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2023年1月7日-8日进行,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考后发布。扫码以下二维码可在线估分,加入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交流微信群,及时获取真题更新信息。
2022下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扫码获取↓↓
历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现在,可练习历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练习,找面试感觉,培养教师范。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历年真题下载
历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在线题库>>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1、试讲:《归园田居(其一)》
1.题目:《归园田居(其一)》
2.内容: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作者归隐原因;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陶渊明的诗句,学生思考后自由作答,如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教师总结,引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并板书课题。【板书: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尝试划分停顿节奏。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文意。
3.思考标题含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回归田园,种田度日的隐居生活。题眼是“归”。
(三)深入研读
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预设:“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明确:“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激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樊笼”比喻为官场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板书:从何而归——樊笼】
2.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
明确:(1)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实则为了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2)“守拙归园田”表现出诗人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板书:为何而归——本性】
3.归向何处?
预设:归向园田(田园风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却成为一片恬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的景象,这是如仙境般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也是对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板书:归向何处——田园】
4.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小组讨论,代表总结所得,在班级中汇报交流。
明确:“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总结: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板书:厌恶官场、心系田园、向往自由】
(四)拓展延伸
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教师要注意引导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小结作业
小结: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洁品格,他选择了舍弃。
作业: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隐逸之士”的评价,写一篇300字以上的随笔。
2、试讲:《劝学》
1.题目:《劝学》
2.内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丰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跃,不能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s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鰲,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基本要求:
(1)分层次朗读课文,体会文本语言特色。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宣扬的观点。
(3)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板书。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列举已知的劝学格言、好的学习方法及态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决重要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读,并强调易错的字词。
(三)深入研读
1.明确文本的论点
(1)学生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2.四人小组合作,自列提纲,充实论据。
(1)明确学习的意义是用了四个比喻句,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句,方法态度用了11个比喻句。
(2)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
(3)前两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后两个是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4)用同样的方法,4人小组合作完成对“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的学习,并由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四)拓展延伸
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说说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板书设计】
劝学
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 提升自我
学习的作用 善假于物
学习的方法、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3、试讲:拿来主义片段
1.题目:拿来主义(节选)
2.内容: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毫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3.基本要求: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理解作者讽刺的语言特点;
(3)配合课文内容有适当板书。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新闻导入
出示电视剧《琅琊榜》引进到韩国和《来自星星的你》引入我国的新闻。提问学生:“你们对这种文化引进和输出有什么看法?”(学生回答)“那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对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又是怎么看的?一起进入今天课文。”【板书课题:拿来主义】
(二)初读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教师强调要读出讽刺的语气。
2.请学生思考并与同桌讨论这几段文字主要在论证什么观点。
3.学生会回答出:主要论证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去论证他的观点的?”
(三)深入研读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段中比喻论证方法的使用。
明确:比喻论证,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把对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分别比作“孱头”“昏蛋”和“废物”,而这三种对待大宅子的人又分别对应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孱头——懦弱无能,不敢面对。昏蛋——不分好坏,全盘否定。废物——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2.学生自主分析第二段中的比喻论证。
明确: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纯粹的糟粕。对应的四种态度:吸收(使用),批判地吸收,作为史料存放,坚决抛弃。【板书:孱头 懦弱无能;鱼翅 精华;鸦片 糟粕;烟具 旧形式;姨太太 纯粹的糟粕】
3.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可使语言生动;描摹可使语言形象;反语可使语言辛辣;夸张可使事物在变形中现出真相。这几者结合起来,更能使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融入语言,从而使语言生动形象,辛辣有力而又意味深长。所有这些都加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的讽刺与奚落。化抽象为形象。显示讽刺的魅力。
4.再读课文,带着辛辣讽刺的语气。
5.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提问学生:“拿来”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6.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是怎样的态度,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拿来主义?”
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学生再次读全文,注意读出讽刺意味。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播放相关文化引进与输出的资料。
(五)作业小结
小结:鲁迅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需要我们细细体味,慢慢咀嚼。
作业:找出鲁迅其他的文章读一读。用比喻论证去写一篇议论文论证你的观点。
板书略
4、试讲:蜀道难
1.题目:《蜀道难》
2.内容: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要求:
1、老师范读第一段,注意语音,语速,与情感关系;
2、指导学生朗读 ;
3、组织朗读活动 。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学习文中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蜀道之难”,体会诗人仕途的坎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仕途的坎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教学过程】
一、作者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请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介绍李白生平及代表作品,教师点评补充,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题,说一说对题目“蜀道难”的理解。
明确:“蜀道难”,古乐府旧题。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很浓。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认真听。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4.教师检查反馈,提醒学生注意“凫(fú)、扪参(mén shēn)”等字音。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1.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同桌相互交流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2.提问: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提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几次?是否重复,有什么作用?
