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自考课本电子书  > 美学(2019年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美学(2019年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美学(2019年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23:06:39

点击下载

作者:朱立元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学(2019年版)美学(2019年版)试读: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美学:2019年版/朱立元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6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ISBN 978-7-301-30258-3Ⅰ.①美…Ⅱ.①朱…Ⅲ.①美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Ⅳ.①B8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34676号本书采用出版物版权追溯防伪凭证,读者可通过手机下载APP扫描封底二维码,或者登录互联网查询产品信息。书名美学(2019年版)MEI XUE(2019 NIAN BAN)著作责任者朱立元主编责任编辑张文礼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0258-3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出版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100871网址http://www.pup.cn新浪微博@北京大学出版社电子信箱pkuwsz@126.com电话邮购部010-62752015发行部010-62750672编辑部010-62767315印 刷 者经 销 者新华书店787毫米×1020毫米16开本16.75印张370千字2019年6月第1版2019年6月第1次印刷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2752024电子信箱:fd@pup.pku.edu.cn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出版部联系,电话:010-62756370组编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纪,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生学习。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和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如此特点的书,我们虽然沿用了“教材”这个概念,但它与那种仅供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不讲、学生不懂,以“教”为中心的教科书相比,已经在内容安排、编写体例、行文风格等方面都大不相同了。希望读者对此有所了解,以便从一开始就树立起依靠自己学习的坚定信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学习的目标。

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祝每一位读者自学成功。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2018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自学考试大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大纲目录大纲前言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鼓励自学成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应考者通过规定的专业考试课程并经思想品德鉴定达到毕业要求的,可获得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并按照规定享有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同等的有关待遇。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专门人才。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国家规范自学者学习范围、要求和考试标准的文件。它是按照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具体指导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编写教材、编写自学辅导书的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原大纲中有些内容过时、知识陈旧。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制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使自学考试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各专业委员会按照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对原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组织了修订或重编。

修订后的大纲,在层次上,专科参照一般普通高校专科或高职院校的水平,本科参照一般普通高校本科水平;在内容上,力图反映学科的发展变化,增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近年来研究的成果,对明显陈旧的内容进行了删减。

全国考委文史类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了《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经教育部批准,现颁发施行。各地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应认真贯彻执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2018年11月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践是我们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美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是高级形态的人生境界”等观点为主旨,对美学基本问题展开论述。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于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有一个基本了解,对于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论、审美教育论等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文学艺术活动。本课程的重要特点是理论性、思辨性较强,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考试者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审美情操,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

1. 使考生获得关于美学的系统理论知识;

2. 使考生掌握运用美学理论来分析和评价具体的审美和艺术现象的能力;

3. 提升考生的理论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考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操。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与文学史、美学史等课程共同构成了文学研究的核心课程体系。文学史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关于中外文学史的系统知识。美学史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美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时代主要的理论流派及其主张,从而为系统学习美学理论打下基础。美学课程则是把美学史上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提炼出来,站在当代美学的立场上对这些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方式;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各主要审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和动态过程;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的创造和接受过程、艺术品的内在结构、艺术的基本形态;审美教育的性质、特点、功能和目的。

课程的难点:美学基本范畴与人生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评价具体的审美现象及艺术作品。Ⅱ考核目标

本大纲的考核目标,按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所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含义,并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原理、概念的区别的联系。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包括对艺术作品与审美现象的分析与把握。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了解: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等问题。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美学的学科属性(一)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二)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第三节美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的实践论(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美学的学科属性

1. 识记:(1)审美意识的含义;(2)美学思想的含义;(3)美学的学科属性。

2. 领会:(1)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2)美学学科的综合性。

3. 应用:结合实际谈谈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差异。(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1. 识记:(1)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2)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审美现象的主要形态。

2. 领会:审美现象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3. 应用:结合实际谈谈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三)美学的研究方法

1. 识记:(1)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2)马克思的实践论。

2. 领会:(1)美学学科的研究方法;(2)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3. 应用:(1)结合实际谈谈哲学方法是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2)结合实际谈谈美学研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关系;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难点:马克思的实践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的基本要义。第二章审美活动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时,应在系统理解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构成与发生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与价值内涵,重点掌握审美主体与对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以及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等难点问题,从而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三)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1. 识记:(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概念及其特征;(2)审美活动的性质。

2. 领会:(1)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2)审美活动与物质实践活动、科学认识活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应用:(1)结合审美实践分析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2)通过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比较,深入理解审美活动是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二)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1. 识记:(1)审美惊异、审美体验、澄明之境的概念及其特点;(2)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2. 领会:(1)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2)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状态。

