已经没有中学授课常见的术语。

①题干要求,指向明确的有:

2020年全国卷I: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0年新高考全国I卷: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年全国乙卷: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2022年全国乙卷: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②题干要求,指向不明确的有:

2020年全国卷Ⅱ: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2020年全国卷Ⅲ: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0年新高考全国II卷: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1年全国甲卷: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2021年新高考Ⅰ卷: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2021年新高考Ⅱ卷: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2全国甲卷: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2022年新高考Ⅰ卷: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③结论

严格来说,高考题命题严谨,题干问得都很明确,之所以说有的题干要求指向不明确,是因为题干不是使用中学生常见的概念术语提出问题。

在中学诗歌教学中,通常会力求清晰地界定意象、意境、情感、抒情手法等概念,当主观题题干中没有平时学习所常见的术语时,考生答题靠“蒙”的情况肯定是普遍存在的。这反映出一线教师与命题者对诗歌的认识的差异,中学诗歌教学应该作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古代文论讲“诗言志”,把这个“志”讲明白,新高考的题干就好懂了。“怀才不遇,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离愁别绪”等等是中学诗歌教学常见的“情感”术语,研究新高考题干和答案可以发现这些术语适用性明显降低。

3.比较阅读

①考查频率

诗歌比较阅读,历年考查频率不是很高,比如2014年课程标准卷甲卷、2015年全国课程标准卷乙卷、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但比较阅读肯定带来阅读量的增加,有专题训练的必要。

②作品选择

诗歌比较阅读,作品选择有两种情况,要么“来自课外”,要么“呼应教材”。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所附的“探究·讨论”题,比较鉴赏阅读不胜枚举,有不同的题型示例,考题应之而来,是教考结合、考读结合的最好呈现。

来自课外。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考查的是欧阳修的《画眉鸟》与文同的《画眉禽》两首咏物诗的比较阅读,鉴赏意象所起作用。

呼应教材。2022年全国乙卷考查《白下驿饯唐少府》与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排遣离愁的方法异同,这是对教材的一种呼应与回归。

四、教学变化

古典诗歌没变,即鉴赏诗歌的思维方法没变,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没变,(主观题)变的是呈现方式,变的是题目的提问方式。

1. 系统归纳,建构知识体系

对诗歌的认识,命题者与一线教师肯定是有区别的。古代讲“诗”言志,命题者也讲“诗言志”,一线教师往往强调诗歌术语。准确理解命题者对诗歌的认识就藏在高考题的“题干”与“答案”里,新高考命题引导教学,要赢得高考就必须深度研究高考真题。

在研究命题规律之前,学习者必须厘清关于诗歌的一些概念。初学者可以从术语开始,准确理解意象、意境、形象、情感、手法等概念。教学必须要发生改变的是,在系统掌握这些概念术语的基础上,联系“诗言志”建构知识体系。

诗歌学习,无非内容与技巧两个方面。词句理解、诗意理解、意象意境、形象、情感属于内容,语言风格、手法技巧属于技巧。

鉴赏形象,涉及人物、物象,即人、景、物;赏析语言,涉及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鉴赏技巧,涉及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用典、比兴、象征、对比、衬托)、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双关)、构思技巧(抑扬、先写景再抒情)。

2. 逐项训练,建立能力系统

诗歌,主要考查理解、鉴赏能力。体裁常识、文化常识、创作背景属于识记范畴,有的题目注释会出现创作背景,现在一般不直接考查识记能力。词句理解、诗意理解、意象属于理解范畴,意境、形象、情感、语言风格、手法技巧属于鉴赏范畴。

识记必要的体裁常识、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古代诗词词汇、意象、典故。词句理解、诗意理解、意象分析、意境鉴赏、形象鉴赏、情感鉴赏、语言风格赏析、手法技巧鉴赏等各项能力,逐项逐项加以训练,建立能力系统。

3.解题指要

理解是鉴赏的基础,也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读懂,反映的是古典诗词多方面的素养,比如2020年全国卷I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2020年全国卷Ⅲ“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等诗句的生僻词汇,考生理解有难度;又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惠远东林住得无”中的“无”字、2021年新高考Ⅱ卷“道在六经宁有尽”中的“宁”字、2022年全国乙卷“相知何用早”中的“何”字3个(疑问)虚词蕴含了诗人的情感态度。

先理解,后鉴赏,读懂诗歌作品必须从诗意理解开始。标题、诗人、题材、注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翻译诗句,分析意象,然后鉴赏意境、情感和技巧,完整准确读懂诗歌作品。

解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读懂诗歌作品再做题。

选择题:

解题从审题开始,先明确题干要求。近年,诗歌选择题的题干都是要求选出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诗歌选择题,从理解标题开始,留意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接着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技巧,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主观题:

解题从审题开始,审题重在分析题干提供的答题方向。重视不同题型的答题要求,答案可分点作答,要有得分点意识,答案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不能“术语+”模式化答题。解题指导,重点是“确定答题方向、答案内容”的指导。

五、高考真题逐题解析

参见:

新高考全国卷诗歌选择题命题规律与2023年备考建议

新高考全国卷诗歌主观题命题规律与2023年备考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