要求:同桌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发言。
明确:三次。不重复,一唱三叹,分别道出蜀道“难”。开头写蜀道来历,叹蜀道之高,写出蜀道开辟难。中间写环境凄清、山水险恶,叹蜀道之险,写出蜀道攀登难。结尾写蜀道剑阁险要、杀人惨景,叹蜀道之乱,写出蜀道安家难,告诫友人早还家。
4.提问: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派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流之回川。运用神话传说,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2)“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通过对动物的虚写从侧面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运用想象、夸张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4)“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运用夸张,写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 ,搞地方割据。如果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的惨景。
5.朗读指导:教师多媒体呈现蜀道相关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蜀道之难”。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你觉得李白写此诗仅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吗?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创作主旨的?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谈一谈。
明确: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课下收集李白其他的诗,读一读,下节课分享交流。
七、板书设计
5、试讲:《兰亭集序》
1.题目:兰亭集序
2.内容: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筋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曲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息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成以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合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要求:
1.阅读课文,分析作者情感;
2.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适当的板书;
4.不超过10分钟。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清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一一兰诸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1.邀请一位同学学生读注释①。
2.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3.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章。
三、初读文章
1.同学们,听课文朗读音频,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3.重要词语:
(1)实虚词: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故列叙时人
(2)通假字:虽趣舍万殊
(3)活用词: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4.多义词
(1)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2)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3)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以致臣节 致市民 聚万货颇有野致
(4)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5)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6)所以兴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成语及常用语
(1)游目骋怀:开怀。
(2)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
(3)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6.常识
(1)纪年法:岁在癸丑(干支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
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2)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3)修楔: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7.资料补充
(1)《晋书 ·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 379)字逸少,王旷之子 ,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2)《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四、品读课文
1.书法是抒情的
同学们,“书者,抒也,散也,散怀抱也”,“文则数字成其言,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怎样借书法抒情的?书法中能否看到王羲之的情绪波动?欣赏《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图片,讨论、发言。
前面和后面看得见情绪的波动,涂抹的草迹流露出喜与忧。这些书写的痕迹与文脉是贯通的,我们即使不读文章,只读一读帖,就能知道那个惠风和畅的上午王羲之的心情变化:前段字迹隽秀工稳,行距较大,舒展开朗,写的是兰亭雅集盛况,可见书写此段时作者心情愉悦;随之行距渐仄,行笔加快,字亦稍粗放,笔误涂抹之处增多,体现了作者由乐而忧由忧而悲的微妙情绪变化。高妙的书法家会以笔写心,以微妙的笔触表达心迹,拙劣的书法家每幅字都是一样的,看不到书写时的心境。
2.书法是表现个性的
(1)“书,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多媒体展示)从《兰亭集序》可以知道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找三个性格迥异的同学板书,并分析其自己与性格的关系。
放荡不羁的人——龙飞凤舞,气势不凡
谨小慎微的人——毕恭毕敬,刻板
坚强倔强的人一一刚劲有力
(2)从《兰亭集序》课件王羲之性情如何? (散淡、儒雅)
3.文学的兰亭
(1)以人为本的诗意生活
同学们,自由读一二段,寻找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乐事——会于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反观现代人的生活:紧张、竞争,、恐惧。空气是污浊的,环境是污染,工作高强度,居住拥挤。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地方与人的生存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小结:一二两段触景生情、眼前美景、信可乐也。
(2)哲学的兰亭
a.再读三四段,思考,人生是否都由快乐构成?人生是由什么构成的?
人生之乐:欣于所遇——爱情、金钱、权势、名誉。
暂得于己——一时的快乐。
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得意忘形)
人生之忧:情随事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小结:人生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而左右,忽有忽乐,或忧或乐,直到死亡的来到一终期于尽,而这死是否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呢?答案是不能确定因为修短随化。
b.课文读到这里,我们感到岂不痛哉,文章到此洋溢着生命的无奈,死亡的悲哀,人在死亡面前,能做些什么呢?请大家读第四段,体会生命的痕迹。生命的无奈,死亡的悲哀是从古到今一贯存在的。
昔人(兴感之文) 王羲之(临文嗟悼)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
在真实的死亡面前,战国时期的庄子已有觉解:生是痛苦;而死是一种解脱,复归大道,浮生若梦。死就是从梦中醒来。庄子竭力消除死亡的痛苦和人对死亡的畏惧。甚至以死之美好否定生之痛苦,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这是一种被动的无力的受虐似的对死亡的接受,其实简介的否定了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尊严。
c.人在死亡面前是否真的无能为力呢?
