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6届半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为与无为楼宇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同时必须说明的是,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也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融摄的。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由此可见,道家的光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兼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译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道两家思想形成区别和对立,原因在于两家主张不同,道家思想以无为为核心,儒家思想以有为为核心。B.道家思想主张无为,但与庄子的消极无为不同,老子主张积极无为,为而不恃,顺应自然不乱为而有所为。C.在对君道和臣道的认识上,韩非子强调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汉初的黄老之学则强调君道有为而臣道无为。D.儒道两家都主张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证明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有一致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道两家思想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只有理解了儒道思想才能理解中国民族精神。B.老子看到事物柔弱的一面,却不关注事物刚强的一面,有诎而无信,在荀子看来,这是一种积极的无为。C.汉初的历史表明,道家思想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D.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并不截然相斥,反而会相互借鉴,孔子称颂天道的自然无为就曾受到老子的影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末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4.文本借助大量引文来说理,在引文的选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5.论述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在表达观点时,要求能用准确而有逻辑性的语言,对观点作全面而辩证的阐述和分析。请结合文章,对文本论述的严密性加以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礼拜二午睡时刻【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了一望无际的香蕉林带[注]。这里空气湿润,海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小女孩和妈妈脸对脸坐着,她们把随身带的东西——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座位上。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那位母亲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脸上露出镇定安详的神情。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在一个荒凉的车站上停了十分钟。车厢外的香蕉林里笼罩着一片神秘的静谧。加足水后,火车又慢腾腾地行驶着,随后徐徐经过了几个跟前面所见几乎一模一样的小镇,最后一个有些不同,这里看不到香蕉林,留下的是贫瘠龟裂的土地。“梳梳头!”女人递给小女孩一把梳子。小女孩梳头时,那个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抹去脸上的油污。小姑娘刚梳完头,火车又开进了一个镇子。这个镇子比前面三个要大一些,然而也更凄凉。“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女人说。“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火车降低速度,不一会儿停了下来。车站空无一人,车站的花砖已经被野草挤得裂开。小镇热得像蒸笼。快两点了,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才开门。母女俩沿着杏树荫径直走到神父家。女人敲了敲门,过了一会儿,只听见有人细声慢语地问:“谁啊?”“我要找神父。”女人说。“神父在睡觉呢!”“我有急事。”女人坚持道,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身出来。“请进来吧!”开门的妇女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椅前。过了一会儿,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了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可以看出他是那位开门的妇女的哥哥。“你有什么事?”他问。“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女孩子坐在那里,把那束鲜花放在膝盖上。神父瞅了女孩一眼,然后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的天空。“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神父问道。“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谁?”“卡洛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神父还是听不明白。“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拿出笔记本,低下头询问记录那个女人的身份信息。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那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没有开灯,急忙摸黑从衣柜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能想象出门在哪里,还能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呻吟。清晨,雷薇卡太太家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法兰绒条纹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这么说他叫卡洛斯·森特诺。”神父写完,嘴里咕哝道。“森特诺·阿亚拉。”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神父吁了一口气。“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他是个非常好的人。”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看到他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小女孩插嘴说。“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滋味。”“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说服力。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地。女人仔细听着,向他道了谢。在临街的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门敞开后,孩子们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没有人。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大人。神父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门关上。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出来,瞅了眼神父。“人们都知道了。”她喃喃地说。“那最好还是从院门出去。”神父说。“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女人透过纱窗往大街上看,然后从女孩手里把鲜花拿了过去,径直就向大门走去。女孩跟在她身后。“等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你们一把阳伞。”“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有删改)[注]当时,外来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大量种植香蕉林,对其进行掠夺式开发,逼迫当地人民做苦力,对他们进行压榨剥削甚至屠杀。且因为部分地区香蕉种植方法不当,对土地造成了伤害。人民因此苦不堪言,生活毫无保障。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梳头”“将花放在膝盖上”“插嘴”,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小女孩乖顺听话、心疼哥哥。B.卡洛斯宁可忍受拔光牙齿之痛,也要打拳养家,可见他是一个有责任心、顾家的人。C.面对母亲,神父“脸红”“冒汗”“吁了一口气”,他为自己误解冤枉了卡洛斯而紧张。D.文中的母亲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都于困境中展现出人的勇气与尊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反复强调准确的时间以及火车缓慢的速度,延缓了叙事的节奏,也更好地映衬出母亲当时平静自如的心理状态。B.小说用插叙的方式讲述卡洛斯被打死的故事,既交待了母亲祭奠儿子的原因,使情节更丰富,也避免了平铺直叙,令叙述曲折。C.小镇百姓常年午间昏睡,与后文大家纷纷醒来相对照,其中反映出小镇民众的精神状态与《祝福》中鲁镇众人有相似之处。D.《百年孤独》叙事充满魔幻色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