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长春中考生物真题  >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4道小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一个人在学问上有浓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澄()明通达,时时有jì()托,时时在生展,这种人的生活决不会干枯,他也决不会做出卑污下贱的事。《论语》记“颜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赞他“贤”,并不仅因为他能安贫,尤其因为他能乐道,换句话说,他有极丰富的精神生活。(节选自《朱光潜人生九论》)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澄明( )(2)jì( )托2. 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 不仅 B. 尽管 C. 如果 D. 虽然3.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颜子”;也用以尊称对方。下列词语同样可以用来尊称对方的一项是()A. 君 B. 仆 C. 愚 D. 汝4. “学问是精神的食粮”,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________。【答案】1. ①. chéng②. 寄2. C3. A4. 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澄——chéng。澄明:清澈明亮。jì——寄。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托付在某人或某事物上面。【2题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根据语境“一个人在学问上有浓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和“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可知,两个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要满足“有浓厚的兴趣”这个条件,才会达到“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这一效果,所以应填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A.“不仅”表示递进关系;B.“尽管”表示假设关系;C.“如果”表示条件关系;D.“虽然”表示转折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谦敬词。A.君:在古代汉语中,“君”常常用于尊称对方,无论是君主对臣下,还是臣下对君主,亦或是平辈之间,都可以使用“君”来表示尊敬。B.仆:这个词语在古代是自我谦称,意思是“我”或“自己”,通常用于表示自己地位低下或态度谦卑,并不用于尊称对方。C.愚:这个词语也是自我谦称,常用于表示自己见识浅薄或能力有限,同样不用于尊称对方。D.汝:在古代汉语中,“汝”常用于第二人称代词,指“你”,但并没有明显的尊称意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修辞的作用。“学问是精神的食粮”这个句子中本体是“学问”,喻体是“精神的食粮”;如同人体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活动,精神也需要“食粮”(即学问)来滋养和成长。食物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而学问为精神提供知识和理解,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实和提升。所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5. 名篇名句默写。毕业在即,骊歌响起,我们将各奔前程。亲爱的同学,距离不能阻隔我们的情谊,因为(1)“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何况我们在同一个城市。未来的人生之路,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无论如何,一定要相信:(2)“____,_____。”(李白《行路难》)让我们互相激励,积极进取,就像杜甫在《望岳》中写的那样:(3)“____,_____。”祝福你!亲爱的同学!最后,我们一起向老师告别,他们(4)“____,_____”(李商隐《无题》)的奉献精神会时刻提醒我们度过永不怠惰的青春时光。【答案】①. 海内存知己②. 天涯若比邻③. 长风破浪会有时④. 直挂云帆济沧海⑤. 会当凌绝顶⑥. 一览众山小⑦. 春蚕到死丝方尽⑧. 蜡炬成灰泪始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天涯、济、蜡炬”等字词容易写错。二、阅读(45分)(一)(7分)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 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7. 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原文的表达效果。原文 改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8.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答案】6. ①. 做,干②. 通“避”,躲避7. 原文作者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辞严、理直气壮,强调了主人公坚定的立场和崇高的品质。8. 示例:舍生取义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时代背景的不同,“舍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