古人云人生之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都留下生命的痕迹。
d.书法是追求美的,书法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要写出字的生命感。正所谓“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
我们来欣赏《兰亭集序》冯承素基本图片,让学生感受、品评、欣赏书法中的生命气息,并尝试用一两个字概括。(姿媚、俊朗)
五、总结全课
孔子说:我死了,但我的道要传下去。
王羲之说:我死了,但我的书法要传下去。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都死了,我们的什么可以传下去呢?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
2.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6、试讲题目:《短歌行》
1.题目:短歌行
2.内容: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思难忘。何以解??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幼幼鹿呜,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月如月,何时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点;
(3)合理的板书设计。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板书:短歌行】
生展示对作者相关及“行”体裁的特点资料搜集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二)整体感知
1.跟读课文,把握诗句节奏。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轻声跟读,在每句停顿处画上斜线,标明朗读节奏。
2.疏通文意
(1)学生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诗歌意思,并标出疑难之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突破字词上的重点、难点。
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明确: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3.掌握揣摩诗意的方法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决,同时总结揣摩诗意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疑问。
明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修辞、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三)深入研读
1.再读课文,除了刚刚总结揣摩诗意的方法时,体会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还有哪些艺术特点,请学生独自思考后到黑板列表格。
明确:表达方式:议论(言志)与抒情有机结合。
语言:简约、含蓄。
写作手法:衬托、用典、起兴。
修辞手法:双关、引用、比喻、设问。
结构:意识流结构、似断似连、回环曲折。
2.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完成以下任务。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
明确:忧。
3.请一位同学把直接体现“忧”的诗句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
(1)忧的是人生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板书:人生苦短】
(2)忧贤才难得。师生探讨,并找出诗中体现忧的句子。
明确: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板书:贤才难得】
4.一般来说,忧的情感让人情绪低落,为何同学们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却声音洪亮,情绪昂扬呢?这首诗还表达了曹操心中的什么情感?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实现理想、抱负和志向的自信豪迈。“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板书:天下归心】
(四)拓展延伸
1.与统一天下的壮志相连的是曹操广纳贤才的胸襟,哪个意象能体现这种胸襟?
明确:山容万物,海纳百川,这种壮景把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2.初中我们学过的曹操的哪些诗句展现了他的壮志?
明确:《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五)小结作业
小结:人生不满百,长存千岁忧。我们忧青春已逝,时光短暂;我们忧生老疾病,亲友故去;我们忧年轻时学业未成,中年时家庭事业不顺利;但这些忧不足以让我们徒然喟叹,只要有壮志雄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呢?请同学们齐声将课文诵读一遍。在同学们的诵读中,我们结束了课堂的教学,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大课堂中有大收获。
作业:可以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7、试讲:《声声慢》
1.题目:必修四《声声慢》片段教学
2.内容: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基本要求
(1)试讲在10分钟之内;
(2)配合内容适当板书;
(3)带领学生通过对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分析,学会解读词的意象;
(4)范读课文。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叠词的分析,体会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分析,学会解读词的意象,提高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词人生平的了解,体会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解读诗词的意象。
教学难点: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体会其“愁”之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大文豪苏轼的词风,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你们知道这是哪种词风吗?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明确:婉约派。并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之后,国破家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令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各种哀怨,凝聚心头,难以排解,其状况非常悲惨凄凉,于是写下这篇作品。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要求: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提问:“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传达着怎样的意蕴?铺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教师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作用?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4.提问: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明确:
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华
5.提问: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总结:结合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1.提问: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 “酒”
出示诗句:“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杜甫 《登高》
明确:酒是“愁”的象征。
追问:为何说是“淡酒”?
明确: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 《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明确: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明确:过雁象征离愁。
追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明确:“雁” 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明确: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提问:结合词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明确: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提问:“梧桐、 细雨”的象征意义?
明确: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师生共同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8、荷塘月色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的那部分
1.题目:荷塘月色(节选)
2.内容:
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来缕缕清香,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住了,能见一些颜绝;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哇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情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基本要求:
(1)在朗读中感受文章所描绘的美景;
(2)通过读赏议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味语言;
(3)引导学生领会融情于景,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答辩题目解析
(1)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