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郭沫若剧本《屈原》教资真题  > 高一语文教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高一语文教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高一语文教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学习目标】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内涵。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创造新世界的青春热情,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重点难点】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内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二、作者作品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1906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作品: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天上的街市》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等。三、写作背景“五四运动”的狂飙,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他在日本福冈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此时他读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受其影响,几乎每天写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1919年9—10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原载1920年1月5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人《女神》第二辑。四、教学过程(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纠正字音(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情感。(3)齐读课文。2、全诗共7节,都涉及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3、再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示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教师小结: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青春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青春赞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收藏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好友微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