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高考研讨会题目怎么写  >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提速。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考试制度、育人方式等领域改革并行推进。置身于教育大局,作为教育关键环节,高考从理论到实践推出系列举措,考试内容改革持续推进。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为落实《总体方案》的要求,做好教考衔接工作,发挥高考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联合教育部教材局、基础司、学生司,共同召开“四手联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邀请教育学专家、课标组专家、教材专家、一线教师等,共同就高考内容改革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研讨。专家围绕高考内容改革深入讨论,但并非就高考谈高考,而是在教育改革全局下、在高考与课标、教材、课程、招生的互动关系中审视、思考、讨论高考内容改革。现摘录专家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钟秉林: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谢维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

张志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温儒敏: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教授

王本华: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陈志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

邵志豪: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吴建财:郑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

一、高考内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张志勇

高考具有立德树人、科学选才、引导教学三大功能。由于我在地方长期分管基础教育工作,对于如何发挥高考的立德树人和引导教育教学功能特别关注,对于推进地方高考改革用力用心良多,直至分管考试招生工作,牵头研究2017高考改革方案,再后来,作为国家教育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专家,跟踪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进程。一路走来,从高考改革的推进者、决策者到研究者、跟踪者,我认为,我国高考尤其是高考命题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高考改革涉及命题、考试、录取、管理等一系列环节,其中,命题改革取得的进展尤其令人欣喜,可以用格局性变化来概括。从高考评价体系研制,到命题内容、形式的改革,从知识考查到能力立意、素养测试,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8年开始,我组织全省高中教师全员培训,连续进行了十年。研修中组织优秀教师研究高考题目,大家开始逐步认识到高考命题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其实,很多校长不知道高考命题改革的进展,教育局长更不清楚。他们认为,高考不管怎么改,就是要考知识点,只要多做题,就能提高考试成绩。我建议,要大力宣传高考命题改革发生的格局性变化,要向全社会宣传、向广大家长宣传、向教育系统宣传、向党政领导宣传。总之,要让高考政策、高考改革走向走进社会大众,走进每一个家庭。

谢维和

近几年,高考内容改革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德树人的导向更加明确,解决了为什么考的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的育人选才要求;二是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双重任务的结合日趋合理,比较准确地找到了高考的功能和定位;三是考试的内容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试题的设计与整体的安排能够更好地反映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较好实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王宁

高考命题在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感觉总体是好的,试题质量年年有提高。每年语文考完,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出一些值得推介的好题目向学生、老师和家长介绍。高考分数公布以后,我们会选取三四个点,与高三老师一起讨论,看看当年的高考试卷有哪些地方对教学有启发,能够以考促教,推进素质教育。常用的方法是让老师抽几道我们认为好的试题做一做,体验一下考点在哪里,以及要答好这样的题,我们该怎么教。高考语文全国甲、乙卷中的阅读题采用了课标中的“思辨性阅读”“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三种类型来出题,有些老师不明白这三类阅读题的内涵,用体裁的观念来理解这三个类别。实际上,课标的三种类型不是体裁的分类,而是思维模式的分类,它们要考查的分别是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和形象思维,与体裁无关。文学作品甚至诗歌也可以考查逻辑思维,实用性文本也可以考查形象思维……当然,用文学作品考查形象思维、用议论文考查逻辑思维、用说明文和应用文考查实证性思维,会更适切一些。例如实证性思维,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际事物和事件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的能力;考查学生看一个事物或事件,会不会多角度观察和表述,会不会抓住重点来描述,会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会不会辨析是非、真伪,等等。如果在教学中把握不住考查思维模式的意图,答这类题就会出现偏离。让老师们知道这些,他们才会明白大量刷题是没有用的,要靠长期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备考当然还是要的,但也要用来总结教学收获,进一步提高能力,从而提升分数。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发布后,高考命题更加积极地配合课标。我们挑几个题目,让老师们去做,也是希望老师们懂得高考试题对教学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这两年,我感觉考试对老师们教学的引领作用也是步步提高的,这说明高考的语文题目发展趋势是很好的。

温儒敏

最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值得肯定,每年试题都有一些进步,在难度上也是适中的。高考语文试题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比教材选文的阅读难度稍微大一点,也是可行的,因为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比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是从朱光潜的《诗论》和钱锺书的《读〈拉奥孔〉》中节选出来的,专业性比较强,但是试题能够区分出不同层次的学生。

