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跨专业考研好处  > 我命由我不由天:从二本工科跨考到985文科博士的艰难之路

我命由我不由天:从二本工科跨考到985文科博士的艰难之路

3月2日前往武汉大学考外语水平测试(武汉大学是申请审核制,但程序跟普通招考无异),约莫十天后出成绩,53分,与55分的线擦肩,落榜。武汉之后即华东师范大学,也是申请审核制(对外语没有硬性要求),之前通过了材料初审,复试过后排名第二,而仅有一个名额,落榜。第三所是南京师范大学,普通招考,初试考外语,复试考专业和面试,没有联系导师,权当积累考试经验,然而惊喜总是来自不抱希望的地方,外语神奇般地考了70+,专业课90+,面试90+,总评成绩第4,招生指标5人,上岸。第四所是本校,亦是普通招考,初试总分第2,但一门专业课未及线,落榜。第五所是暨南大学(传播学学科评估A-),也是普通招考,初试排名22,列于队尾进入复试,因已有学校录取而未去参加。

对于我而言,考博的幸运不仅在于5所学校考试时间上的完美错开,更在于等待拟录取公示的戏剧性转变。整个四月,我都在等待南京师大的拟录取通知,好拿着通知去办理解约手续。苦等南京师大未到,反而是华东师大的先来。我原本未抱任何希望,却给了我莫大的惊喜——第一名放弃录取,我有机会递补。一路坚持,终得回报。

我常说,考博这件“小事”,一靠幸运,二靠信念,三靠坚持。但真就如此?

幸运的前提是实力

爱人跟我说:你总以为是幸运和坚持,其实大前提是实力。

转念想想,确实如此。

硕士3年,独著或与导师合著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3篇CSSCI,2篇CSSCI扩展版,3篇为《新华文摘》转载或摘介,2篇获论坛征文奖;主持有教育厅科研创新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省社科多项;获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这些都是幸运的基础和前提。就此而言,我有我的竞争力。

4

写在后面:关于传播学考博

关于选择院校

之前有人说考博一看学校、二看地区、三看导师。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传播学同其他文科专业一样,都是很讲究师承的学科,所以在选择考博时,首先肯定要看导师;其次是看学科,在同等条件下,学科比学校重要;其三看学校,其四才是地区。以上仅是我的个人拙见。

关于考试准备

考博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长期的积累。这种积累,包含很多东西。一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多阅读专业经典理论著作,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二是学术经验的积累,多参加学术实践,包括学术会议、科研项目等,多看、多学、多思、多悟、多写,将专业基础的厚度转化为发表论文的厚度。三是对学科、行业的整体认识与相关积累,做学术尤其是像传播学这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沉浸书斋、埋首故纸堆。而应该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关注学术前沿,以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思维。

以上是普遍适用的备考方略,而真正到不同的学校,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准备。比如在专业知识的要求上,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不同之处,但大体都是根据这所学校的学科特色决定的。像华东师大注重文化研究,考试前就要多看一些文化研究的书,掌握一些文化研究的经典理论;南京师大偏新闻学、媒介文化,且每个方向的题目不同,则要多关注新闻学、媒介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暨南大学偏重图像传播和科学传播,所以要对这些领域有所关注与了解。像2019年,南京师大和暨南大学都考到了“景观社会”理论,这些经典理论也都是要有所了解的。

关于面试准备

一、精心准备个人材料。内容详尽的个人简历;逻辑清晰的个人科研经历(包括学习了哪些专业课程、读了哪些专业理论书、参加过哪些科研项目、参加过哪些学术活动、发表过多少学术论文等);富有创新又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书(类似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还可附带具有代表性的个人成果集(复印装订好)。这其中,研究计划书是重点中的重点,有的院校还需要针对个人研究计划作15-20分钟的PPT答辩。个人认为,研究计划书的选题宜大不宜小,宜新不宜旧。

二、认真对待面试。着装无需过于正式(个人觉得西装领带皮鞋并无必要),但是要保证得体。面试态度要端正,保持微笑,即使是评为提的问题有些刁钻,也要乐观面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冷静处理;保持谦逊,即便自己再有才、成果再丰富,也不能显露高傲神态;保持自信,一定要时刻保持自信,既要有对自己已有成果的自信,也要有对未来顺利开展研究的自信。

赘言近三千,仅为分享个人经历,以期为准备考博的同仁提供参考。同时也预祝今后考博的同仁,考试顺利,梦想成真!

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