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高考数学真题汇编彭玉燕  >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辽宋夏金元时期)(含答案)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辽宋夏金元时期)(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专题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4版-统编版新高考·真题分类2024高考真题专题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江苏高考·3)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时间 支出及用途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2.(2024·广东高考·4)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3.(2024·广东高考·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4.(2024·湖南高考·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5.(2024·黑吉辽高考·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6.(2024·黑吉辽高考·5)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7.(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7)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上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8.(2024·江苏高考·5)下图为唐代至清代扬州城的变迁图。据此可知()A.城市中心区域不断扩大 B.运河漕运影响城市发展C.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 D.内河河道交错密布全城9.(2024·湖北高考·4) 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A. 抑制土地兼并 B. 优容江南经济 C. 简化赋税名目 D. 提高南人地位10.(2024·安徽高考·4) 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11.(2024·山东高考·3)下图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 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薄。……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非选择题12.(2024·北京高考·16)城与都。(10分)材料一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材料二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所产“线缕机绫”工艺精巧。“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评价“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幽州的重要性。(3分)(2)说明辽南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7分)13.(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材料二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流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摘编白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1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12分)答案解析示例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救济灾民,据材料信息“减价出粜”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据材料信息“以备军需”可知政府支出是为了保证军费稳定政治秩序,以上三种支出与用途均体现政府利用经济手段稳定政治秩序,实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选B项;据材料信息“减价出粜”只能得知政府平抑物价,不能得出发展农业,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只能得知政府救济灾民,不能得出政府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以备军需”只能得知政府拨放军费,没有与以前拨放军费的对比,不能得知是否增加军费,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彭则作为商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其对教育的投入,显示出当时社会对儒学和士人的高度尊重;知州删除“贩夫”二字,更进一步体现了官方对士人地位的重视和维护,这与宋代文治政策下士人地位的提升相符合,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商人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态度,无法得出“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的结论,排除A项;彭则的行为并未涉及科举制度,无法体现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排除C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大元大一统志》的编修体现了元朝统一全国后,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吸收西域地区和阿拉伯的文化、技术,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元朝在修纂地理志书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视,但不能得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地理志书的内容、修纂方法,并未提及地理志修纂体例,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4.【答案】A【解析】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表达方式可以看出,明朝在书写圣旨时仍然沿用了类似元朝的表达,其中“奉天承运”强调天命和皇帝承运的观念,这与蒙古文化中的天命观有一定的联系,故选A项;题目中只是描述了圣旨开头的变化,并未提及民族矛盾的问题,排除B项;题目中描述的是圣旨开头的变化,与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元朝的圣旨开头仍然保留了蒙古语法,说明元朝并未全面吸收汉文化,元朝在文化上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既有汉族文化的影响,也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特色,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由于之前书吏抄录赦书时出现了大量错误,导致地方执行出现问题,这种错误显然影响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而摹印和雕版的方式能够确保政令的准确传达,从而提高国家行政管理的能力,故选B项;虽然摹印和雕版确实有助于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政令,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到此举是为了扩大政令的推行范围,因此这一选项并不直接对应题目中的描述,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此举是为了强化地方民众的法律意识,而是为了解决政令传达和执行中的错误问题,排除C项;摹印和雕版是文书传递体系的一部分,是为了解决赦书传递和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单凭这一措施并不能起到完善整个文书传递体系的作用,排除D项。6.【答案】A【解析】题目中元代官员对上都的描述 “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上都的市场非常繁荣,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和各种工匠非常多,各种奇珍异宝、商品货物,无论大小粗细,都汇聚于此。 “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这句诗描述了西关制造车轮的车间(轮舆)众多如雨,东关存放货物的账房(账房)杂乱如云。这与官员描述的上都市场繁荣、工匠和商人众多的景象相吻合,故选A项; “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这句诗描述的是都城(王畿)与皇帝宫殿(御苑)的接近,以及宫殿四季如春的美景。