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高考全国卷真题集萃1最新五年语文邓振宇  > 叶丽新:语文高考命题的多维探索及其意义

叶丽新:语文高考命题的多维探索及其意义

近两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都会及时发布当年度“高考语文全国卷创新题型及其解析”(以下简称“创新题型及其解析”)。[1]“题型”的确是命题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以此为基础,还可以从相对中观的角度、相对整体地探索和理解语文高考命题的变化及其意义。以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①,三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值得关注:信息类阅读部分,选材与任务合力加强考查的综合性;多材料文本②的呈现与相关阅读能力考查愈加立体;试卷开放性幅度进一步加大。

一、选材与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习”材料所传递的专门知识

不同类型的选文、同一选文不同的题目设计,考查目标和效果会有较大差别。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在信息类文本选文与相关任务设计上体现出较为鲜明的追求。

1.呼应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理念,拓宽材料选择范围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有这样一些信息类文本:关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材料(全国甲卷),关于古建筑“偷梁换柱”修缮加固方法的材料(全国甲卷),关于“论持久战”的材料(新课标Ⅰ卷),关于“登月”的材料(新课标Ⅱ卷)。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试卷评析中指出,这些“阅读材料体现出跨学科的综合性”,选择这些文本意在“凸显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特质,意在引导基础教学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学生跨学科的意识和视野”。[2]

事实上,自2014年新高考以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选文体现出选材范围拓宽的趋势。“……新高考语文的内容应更加注重基础性和共通性。”“作为统考科目,语文试题的选材范围将更加广泛,在避免公平性问题、保证试卷难度稳定的前提下,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话题、不同体裁、不同组织形式的文本都可能进入试卷,使视野开阔、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脱颖而出。”[3]2019年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有类似引导:“……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拓展素材选择范围,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实。”[4]

正是因为对学生素养表现的期待有所调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信息类文本选择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自2009年以来占主导地位[5]、文化色彩很浓的社科文[6]开始减少,涉及不同学科、贴近日常生活、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选文日益增多。

2.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所传递知识的理解

拓宽素材选择范围的目的还需要通过任务来强化。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在单个试题和题组两个层面对此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1)单个试题考查方向的选择

2024年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第1题为选择题,题目中含有图示。近几年试卷均出现过包含图示的题目,但稍加比较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

2017年全国Ⅰ卷、2019年全国Ⅱ卷、2022年全国甲卷中的相关试题,题干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图示出现在选项中,试题考查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并找到与文本内容逻辑匹配的图示。图示是阅读的支架,并不是文本必需的元素,这类试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阅读中用各种图示梳理文章脉络。

而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题和2022年全国乙卷第4题,题干中出现了图示,试题也有了不一样的考查取向。以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题为例,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为图示排序,形成“船箭分离”及后续步骤的完整图解。这个图解在原文或相关材料中,可能是真实存在或必需的,图文互补可让读者准确理解相关程序。学生解答这道题的过程,需要理解并能想象语言文字表述的“船箭分离”及后续系列程序。其间需要精细感知图文之间的关系,也能“额外”掌握文本的实质性内容,即登月过程中的一些知识。相应地,该题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两方面的助益:学习合理处理图文关系以充分表达观点或思想;通过阅读不断丰富关于不同领域的知识。

上述两种考查取向,大致分别对应于国际母语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所提出的“学习阅读”(learn to read)与“通过阅读来学习”(read to learn)。[7]如果更重视前者,会侧重考查信息的提取、理解、对文本形式的鉴赏等;如果更重视后者,可能会显性考查对文本所传递知识的理解、运用等,阅读能力考查融入其中。

(2)题组整体考查方向的调整

“通过阅读来学习”的理念在2024年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表现得更加明显。与往年题组进行比较,可凸显该组试题的考查重点,也可发现实用类文本考查指向之间的差异。

表现一:侧重考查基础阅读能力,未显性、正面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介绍的特定学科或领域的专门知识。如2021年全国甲卷中的题组,第4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第5题混合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第6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整组试题并不是正式考查对水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

(B.C.D.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

(B.D.略)

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表现二:以阅读能力考查为主,个别试题显性、正面指向文本所介绍的特定学科或领域的专门知识。如2019年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组,后两道题也是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整合能力,但第一道选择题问的是“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考查对材料中重要概念“(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也是对特定领域相关知识、规则的理解。

表现三: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依托,题组整体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所介绍的专门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这是2024年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组的显著特点。

第4题,题干表述“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与以往倾向信息筛选和理解的题目没什么差别,但选项表述分别指向“偷梁换柱”的内涵、相关图示、原理、方法等,学生顺利完成此题的前提是真正理解材料中所说的相关专门知识。当然,如果题干指向再明确一些则更佳。

第5题,形式上是要求补写词语,实质是进一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偷梁换柱”的关键步骤,学生酌情填入“原柱”“新柱”“假柱”的过程,相当于是在语段情境的引导下复述“偷梁换柱”的关键操作步骤,这已经开始进入内化、运用知识的认知阶段。

第6题则再进一步,继续呈现新情境,并关联第5题中的情境,让学生比较分析为什么太和殿修缮没有采用清代古籍中记载的另一种相对简单的“偷梁换柱”方式,这已进入根据情境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认知阶段。三道试题通过语言文字这一载体,让学生对“偷梁换柱”的修缮方法有了逐层深入的认识:从了解静态知识,到想象和表述施工要点,再到理解不同情境中可以变通运用“偷梁换柱”法。走出考场,学生或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一个新知识。

在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鲜见这样以一个题组考查对文本实质性内容理解和运用的命题形态。未来,需要更加有意识地考虑如何选择或兼顾两者: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基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习文本所传递的实质性内容、解决真实问题。

二、多材料文本的组织、呈现方式及考查目标愈加丰富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除了重视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还重视材料的组合与呈现方式。“创新题型及其解析”中,有两道题目的解析专门谈到这一问题。事实上,多材料文本阅读试题的命制已有多年探索。为保证讨论的完整性,以下整合近些年相关试题,探讨材料的呈现方式、材料之间的关系、多材料文本阅读的测量目标及其价值。

1.多材料文本的呈现方式日益多样且考虑阅读规律

概览近十年高考语文试卷,多材料文本有多种呈现方式,试卷呈现出丰富样貌。

样式一:主文本之后增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