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重庆大学专利硕士第二作者  > “70后”吴汉东教授:躬耕在第二个春天里

“70后”吴汉东教授:躬耕在第二个春天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更高水平法治智库建设,湖北省委政法委、省人社厅、省法学会联合开展法学名家、法学法律专家、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建库工作,吴汉东教授是首批入库的人员之一。吴汉东教授说,“我年过七旬,应该是这个人才库里年龄最大、从教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这对我来说,首先是一份荣光,但更是一份责任。湖北通过法学法律人才库的建设,旨在为法律人才的塑造和培养提供一个标杆。我们要思考如何为湖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吴汉东教授作为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在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前沿问题探索和知识产权法学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重大突破,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知识产权学术研究和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汉东教授生于1951年1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新中国的历史画卷,跌宕起伏、史诗浩荡,又看吴汉东教授的奋斗图景,这一路同样兜兜转转、磕磕绊绊。他当过农民、邮递员、企业干部,再后来他找到了毕生所追求的事业——知识产权研究。到如今,从读书到教学,吴汉东教授与知识产权结伴同行已有四十余年。吴汉东教授曾笑称自己是“70后”,“时代变了,社会环境也变了,不能改变的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苦中作乐、乐此不疲是这位老学者始终如一的人生信条、治学态度,即使七十年来几经辗转,他的初心未改。

  这是一位建设者、一位法学大家、一位向导者。他是我国知识产权界的泰斗,是中南大的吴汉东教授。

  在知产疆域里垦荒拓土

  四十年来,吴汉东教授笔耕不辍,为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打下了一片天地。吴汉东教授撰写的《无形财产权基本问题研究》、《知识产权精要——制度创新与知识创新》、《知识产权总论》和《中国知识产权理论体系研究》这四部著作入选国家学术外译项目推荐书目,是代表中国学术水准、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精品,以英、日、韩等国文字在国外权威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2008年中国知识产权年度最有影响力十大人物”“2009年全球知识产权最具影响力50人”“中国版权事业终生成就者”,累累声誉和褒奖,是吴汉东教授为中国知识产权所作出的卓越功勋的见证。在这条路上,他耗费了一生心血,写白了满头黑发。蓦然回首,当初那块赤裸裸、空荡荡的知识产权学术空地,如今已初具大厦雏形,吴汉东教授是“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如今这位老先生已是从心之年,然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对吴汉东教授来说,从心之年是他“学术研究的第二个春天”。第一个春天,吴汉东教授走得很是艰辛,他肩上的扁担两头挑着的,一个是治学,一个是教书。这两者对吴汉东教授来说是事业、热爱和追求,却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但这个春天,却让学术的成果和后继者们遍布了中国知识产权领域这块广袤的土壤之上。

  吴汉东教授说,“种过田,送过信,当过老师,做过校长。回望过去我最珍视、最喜爱的还是‘学者’”。在第二个春天里,老先生比过去更忙,他正忙着读书、忙着做研究,他是彻底完完全全地把自己放进知识产权研究中去了。2020年,在疫情的强制“暂停键”中,吴汉东教授凭着抗疫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继续开疆拓土。1月,重新修订并出版了《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吴汉东教授知识产权研究系列》;2月,因疫情滞留海南时,他连夜准备讲义,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问题》为主题开展“百万爱心直播募捐”活动,筹集善款二十余万元助力武汉抗疫;3月,他回到了武汉并开始闭门写书,几个月足不出户,在家伏案创作,一笔一划亲手完成110万字的书稿,这便是2021年吴汉东教授出版的首部独撰知识产权法教科书;6月,吴汉东教授发表了《专利间侵权的国际立法动向与中国制度选择》《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著作权法之问》等高质量论文;9月,吴汉东教授在北京受领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聘书;12月,吴汉东教授在“知识产权澳门论坛”发表了题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变革与中国应对”的主题演讲。

  七十多岁的吴汉东教授,像那峭壁上傲然独立的青松,那股强劲的精气神让他在学术的“第二个春天”里不断迸发着新的生机。他在“厚积”,而且在“厚发”。吴汉东教授说道,“我的学术生涯还在继续,有幸将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与所喜欢的职业合为一体,因而是苦中作乐,乐此不疲。”

  吴汉东教授还说到,“四十年来,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我的一生。首先是,‘以书为伴’,读书、教书、写书、不卖书;其次是,‘与法同行’,学法、讲法、参加立法、绝不犯法。我觉得这一辈子能把自己所学的专业,从事的职业和追求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我感到无上的幸福和荣光。而作为一个老师,我的职责就是培养专门人才,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服务。老师无非是三寸笔、三尺讲台、三千桃李。我的第二个学术生涯也已开始,我要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鼓与呼。”

  知识产权事业,对吴汉东教授而言,是人生之幸。而在中国知识产权的历史发展中,又何其有幸,有吴汉东教授这样一位学者在,一直在。

  在历史浮沉中坎坷行进

  “因为十年‘文革’大学停办,我当过农民,当过工人,当过单位共青团的书记,然后考大学进入了校园。”每当吴汉东教授回忆起过往的求学经历时,总是感慨万千。

  1968年,17岁的吴汉东初中毕业,作为当时的知识青年,他来到湖北省潜江县插队落户。自此披星戴月务农耕,他成了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赶车驾辕,插秧割谷,修堤筑坝,这是吴汉东那段时间每日的必修课。行走于田间地埂,栖身于农村陋室,风雨并未能摧残青年的脊梁,而少年的风骨却在黄土地的广袤和风雨的强劲中隐隐成形。闲暇之余,在田坎上、树荫下,在屋前矮凳上、房内木桌前,在日光下、月光里,还沾着些许泥土渣滓的手指,捻过一页页书页,吴汉东的思想在书中鲜活地跳跃着。

  两年后,19岁的吴汉东获得机会进入襄樊邮电局,他成为了一名邮递员。他放下锄头,转身扛起了摞起来比他人还高的邮包信件,日子依旧在奔波劳碌和风吹日晒中度过。但对吴汉东来说,这份工作是一个莫大的机遇,因为他有机会接触到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