3. 应用:(1)结合审美实践说明审美对象的生成和显现;(2)以艺术作品为例说明审美对象的特点。(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1. 识记:(1)关于审美发生的代表性理论;(2)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和社会中介因素;(3)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2. 领会:(1)巫术活动是原始审美发生中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2)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

3. 应用:(1)简评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2)怎样才能真正建构起切实有效的审美发生理论?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审美活动是人最本己的存在方式;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本章难点: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第三章审美形态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时,要求学生了解审美形态理论的性质和特点、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重点掌握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等审美形态,以及中和、气韵和意境三个中国古典审美形态的历史、特点与内涵,九种审美形态概念的内涵、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一)划定审美形态的标准(二)审美形态的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一)审美形态的历史性(二)审美形态和思维方式(三)审美形态与语言(四)审美形态与文化第三节优美与崇高(一)优美(二)崇高(三)优美和崇高的比较第四节悲剧与喜剧(一)悲剧(二)喜剧(三)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与具体戏剧艺术的差异与联系第五节丑和荒诞(一)丑(二)荒诞(三)丑与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1. 识记:(1)审美形态的划分标准;(2)审美形态的特征。

2. 领会:(1)审美形态的生成性;(2)审美形态的兼容性;(3)审美形态的二重性。

3. 应用:(1)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贯通性;(2)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二)审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1. 识记: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2. 领会:(1)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2)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3)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3. 应用:(1)举例说明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2)举例说明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三)优美与崇高

1. 识记:(1)优美的内涵;(2)崇高的内涵。

2. 领会:(1)优美与崇高的关系;(2)美学史上“优美”与“崇高”观念的演进。

3. 应用: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关系。(四)悲剧与喜剧

1. 识记:(1)悲剧的内涵;(2)喜剧的内涵。

2. 领会:(1)悲剧理论的历史回顾;(2)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

3. 应用:论述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与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和喜剧的关系。(五)丑和荒诞

1. 识记:(1)丑的内涵;(2)荒诞的内涵。

2. 领会:(1)丑和荒诞的产生;(2)丑与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3. 应用:论述丑与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的原因。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各主要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有关各种审美形态的理论演进。

本章难点:各对审美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审美经验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生应该了解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发展状况、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与调节方式,掌握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与特征、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二)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三)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一)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二)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一)呈现阶段(二)构成阶段(三)评价阶段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1. 识记:(1)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过程;(2)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3)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2. 领会:(1)审美经验的直观性;(2)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3)审美经验的超越性。

3. 应用:(1)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2)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二)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1. 识记:(1)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2)审美经验的构成法则。

2. 领会:(1)审美感知与审美想象的关系;(2)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关系。

3. 应用:(1)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作用;(2)结合实例说明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三)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 识记:(1)审美对象的呈现;(2)审美对象的构成;(3)审美对象的评价。

2. 领会:(1)审美态度在审美呈现中的作用;(2)想象力在审美构成阶段的作用。

3. 应用:(1)结合实例分析审美态度在审美呈现中的作用;(2)结合实例分析想象力在审美构成阶段的作用。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法则;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

本章难点:想象力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第五章艺术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对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艺术所下的定义有所了解;弄清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与区别,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重点掌握艺术品的意象和意境,艺术的功能等。还要系统了解艺术的存在方式,把握艺术创造中天才的创造发挥的状态及其特征,重点掌握意象的创造及其接受的过程。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一)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二)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艺术的创造(一)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孕育与生成(二)艺术创造力与艺术创造技巧第三节艺术的构成(一)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二)艺术品的本质: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艺术的接受(一)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二)艺术接受的主体性(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第五节艺术的功能(一)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二)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三)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地位第六节艺术的形态(一)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点(一)艺术的存在方式

1. 识记:(1)八种流行的艺术定义;(2)艺术的存在方式。

2. 领会:(1)为什么说给艺术下定义是困难的;(2)艺术存在方式的三个环节。

3. 应用: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二)艺术的创造

1. 识记:(1)艺术创造的核心;(2)艺术创造力的构成。

2. 领会:(1)意象的物态化过程;(2)艺术天才。

3. 应用:(1)举例说明意象物态化和生产过程;(2)举例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三)艺术的构成

