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营养学硕士  > 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99J2)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学科是在药学一级学科下,以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软件工程等为相关学科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以全面提高人才能力为培养核心点,坚持立德树人,完善培养模式,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聚焦国家发展需要,优化学科结构,强化科技攻关,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以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发展。本专业立足湖北、服务全国、对标营养健康国际前沿,针对健康人群、慢性疾病、亚健康及不同人群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科研探索精神和科技创新素质,具备药学、工程学和营养健康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营养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技能,熟练应用外语及计算机,具有营养科学研究、健康管理、功能食品研发与生产的技术能力,胜任与医药、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健康管理以及功能食品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保证等工作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树立科学发展观,尤其是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科学创新理念,以及团结协作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科学进步服务。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培养出国家、产业需要的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科方向

学科面向营养健康模式和健康食品制造领域的主要科学、技术和经济问题,结合武汉轻工大学聚焦“大营养大健康”的战略定位,以“药学”为主要依托学科,以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动物营养学方向)及软件工程等为支撑学科,新设置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交叉学科。

1.营养源化学与靶向递送:以传统营养和现代精准营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组学技术,阐明天然食药资源中营养源的组成、结构、含量、相互作用、生物合成及生物学功能;构建潜在危害人体健康因素的检验检测、危害分析与评价技术,明晰危害因子形成及迁移规律及消除和控制技术,形成危害人体健康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构建营养源功能因子及益生菌的稳态化靶向递送技术,实现营养因子特定组织的精准递送及营养健康产品研发。

2.营养组学与代谢调控:依托精准营养相关的新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其检测技术、营养基因组学技术,开展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及其他营养功能因子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排泄等研究;将营养物质与特定疾病标志物或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联,利用现代分子营养学技术,研究营养成分对基因(蛋白)表达与互作的影响;研究合理膳食对营养过程及生理活动进行综合性调节作用,探索维持机体生理稳态与健康的营养途径。

3.健康管理与精准营养:通过运用基因检测等生物学检测技术,建立基于营养代谢相关标志物的健康、亚健康和慢病人群差异数据库,对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性的监测和分析,探索营养干预与管理方案;针对老年人、亚健康、慢病人群等不同特殊人群的营养膳食个性化特点,结合个性化、精准化的饮食指导系统和康养理论,研究制定相关饮食服务对策,实现精准营养和智能康养。

4.健康食品智能制造:通过运用细胞工程技术,生物转化及合成、生物与制药过程集成与优化等制药工程技术,实现健康功能因子的生物制造。针对不同个体的营养和能量需求,开发营养功能性食品精准制造技术,满足个性化营养健康需求;针对不同人群营养需求,突破微波、膨化、重组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个性化新型营养强化主食产品;整合物联网、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集成开发智能化控制软件系统,创新加工技术及装备,实现营养膳食产品的智能化绿色生产,最终实现不同群体或个体营养食品的精准个性化产品定制。

三、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可以是导师个人负责独立指导,也可以是指导小组集体指导;指导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主要作用及指导小组的学术群体作用。鼓励与其他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吸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外专家、学者参加指导。

2、硕士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得研究生不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过程中应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