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考研唯心主义  > 【考研政治】考研

【考研政治】考研

考研----马原--背诵版知识点汇总

马原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超前提的是。

: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2.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龙

:实践性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于,它是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4.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的有

有细他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体

生物进化论

5.马克思义是

①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种旗帜

②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是指☞:

    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

7.相信意念移物”,基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现唯心论

8.哲学上的物质范略与自然科学关于具集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9.人造素肉的出现说明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进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事物

10.对同一张肖像的两种看法都是

    客观事物的主现映像

11.毕加索一头公牛,从第一幅到第十一幅,线条逐步简练,到最后一幅只下廖廖几根线条,但那些简单的线条,都精练地表现了公牛的形与神,看到这幅画的人依然可以轻易地看出这是一头公牛。实例说明

   :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

12.如写诗、作曲这类依赖灵感的创造性工作也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说明

  :人工智能可以延伸和扩展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

13.安慰剂本身没有任何治疗作,但固患者对医生信任,患者进行自我暗示以及对某种药物疗效的期望等,安慰剂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安慰剂效应说明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运动应当在它的对立面即静止中我到自己的尺度

15.唯物主义运动现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6.同样的时间却可能有着不同的时间观,这是因为

   :人对时间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17.以袁隆平为首的专家育成三系杂交水稻,随后又相继育成两系杂交水裕、超级杂交水稻。这些成果在世界上被杯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有着“东方魔稻“的美誉,以上材析说明。

    :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18 .男性顾客在购买婴儿尿布时,常会使搭配儿瓶啤酒来搞劳自己,于是商店尝试推出了将啤酒和尿布在一起的促销手段,竟然取得了成功。说明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19.浙江湖州的这一"桑基鱼塘系统“,这古老的中国农业智慧体现的哲学主要是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以人工方式对天气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这说明

   :人们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21.”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这句语是强调

   :不适合内客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作用

22.在某个节点,一粒沙就会引发崩塌。谁知道是哪一粒呢?以上材料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必须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46.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探月梦相继实现,以前在古老传说中才会有的情形都成为现实。这对我们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一个事物只要它合乎发展的必然性迟早会变成现实

47.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51.矛盾的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52.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说明:

矛屑的性质主要是由矛质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53.从哲学上讲,"宣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是因为矛盾具有:

特珠性

54."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鸣?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印刷会这样精美吗?这甸说明

茅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茉种发展为垂件

55"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会,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

在认识矛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5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也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蕴合的哲理是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需要道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57.有个人十分饥饿,就去买饼子吃,他一连吃了六个饼子还是不炮,就再买第七个吃,刚吃了半个,就觉得很炮了,于是这人非常后悔,说前头的六个饼子是多吃的,吃了一点没有用,我只吃这半个饼就饱了。如果早知如此,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啊!这个人的错读在于没有认识到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60.十分重视底线思维,强调凡事不能超越底线,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底线是指

度的关节点

62恩格斯指出: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上百年的实验工作才提供了一材料。而拉瓦锡利用这种材料青在誉村新特列提取出来的氧气中发现了想象中的燃素的实在财立物,从而抢翻了全部端素试。但是燃本说著的实验成采决不固此就被抛弃。正好相反,这些成柔依居存在,只不过其表连被颜倒过来,从撼素说的语吉翻译成了现今遥行的化单语言,周此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有效性。“这说明

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63."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哲学上讲这说明

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64"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这段话表明。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65.水葫芦,也叫水浮莲,20世纪初作为观赏植物被引入中国。后由于水葫芦本身含有一定的植物蛋白,于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用作家牲口尤其是猪的饲料,从而得到大面积推广。没想到水葫芦的繁殖能力惊人,经常会出现格占水面从而影响航运,窒息鱼类的问题,现在单是人工打捞的费用每年就高达1亿元。这说明

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6.下到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现点的有:

    我思故我在

    存在载是被感知

 万物皆备于我

7.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有:

    世界是纯对观念的外化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所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是指: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

    从相对中我到绝对

    从暂时中发现水恒

10.列宁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指由物质并没有消失,因为:

   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特性是可变的、相对的

  消失的只是人们对物质认识的旧界限

   物质作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并没有变

11.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圈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固,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意识根源于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12.人们头脑中的鬼神现念:

     是人脑对客现世界的歪齿反映

    可以从人世间我到它的原型

14.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和织工的活动相似,蜜峰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引惭愧,但是建筑师此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堵建筑房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建成了。“这句括说明: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证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人以自己的活动来改造世界,而动物只能以本能来适应环境

16.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最据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这段话说明: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

17。*****在《依热爱你》歌词中写道:“唯一永远不改变,是不停的改变……日子只      能往前走,一个方向顺时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时间具有不可逆性

