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考试中的心理调适策略  > 从“心”出发

从“心”出发

在最后冲刺阶段,考生们极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心理现象:

1.羊群心理

(1)现象描述

“羊群心理”是形容有些人做事没主见,唯一准则是先看别人的举动,这些人的任何决定都不是经过自己分析得出的,而是基于人做我做。

(2)应对策略

每位同学的知识基础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对自己作准确的自我定位,才能精准出击,尤其是时间所剩无几的情况下,“方向比智慧更重要”。如德国著名诗人、文学家歌德,明确自己绘画领域难有突破以后,改攻文学,成为伟大的诗人。

2.高原期

(1)现象描述

所谓高原期,就是指在技能的训练过程中,练到一定的时期,就会出现停顿现象,如果采取适当的方式,过了此期,成绩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应对策略

其一,变漫无边际的普遍训练为先找知识方面的缺漏,针对缺漏进行专题训练。

其二,变题题做为读题和做题相结合,试题发下来后,首先进行审题预测,凡自己会的就免做,而集中精力做自己拿不准的试题。凡做错了的,在老师讲评后,再重做,然后将其收入错题集,错题收集多了,主动进行二次训练,以形成思维定式。

其三,将易错题进行归类,从中找出该类试题命题的特点、陷阱的设置方法及解题诀窍,以全面掌握该类题的方法论。

3.克拉克现象

(1)现象描述

形容在重大比赛和考试中的失常现象。这种现象也叫“怯场”,是不少同学在考场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2)应对策略

第一,淡化竞争,不争“黑马”。无疑,中考是一种竞争,但这种竞争是以平时实力作为支撑的,虽然每年都有超常发挥的“黑马”跨越檀溪,但更有数不清的落水者。“黑马”也是从必然中跳出的偶然。现实告诉我们,越想当“黑马”,往往精神负担重,成绩的名次象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其结果是“黑马”未当上,反而连平时的水平也未发挥出来。倒不如淡化竞争,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只要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就心安理得,这样气定神闲,说不定能超常发挥,不想当“黑马”,反而成了“黑马”。

第二,模拟演练,熟悉流程。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考生们对“中考”这一对手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无疑将会大大降低考生们的“恐惧”心理。因此,考试要重视学校在考前安排的“模拟演练”,熟悉中考的环节与流程,做到心中有数,自然不会害怕。

第三,考试过程中,应该:认真——读懂材料审准题,围绕中心讲逻辑,一丝不苟仔细作答;乐观——遇到难题不急躁,相信在难题面前人人平等,两军相遇勇者胜;执著——自己的实力自己清楚,十八般武艺在手,正攻不克改反攻,侧面不行改迂回,相信曲径定能通幽,胜利属于永不言败的人。

心理调适巧应对

“表现原理”,即“行为决定情绪,即人们可以通过对某种情绪的表现而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这一原理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表现出一种情绪不仅会影响人的情绪,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催生出不同的能量。

在最后十几多天时间里,考生们可以:每天给自己一个会心的微笑、每天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每天给自己一个昂扬的姿态。从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步入考场,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 THE END -

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或涉及原创内容,侵害了您的权益,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QQ):504580314。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