这与上都市场的繁荣和工匠、商人的众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这句诗虽然提到了 “万骑千车互来去 ”,但主要是描述了一种凄凉或寂静的场景(黄鹂声绝孤雁鸣),与上都市场的繁荣景象不符,排除C项; “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这句诗表达的是某地从过去的荒凉之地变成了现在的帝王都城,主要强调的是地位的变化,与上都市场的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历史研究中,第一手史料通常是研究者最为重视的资料,因为它们最接近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未经后人加工或较少加工,更能反映历史真相。《三朝北盟会编》是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的史书,成书于南宋中期,是表1所列史书中成书时间最早的关于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的史书,故选B项;《宋史》篇幅浩繁,且元朝后期成书,成书时间距离南宋初年较远,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场的影响,排除A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是南宋后期的作品,虽然也是根据南宋高宗朝的国史和文集编成的,但是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可能受到后来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的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基本上还是以《宋史》为蓝本,且《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成书时间最晚,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据图1可知,随着运河的变迁,扬州城的位置和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显示出运河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这与历史事实相符,扬州作为运河的重要节点,其繁荣与运河漕运密切相关,故选B项;变迁图主要展示了城市与运河的关系变化,并未直接体现城市中心区域的扩大,排除A项;变迁图并未展示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情况,无法得出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排除C项;扬州作为水乡,河道众多,但变迁图主要关注的是城市与运河的关系,并未详细展示城内河道的分布情况,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可知,元朝前期,南方地区纳税较北方轻,这说明元朝前期,政府优容江南经济,B项正确;元朝政府并未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没有简化赋税名目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C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南人地位低下,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及“秋粮”“岁征之粮”,说明属于赋税收入即税粮范畴,而不是市场购买粮食行为,故答案选B,而排除A。材料提及的地区重心还是江东地区即苏湖为中心的江浙一带,虽然涉及湖广、江西,但没有明确这两处的具体占比信息,故无法得出CD两项结论;此外宋元时在农业方面还是“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才是“湖广熟天下足”。11.【答案】B【解析】王猎多次参加科举,即便失败后经商获利任然认为经商是“此败吾志也”。后,把财产散于宗族,继续选择科举之路,最终在范仲淹的举荐下,走上为官之路,踏入仕途。说明在宋代传统观念的主流就是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制约了士人和商人之间的流动,作为士人有从商的愿意,但固有的观念还是拉着他重新回归到入仕的道路,故选B项。A、C、D表述错误。非选择题12.【答案】(1)作为交通枢纽,地理位置重要;政治、军事地位重要,战略地位突出;承担经济交流功能,具有重要经济地位。(2)曾作为政治中心与都城,为后世王朝定都北京奠定基础;整合并进一步扩大了祖国边疆多民族的生活区域;促进了北方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发展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管理制度,为后世统治者所承袭;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13.【答案】(1)中国:以精耕细作、连续耕作为特征;多种作物轮作;注重水利建设;耕地类型多样,如圩田、梯田等。西欧:以轮作制为基本特征;三圃耕作制流行;敞地制作为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与畜牧业结合。(2)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得中国长期领先世界农业水平。这种农业模式也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吃苦耐劳的品格;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发达的农业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成为古代中国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西欧:古代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转型;农业技术的革新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欧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推动了西欧社会的变化与进步。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专题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4版-统编版新高考·真题分类2024高考真题专题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江苏高考·3)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时间 支出及用途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2.(2024·广东高考·4)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3.(2024·广东高考·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4.(2024·湖南高考·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5.(2024·黑吉辽高考·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6.(2024·黑吉辽高考·5)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7.(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7)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上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8.(2024·江苏高考·5)下图为唐代至清代扬州城的变迁图。据此可知()A.城市中心区域不断扩大 B.运河漕运影响城市发展C.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 D.内河河道交错密布全城9.(2024·湖北高考·4) 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A. 抑制土地兼并 B. 优容江南经济 C. 简化赋税名目 D. 提高南人地位10.(2024·安徽高考·4) 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11.(2024·山东高考·3)下图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 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薄。……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非选择题12.(2024·北京高考·16)城与都。(10分)材料一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材料二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所产“线缕机绫”工艺精巧。“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评价“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幽州的重要性。(3分)(2)说明辽南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7分)13.(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材料二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流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摘编白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1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12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