王本华

高考语文试卷在整体稳定中又有局部的优化,让我们感受到新的课程理念的不断融入。新课程有很多新的理念,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学业质量水平的分级,特别是整体课程理念强调的大概念、大情境、结构化、任务活动等。高考具有高利害性,既要考虑改革,又不能突飞猛进,试图一步到位,近几年高考改革坚持“小步快跑”的原则,渐次调整,这无疑既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又符合高考选拔的实际。2017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高考提出6条建议,高考语文命题都作出了很好的回应,在试题内涵性的发展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其一,以情境任务为试题主要载体,这一追求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完成真实情境中的实际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高考语文命题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是写作试题,像2020年全国Ⅰ卷为读书报告会写发言稿、全国Ⅱ卷围绕青年创造未来为某论坛写演讲稿、全国新高考Ⅱ卷作为主持人写“带你走进……”的主持词,都显示出对于特定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特定任务的探索。其二,以综合考查为命题导向,这一追求与新课程的理念特别是与语文的特性是高度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教材也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力求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有机整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兼备的语文能力。高考语文试题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很明显的。比如,在试卷结构上,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部分,全国新高考卷则整合为信息类文本阅读(基本是实用类和思辨类阅读材料)、文学类文本阅读两部分,体现出对综合性的追求。特别是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信息类文本,还采用了多文本阅读的形式,与语文新课程“群”的探索取向一致。

邵志豪

从目前高考改革的整体推进情况看,呈现整体有序、局部多元的局面。身在教学一线,我们能够感受到,高考内容改革目标一直非常明确:第一,始终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始终坚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始终坚持能力的培育,为选拔国家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一线学校的教学与考试变革也在积极谋划、主动作为,适应时代要求,紧跟高考内容改革的步伐,与高考内容改革同频共振。

吴建财

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切实感到高考内容改革“反套路”“反死记硬背”对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中学一线转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升课堂质量和学习效率的促进作用。高考阅读命题的考点设置、设问方式、答案拟定等,剥离聚焦所谓“考点”、堆砌术语等模式,还原学生的思维过程,考查思维品质、审美能力、文化价值取向,让一线教师认识到必须纠正教学中重讲解、重结论的倾向。比如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9题,材料意蕴与学科特色紧密融合,“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设问切入点本身就是反套路化的,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梳理文本内容,体察人物心理脉动,并逐层提取信息进行准确概括,才能获得正确答案。这本身既是体验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呈现;除阅读和表达能力之外,还考查了考生思维的准确性与有序性,以及审美倾向及价值取向。此外,高考试题也在不断扩大命题素材范围,开发新题型,生发新考点,机械刷题练就的套路很难得分,这些举措有效防止教学的模式化和盲目应试。考试与教学越紧密、越一致,教师、学生的负担就越轻。加强教考衔接,就是对“双减”的最好呼应。对于一线教学来说,回应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借助丰富的命题素材和灵活的设问,真正调动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热情,就是高考能为减负所作的最大努力。

二、高考内容改革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钟秉林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阶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60%。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突出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进入新时代,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必须研究和探索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如何分类发展、人才选拔标准如何优化、高中阶段如何转变育人方式等重大现实问题,这些都对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也成为高考内容改革面临的大形势。从1952年我国建立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以来,高考改革一直在路上。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科学选才、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在招生计划分配、考试内容、考试形式、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探索。迄今为止,已经有21个省份分批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首轮试点的上海、浙江已经有5届学生按照新高考招生录取。高考综合改革增加了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权,在促进高校科学选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同时,新高考生源知识结构日趋多元化,学生选科与专业的匹配度出现新问题,这对高校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来新的冲击,也成为高考内容改革所处的大背景。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载体,对高中教育教学和育人方式的转变具有导向作用,也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质量,进而影响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进程。高考综合改革是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考试内容改革要立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定位,要扎实探索、稳妥推进。

谢维和

高考内容改革必须关注高考新阶段、新格局的地位和功能。一是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的要求,其中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的原则与“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的具体任务,对下一阶段高考内容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是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高考改革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我们从小康社会的高考,进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考,这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新发展阶段中的高考改革既要继承以往的经验与做法,也必须在改革逻辑上有新的突破,新阶段的高考改革应该是格局性的改革,要体现新阶段的要求。

张志勇

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对高考试题的难度、区分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长期以来,高考命题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素养的考查,又要服务高校人才选拔,强调试卷的难度系数能够满足重点大学选拔人才的需要。这种高考命题导向和定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