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邢红军教授带学科物理硕士嘛是真的吗  > 硕士进高校做专任教师,你真的想好接受这些挑战了吗?

硕士进高校做专任教师,你真的想好接受这些挑战了吗?

常会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浏览到大学老师的vlog,说硕士进大学当老师多香。不仅人际关系单纯,而且课少、自由不坐班,每天过着学院派小资的精致生活。可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作为一名已在公立高校工作四年的硕士生,来说说我看到的身边大学老师的情况。

硕士生都进入了哪些高校?以硕士学历进入公办二本高校,已经属于行业天花板了。民办二本、公立大专或民办大专,则是硕士高校教师们集结的大本营。

(截图来自网络)

正如上图这位网友所言,当代硕士大学教师的现状,可谓是:夹缝中生存,挑战重重。

01.

上课,真的只占教师工作很少的一部分

“大学老师多好啊,每天只需要上几节课,超级自由。”这可能是对教师行业最大的误解了。实际上,但除了上课的时间,教师依旧有许多工作要做。

作为新老师,通常是无法拒绝任何学校安排的工作的。以我在的这所专科学校为例,新老师刚刚进去总会安排一些前辈们都不太愿意教的新课,有时候会安排一个老师接三门课的头,备课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

规定新教师入职的前3年,提交手写教案,这无形之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虽说应聘的是专任教师岗位,也有的学校要求新进教师前两年坐班,兼学生辅导员或者班级专业导师等行政任务。如果突然遇到了什么抽查与检查,通宵达旦整理资料更是家常便饭。

此外,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工作也都需要参与,被指定多参加各类比赛,也需要辅导生,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比赛,通常时间跨度是半年或者一年,精力时间耗费大,然而也不一定能得奖。当然,那令人羡慕的寒暑假,通常会被大大小小的培训学习、科研工作、课程建设工作、教材撰写等填满。

02.

职称晋升是不可逃避的坎

职称评定,是教师职业发展进步的常规路径。职称评上了,才能涨薪水,才能在专业领域更具有话语权。但是,以硕士学历进高校,参与职称评定,存在诸多挑战。

(截图来源于网络)

科研基础薄弱,申请课题项目不占优势。不同于博士,大部分人在硕士期间(尤其文科)并没有独立科研项目申请经验,也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多数新老师也只是单纯的以为提高教学能力,受学生喜欢就好了,再加之工作琐碎,消耗大量精力,留给科研的时间就更少了,到了要评定职称看科研成果的时候,手上却成果寥寥。

各类竞赛应接不暇,费心又费力。与身边的教师朋友们聊天,很少有人是真心喜欢参加这类比赛的,问其缘由,都会得到一句“还不是为了评职称”的说辞。这类比赛通常需要老师热情饱满,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话都需要反复打磨,这种带有精致表演成分的赛课,是很多有“社恐”性格的教师不愿踏足的领域。

03.

待遇旱涝保收,工资性价比因人而异

高校教师的工资因为学校层次、地域、职称等因素,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以我所在的中部四五线城市的职业院校为例,助教一年到收10-11w左右,朋友在苏南地区的同类型学校,大概是15-16w左右。民办学校待遇方面比公办要差一些,以中部某省会民办二本为例,一个讲师全年到手不到10w,民办专科6-8w不等。

(截图来源于知乎)

综合来说,硕士高校教师的工资,属于“中不溜”的段位,如果不求大富大贵,工资的性价比还算是不错。但也有人说,“对男生不太友好”。

所以,若要立足高校,有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升级打怪”,让各方面up up!这些事项值得注意:

  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

大多数有编制的学校都属于职教系统。职业类的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在管理风格,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相较于理论基础,职业院校更加侧重于实践层面的操作,技能的训练。所以,倘若是想走专业继续精进的道路,尽量选择去本科学校,杂事相对较少,安心做科研。如果进了职教系统,就需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自己研究方向,趁早适应新的体系。

  为自己的职称晋升早做准备

建议还在读研的朋友,尤其是文科学科,不要忽视参与科研项目,尽早积累项目参与经验,为以后事业发展做铺垫。如果是已经进入高校的新老师,可以提前了解本校职称评定的文件和要求,在课题申请上下功夫,在工作中适当拒绝一些打杂的事情,节省一部分精力做科研。另外,性格合适比赛的老师,也可以提前了解比赛的流程。

  读博要趁早

现在高校门槛在迅速变高,竞争也有点进入“走火入魔”的状态。所以最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