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英语四六级考试考什么  > 为什么要考四六级?意义在哪儿?有何用处?

为什么要考四六级?意义在哪儿?有何用处?

《中国合伙人》中就极致地展现了80年代中国人对英语的狂热追求

这时候,给大学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上英语课,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但到底怎么上,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却仍然很模糊。这时候的英语教学,还是各个学校自定目标,自选方式,更谈不上统一考试。

1982年4月,国家教委决定制定新大纲,分理工科和文理科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当时的做法是对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进行抽样测试,并对毕业生的外语需求调查,用两年的时间制定了两份教学大纲。

这两份大纲跟现在的英语教学最大区别就是提出了分类指导。其中提出,理工科教学要把科技英语列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而文科则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基础上”。

上了大学,还是逃不过疯狂刷题的命运。

而且,两份大纲筛选词汇的标准也不同,词汇表有20.3%的差异。理工科教学为240学时,而文理科则为280学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也有非常大的差异。

这样的分类大纲,从设置之日起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一派认为,应该学习“基础英语”,打好基础才能一通百通,另一派则认为,应该学习“专业英语”,解决专业的需求问题。

本来保持这样的讨论也很好,但是大纲中的另一个要求让讨论的天平逐渐偏向一边。

虽然是文理分开的两个大纲,但它们有一个核心的共同点,就是要分级教学——把大学英语分为六个级别,其中一至四级为必修,五至六级为选修。因为“有了统一的标准,外语教师之间只要提到是哪一级,大家便知道所涉及的语言技能和词汇量是什么水平”。

没错,四六级也有模拟考。

分级,把大学英语学习,尤其是四级内的学习定义为了“基础学习”,而“专业英语”则被认为应该在更高的水平学习。

因为分级而开展的“统一四级考试”,作为中国大学英语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改变了很多大学生的美好周末,还让这场考试变成了甩也甩不掉的包袱,用也用不起的鸡肋。

不得不考的四六级

尽管今天的四六级考试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定,但最初确定用某种方式考试很可能只是偶然。

1984年,国家教委在石油大学组织了一次英语教学研讨会,正赶上该校内部的外语水平考试,与会人员参观了考试,于是讨论是否可以将这一考试推广到全国,得到了当时90多所高校响应,就这样,石油大学的外语考试,被当做一个试行方案,成了英语四级的雏形。

1985年的《关于印发的通知》规定:“国际教育委员会对完成了四级教学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考试。”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广告图:你真的不想考吗?

不过在当时,大纲只是“要求重点大学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基本上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四级要求”。而非重点院校应达到的级别则由高校自定。

但中国没有统一的高校英语水平测试,而四六级考试又是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在高校间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各院校还是倾向于采用四六级成绩。

到了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第二次进行改革时,索性放弃了“基础英语”还是“专业英语”的讨论,不再分文理科和理工科,同时把原本只在重点大学试推行的大纲推广到全国,规定“《大纲》确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我委今后检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依据。”

开考当前,总有很多学生争分夺秒想多背一个单词。

于是,四六级考试就这样在全国推广开,为了达到四级的通过率,很多学校都强制要求学生考试,甚至把通过四级与能否毕业挂钩。

这还不够,教育部组织的决定院校生死存亡的办学合格评估当中,四六级通过率是一个重要指标。而能在评估中胜出,往往就意味着能在生源、口碑包括政府的财政拨款上,获得比其他院校多得多的资源。至少可以说,从1987年开始,就有院校“自愿”将四六级通过与学位证书挂钩了。

尽管教育部总是再三强调,从来没有把四六级通过率和学位证绑定起来的规定。2004年教育部曾专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进行修正,以示从来没有 “将四级考试与学位授予联系起来的规定”,2005年又专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