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考试的那些事  > 《明朝那些事儿》之科举制度

《明朝那些事儿》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明朝自洪武三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秀才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秀才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但并不是官,还差得远。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乡试不是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叫举人。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重点在有“资格”,也就是有机会的意思。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就有机会了。

所以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换了谁可能都会疯的。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做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已经是举人了,就准备好笔墨纸砚,第二年二月将更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这些人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还要再过一关。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先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房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满怀着报国(或是升官)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是不容易的。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不敢也不能抬头,他们只能战战兢兢地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目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这里还榜上有名,那么将会被派任官职。不过不要期望过高,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经历这么多苦难,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

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产量很低,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为万人景仰!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必须反应快,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

这种人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此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非常厉害。

科举制度,使无数读书人前赴后继。

如果想在官府任职的话,后面还有很多程序,而最难的一道,就是明朝特有的八股。

下次说八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