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高考真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教师亟需提高命题能力

教师亟需提高命题能力

胡老师在文章最后提出,“命题的过程是教师进一步分析、研究和深层次把握课程与教材的过程;是排疑解难、拓宽知识面的过程;是深入了解教学实际,进行有效教学的过程;是学习和运用各种教育科研方法的过程。命好题,编制出一些原创性、高质量的试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需要通过广泛阅读、深入研究,并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得以实现。这也是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精准、复习迎考更具针对性的前提条件。”[5]这是颇有见地的。

2.优秀试题是进行有效训练的重要保障

新时期以来,历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胡老师说得好,“历史课程要呈现真实的内容,就必须不断吸纳新成果。在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教师也应该通过阅读,主动吸收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新成果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与考试命题中来。”

如,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教材所强调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实际上,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早已淡化了意识形态。他们从经济学角度入手,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说”“经济政策失误说”“证券投机过热说”三种主要观点。胡老师通过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命制了一道很好的试题。又如,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南京条约》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仅局限于教材所说的“割地、赔款、通商、定税”八个字。胡老师通过阅读发现,《南京条约》(第一条)内容十分重要,典型地反映了英国人的思维习惯——对于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长期以来所忽视的。胡老师在此命出了一道精彩的试题。[6]这些试题,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地训练。

江西九江一中的周明学老师指出,“平时周考、月考、模拟考的试卷中充斥着大量的垃圾题,是训练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做了大量试题的练习后,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还会形成错误的观念和掌握错误的知识。为了学生,我们希望教师在选择题目时做到:有效训练,请远离垃圾题!

二、目前训练题存在的突出问题

胡老师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对一线教师命题的现状了解深入。他指出:“今天,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便捷,师生手里的各类教辅资料、考试试题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说实话,其中质量上乘,且符合新课程高考命题要求的试题并不多见!但目前许多教师仍盛行‘拿来主义’,缺乏对习题的甄别与精选,在教学检测中直接为我所用。‘题海战术’仍大行其道,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命题的理论与技巧。”[7]周明学老师也指出,“目前的‘垃圾题现象’不是一地一校的问题,在全国很多学校的平时训练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训练,误人误己,应该引起我们历史教师的足够的警觉。所说的‘垃圾题’,相当于‘垃圾食品’。如果说,‘垃圾食品’是对人的健康有害无益的食品,那么‘垃圾题’则是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害无益的试题。”[8]目前全国典型的“垃圾题”现象有如下三类:“一是将高考试题改成没有答案的试题进行训练;二是将题干材料有误、没有答案的试题进行训练;三是将题干正确、没有答案的试题进行训练。”[9]

实际上,现在的考试试题中还有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史论不结合,以论带史”。“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这也是初中、高中历史课标的共同要求。在实际的考试中不少试题不仅背离了这个目标,甚至还犯了它的对立面——“以论带史”的错误。如,2011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卷第46题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我们从材料中根本得不出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相反多数学生根据材料得出的国民党的“训政”是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完善与发展。这样一个在揭示问题本质上有缺陷的史料,无论怎么分析,都无助于学生认识问题的本质。考生只有根据命题者提供有缺陷的史料,得出命题者设定好的结论。[10]作为命题专家精心设计、反复论证的高考试题,尚且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平时教师的自主命题出现此类问题的普遍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教师自主命题要注意的问题

笔者深切感到要原创出高质量的试题,实在不易!它既要符合新课程理念,提升能力考察,侧重知识活用;又要使试题的形式新颖,所用材料丰富多彩,达到科学合理的难易度、区分度。一般来说,原创试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阅读,开阔命题视眼。

胡军哲老师提得好,“教师阅读是考试命题的基础和源泉”[11]。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少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基本的历史学科知识素养,俗话说:“欲求水流远,源泉须博深”,因此教师需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主动吸收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并将这些知识、成果正确运用到考试命题中去。强调实证意识、尽量占有材料、坚持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立论必有实证基础,尽量杜绝将错误的知识运用到命题中。其次是学科思维素养。教师自主命题仅仅要求没有错误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做到试题科学、有效。如孤证不立、多闻阙疑、少说否定话、不武断不臆解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思维素养。阅读无疑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教师科学、有效命制试题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题不出现硬伤。

2.研究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命题。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多地脱离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文本,大量采用新材料、设置新问题。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新课标卷),直接取材于教科书的试题已经基本没有了,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新情境、新史料在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中基本找不到。高考正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考生能力的考察和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2011年新课程全国卷第29题,该题涉及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期对“孔学”态度的变化。考查内容似乎属于课本知识,但问题求解过程却在课本之外。又如第31题,“东南互保”这一内容新课程教材上没有论述,但这个事件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内容有着密切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要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相互联系。再如2011年第45题对“盟旗制度”的考查,第48题对钱玄同思想转变的考查等,就其试题内容言,基本上都属于课外内容,但这些内容都在课标范围之内。

新课改以来,历史教材变成了“一纲多本”,但高考试题命制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因此,我们在自主命题时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能“超纲”。同时,我们还应尊重但不能曲解或僵化理解教材文本的知识表述,做到准确和深刻理解教材文本的知识表述,尊重教材。我们不能主观扩展或缩小教材文本知识表述的内涵与外延,也不能曲解和僵化理解教材。

3.了解学生学习现状,贴近学生、关注现实命题。

尽管自主命题是命题者的个体行为,但答题的却是考生。而命题的终极目的则是服务和引领中学历史教学,进而促进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所以,命题者一定要积极调查研究,了解中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只有这样,试题才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因此,命制的试题应尽量做到素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日后工作中容易接触到的历史素材,避免过多地把连高校教师都不容易看到的专业档案资料放到试题中。胡军哲老师在文章中提到,2010年湖南黑茶走进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以及前不久发生的利比亚战争,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残酷性、世界民主政治、民族主义等问题的思考。他就根据这两件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问题,分别命制了两道试题用于平时的考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集思广益,提升试题的科学性。

考试是一种质量评价和考核的重要手段,因此,命题过程是保密的。但为了确保试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即使是平时的考试,我们也强调集体命题、相互审题,如果命题时间紧张,我们建议至少要保证每一次月考命题是本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试题的内容、编排、赋分等其实是教师平时教学思想的真实反映。集体命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思想、共同提高的过程。真正的集体命题,必然会有讨论甚至争论。而讨论和争论有利于营造学科组的学术气氛。因此,集体命题时,一定要做到充分讨论,相互审查评议,尽量减少失误,避免“垃圾题”的出现。

---------------------

参考文献:

[1][3][4][5][6][7][11]胡军哲:《教师阅读与考试命题》,载《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6期。

[2]桂俊、陈雪英:《以旧创新不应该丢失本意——例谈日常训练题编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载《中学历史教学》2010年第6期。

[8][9]周明学:《有效训练:请远离垃圾试题》,载《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6期。

[10]李进:《史料题的解析初探》,载《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3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