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考研遇到困难如何解决  > 科研路上如何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与焦虑?于吉红、任詠华、鲍哲南、朱美芳等多位科学家给出建议

科研路上如何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与焦虑?于吉红、任詠华、鲍哲南、朱美芳等多位科学家给出建议

化学加APP为本次峰会第一报名和报道平台

值得所有高校院所药化类专业老师参加

2021年3月8日,CCS Chemistry与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共同主办的“CCS Chemistry庆祝三八妇女节网络高峰论坛”在线召开。CCS Chemistry常务副主编张希、CCS Chemistry副主编谭蔚泓、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于吉红、香港大学任詠华、斯坦福大学鲍哲南、东华大学朱美芳、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方晓红、李彦作为嘉宾参加了此次峰会。在互动访谈环节,结合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找到属于自己标签化的研究方向、怎样面对和克服科研生涯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及如何看待目前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地位和改进策略等问题,各位嘉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或表达观点、或分享自己的故事,并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

中国化学会秘书处特意整理了访谈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坚定大家在化学科研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心。关注中国化学会官网云图书馆视频中心或中国化学会公众号(菜单栏“CCS会员-云图书馆”)可以观看视频回放。此前化学加视频号直播了本次访谈,欢迎大家关注化学加视频号,也欢迎各位老师联系参与直播。

问题一:在科技非常繁荣的当今时期,对于初入科研领域开展独立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们,如何找到属于自己标签化的科研方向?

任詠华:我觉得要多看文献,我一般看文献不只看化学,或者自己研究领域的文献,我看得很广,这样才可以有一些体会和启发。还有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终身自我学习的精神。现在在高校工作的“青椒们”,很多都是名校出来的高材生,他们起点很高,但是也有一些可能不是名校出身,起点可能相对来说比较低一点,但是我觉得这个不重要,最重要是怎么找到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化学是一个中心学科,很多时候解决问题需要学科交叉,所以我们也要多看不同学科的文献。比如说材料的也要多看物理、生物方面的文献,然后才可以多一些启发。另外也要学会一些共同的语言,要不然很难跟合作者沟通,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终身自学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鲍哲南:我觉得除了任老师讲的那些非常重要,另外我觉得每个人给自己定的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从开始做科学起就设立给自己的目标是要做独特工作,是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工作,一直用这个作为自己去做工作的指导思想的话,就会从选题,从发文章的时候,怎么样去表述自己所做的工作,都会从这一点出发,可能一开始会比较艰难一点,但是时间久了就形成一种思路方式,就自然而然每做一个课题就在想,为什么我要做这个,如果我做的只是跟着别人那还不如不做,我花时间就是要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所以这个也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因为想发一篇文章有的时候比较容易,把别人的东西小改一下都可以发文章,但是这样很难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所以要逼着自己多吃苦,而且是精神上的苦,才能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朱美芳:我的经历比较简单,因为我当时是硕士毕业,我毕业之后就直接去了工厂,刚刚离校跟很多工厂企业接触,所以我从事于基础研究一线,我学的是纤维,当时工厂技术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我们国家当时整个企业没有什么技术的创新,所以我到德国去联合培养。后来我从国民经济主战场一线找到一些问题,但是自己当时能力还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到国外寻求国际合作。我们要了解前沿,多看文献,多方结合起来,找到面向国家需求的方向,而且这个方向内容要不断的丰富,不断解决问题。方向就是现在讲的四个面向,面向问题导向,能够找到问题关键在哪里,加强技术研究,能把问题解决好的还是我们的基础研究,所以基础研究还得服务于我们产业。

问题二:面临科研焦虑的时候如何克服焦虑,保持初心,坚定信心走下去?

于吉红:我做科学研究一直特别信仰“大树理论”,一个大树之所以成为参天大树,能够枝繁叶茂,除了有很好的土壤,还有几个要素,第一个需要时间,第二个不动,第三个需要根基,第四个向上长,第五个需要向阳光,所以我们做科学研究,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具有一个宏大的目标,这是支撑我们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一个坚定的信心。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们只要有非常好的目标,有信心,就能够坚持走下去。我个人来讲,我一直在一个领域坚持,我是一直在做分子筛,从1989年硕士论文,到现在30多年我一直从事这个领域,因为分子筛是工业上非常重要的催化剂材料,吸附材料,在先进能源材料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坚信这个材料,这个研究领域会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段时间,不是热点,很多人放弃了这个方向,但我一直坚持在这个方向。在坚持这个方向的基础上,我们不断的深化,从最初认识合成结构的规律,到后来不断深挖进化规律,我们得到了一个机理上突破,目前我们使这个领域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和各个领域可以进行交叉,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多孔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用途,它可以催化可以做吸附分离,又可以组装功能客体,所以我们将分子筛材料已经拓展到远远超过目前传统催化吸附分离领域,将其拓展到生物医用,包括能源,固态电池薄膜,突破了固态电池这样一个瓶颈,就是固态电解质和液态电解质的瓶颈。我们一定要和其他学科去交叉,我们虽然做的无机材料,但是和有机、高分子、物化材料等等都是息息相关,很多研究都是相互结合,跳出这样一个学科领域,我们和计算机、材料、物理也是密切交叉,所以当把基础的东西研究得深和透以后,我们发现做研究是越来越有兴趣,我们可以和很多领域交叉合作,这个在科研中就会给你带来很大乐趣。

李彦:我的研究经历其实是比较曲折的,因为我读书期间学的是萃取化学,现在可能没有人在大学里面研究这个了,所以在工作以后需要面临一些选择,选择以后,在这个过程当中走了很多弯路,1999年进入碳纳米管领域,就留在这个领域一直做下去了,研究方向可能一方面需要你去观察,一方面需要你去坚持。人活在世界上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不是那么顺利的,没有哪一件事情是没有挫折没有失败的,既然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在科研当中遇到这样一些失败,不成功,有什么关系呢?再坚持一下就好了。我经常这样告诉周围年轻人,在你觉得完全没有办法忍受的时候,差一点就捅破那一点点窗户纸了,可能再咬咬牙就捅过去了。如果你再咬咬牙发现这个窗户纸没办法捅破怎么办?那就绕过去,换条路走,我们时刻要有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不管是做科研,还是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的。

方晓红:我想在科研过程里面,其实可能遭受的失败和挫折应该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