1. 识记:(1)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2)意象的类型;(3)意象的特征。

2. 领会:(1)意象的虚拟性;(2)意象的直观性;(3)意象的情感性。

3. 应用:(1)举例说明意象的虚拟性;(2)举例说明意象的直观性;(3)举例说明意象的情感性。(四)艺术的接受

1. 识记:(1)意象的重建;(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3)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2. 领会:(1)艺术接受的主体性;(2)艺术接受中的观、品、悟。

3. 应用:(1)结合具体的审美经验谈艺术接受的过程;(2)举例说明在鉴赏过程中艺术意象是怎样重建的。(五)艺术的功能

1. 识记:(1)艺术的审美功能;(2)艺术的娱乐功能;(3)艺术的认识功能;(4)艺术的道德功能。

2. 领会:(1)艺术功能的多元性;(2)审美在艺术功能中的核心性。

3. 应用:(1)举例说明艺术功能的多元性;(2)举例说明审美在艺术功能中的核心地位。(六)艺术的形态

1. 识记:(1)划分艺术形态的几种主要标准;(2)空间艺术;(3)时间艺术。

2. 领会:(1)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3. 应用:(1)举例说明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2)举例说明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本章难点: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第六章审美教育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中西美育思想的源流,明确美育的内涵,区分美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异同点,领会美育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的特点,理解美育怡情养性、化性起伪的功能,并结合实例阐述美育与人生境界的关系,谈谈美育如何造就审美的人。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美育思想源流(一)中国美育思想简述(二)西方美育思想简述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一)诉诸感性(二)潜移默化(三)能动性第四节美育的功能(一)怡情养性(二)化性起伪第五节美育的目的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美育思想源流

1. 识记:(1)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2)西方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2. 领会:(1)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的美育观;(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席勒、马克思等人的美育观;(3)中西美育思想发展的异同点。

3. 应用:论述席勒美育思想的重要性。(二)美育的内涵

1. 识记:美育的内涵。

2. 领会:(1)美育与人格教育的差别;(2)美育与情感教育的差别;(3)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差别。

3. 应用:如何正确理解美育的内涵?(三)美育的特点

1. 识记:美育的特点。

2. 领会:(1)美育诉诸感性的特点;(2)美育潜移默化的特点;(3)美育的能动性。

3. 应用:(1)举例说明美育诉诸感性的特点;(2)举例说明美育潜移默化的特点。(四)美育的功能

1. 识记:(1)怡情养性;(2)化性起伪。

2. 领会:(1)儒、道、禅美育的“化育”特点;(2)美育与德育的区别;(3)怡情养性与以道制欲的关系。

3. 应用:结合具体审美实践说明美育是一种“化育”。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美育的特点;美育的功能。

本章难点:美育与人格教育、艺术教育等的差异。Ⅳ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指导性内容和要求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现对有关的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自学者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则是学习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等具体内容的呈现,因而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考核目标等的全面诠释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是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则以适度为基本准则。本大纲与教材《美学》所体现的课程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教材里都有与之相应的内容。不过,教材内容中对理论的阐述是深入详尽的,而且展开论述时还有具体的论据材料和必要的案例分析解读,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所以,自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参阅大纲认真研读教材,复习应考时也不能够脱离教材,应依据大纲提示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全面复习掌握相关内容,以提高学习和复习应考的效率。

三、关于自学教材

指定教材:《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朱立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一)认真阅读与钻研大纲与教材。自学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教材的相关章节,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同时,要注意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联,掌握本学科体系。(二)系统学习和重点深入相结合。自学应考者应在全面系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掌握对本课程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原理和概念,以便更好地把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本课程由六章构成:绪论,审美活动论,审美经验论,审美形态论,艺术论,审美教育论。内容较多,知识覆盖面广,各章有自己的特点与较大差别,注意按各章特点进行学习。(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本课程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课程内容学习与已学过的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加深对理论问题的体会理解。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一)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按照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二)要正确处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审美趣味与审美鉴赏力,特别是理论思维水平。(三)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本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广泛;自学考试命题的题型多样、覆盖面广。社会助学者应根据这门课程和考试命题的特点,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完成一定量的习题与作业,使学生能有效地达到本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六、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一)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本大纲各章节的内容,并适当突出重点知识的考核,体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二)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应结构合理。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约为:识记30%,领会40%,应用30%,各层次浮动比例不宜过大。(三)要合理安排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的难度分成易、较易、较难、难四等。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以2:3:3:2为宜。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同,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有难易度不同的试题。(四)本课程考试试卷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说明题等。(五)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自学应考者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计分用百分制,60分及格。参考样卷【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