一切事物都应被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

2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因此,在这样的与费尔巴哈从来不谈人的世界,而是每次都求教于外都自然界,而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但是,每当有了一项新的发明,每当工业前进一步,就有一块新的地盘,从这个领域划出去,而能用来说明费尔巴哈这类论点的事例借以产生的基地,也就越来越小了。“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和二者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23.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重创香港,沿海的杏花邮遭海水涌入,街道被淹没。“积水退去后,满街全是泡沫塑料、饮料瓶。这些原本被人夹去在海边或海里的垃级,被一场台风“还”给了人类,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同的物质变捷

24。陕西愉林地处毛鸟素沙溪边缘,当底凭借技术创新,把大片的沙漠地改造成了高效农田。土地由坏变好,源于陕西省在沙漠治理上的技术创新。研究人员发现,毛乌素沙漠,中含有大童的砂岩和沙子,这两种物质只要比例调配得当,就能改造好沙荒地,沙荒地改造的成功说明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速世界

  人类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5.马克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让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哲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       

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自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日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日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阶级性一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实践性一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一实践)

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  )

(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三观)

(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马哲和西方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一)

(1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宗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2)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4,物质观体现唯物自然观和历史观、唯物论与辩证法,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二)。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定义的意义:三个划清界限一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同不可知论、同旧唯物主义。(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物质范畴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物质和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庸俗唯物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2)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世界上除了运动著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4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使事物呈多样性,是区分事物基础,衡量事物运动尺度。

(5)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形式:生产、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

(6)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三环节:目的、手段、结果反馈。

(7)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实践活动就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

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1)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的总和(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指“个人的存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2)客观世界: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目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能动者和被动者)

(3)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是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6,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二)    不能说意识创造物质,可以说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1)从起源着,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生物刺激感应动物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劳动促进人脑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3)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计划性,主观创造性,生理机能调控。

(4)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不能说意识是物质的东西,只能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和精神。)

(5)意识发挥的条件: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对实践效能、实践效率和实践效果的评价。)

7,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物质统一性原理) (二)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坚持辨证唯物反旧唯物

8,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二)

(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3)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9,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三)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是客观的普遍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其中最主要特征:整体性。

(4科学的任务:揭示事物联系,科学的突破往往表现在把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

(5)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向整体整体和部分字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三)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日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本质:创新) 

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口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辩证的否定过程口在社会领域,

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是前进。存在即过程,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灭亡。

11,规律及其客观性。本质和现象(三)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却受规律的支配。

(1)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2)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表现本质,它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

(3)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     现象为感官直接感知,本质为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汇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着本质。12,必然性和偶然性(正确分析可能性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2)偶然性: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3)区别与对立: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口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4)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会产生三种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以及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完全割裂开来的观点。

13,原因和结果(三) 

(1)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2)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3)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4)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

     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14,可能性与现实性(补充)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相互对立:(对立统一关系)

[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可能性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没有“有根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之说)

     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多种可能性(特别是相反的可能)概率的大小。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1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三 )

(1·)概念:(质是起点前提)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其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背熟)

1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1)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2)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3)辩证的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即扬弃。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着,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着,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迁回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背款)

1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素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形式多种多样。斗争性绝对。

(3)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相对的

(4)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18,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07年新改背热三)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2)同一性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用同一性分析)

   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规定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斗争性的作用是:

   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矛盾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解决的形式:(多选注意)

(3矛盾解决的形式:(多选注意)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矛盾问题精髓

   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07年新加)

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

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

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

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

21,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07年新加三)

可能就某一部分展开考,重点。

(1)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4)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5)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6)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22,认识(认识论三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反映论和先验论、能动反论和直观反论四)

(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识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的人,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表现:感觉选择,信息能动选择,自觉选择

(3)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4)认识中介是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主客体关系,改造被改造,反映被反映

(5)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毫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这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唯物和唯心认识论区别: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对象,实践是基础。

2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四)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四点:提供新课题经验材料研究手段规定发展方向

(2)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

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

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

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唯物实践观与唯心实践观的区别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与生物适应活动区别,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24,传统哲学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四)“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知行相须,知行互发。   知和行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知行两端,不离不一。 

  重视“知”的作用。知然后行,“行为知功”。

重视“行的”的作用。行而后知。

25,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四感性是基础,理性是升华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1)相互区别:经验论的错误表现为: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是起点,是初级阶段,不能说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区别: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在于她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26,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四)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认识完成的标志:运用于实践并取得实际效果。

    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实践认识实践无限循环感性理性实践

27、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四)

(1)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作用。

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2)排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动力、诱导、激发

(3)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2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

(1)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2)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3)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

2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四)(自主创新是重点,要背热,并进行扩展)

(1)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0,真理【(四】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两点)

(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赖于人的客观内答。(客观性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可知性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无限性)

(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5)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6)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还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也一定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凡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都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

 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32,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以及尺度(价值的特点四)

(1)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生成的。

(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

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3)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及荷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中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4)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应当符台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两项要求)

3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四) 

  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客观尺度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主体尺度。

 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相互贯通,互为前提,相互引导,实践是共同标准。

  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的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的。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34,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四)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生产方式、地理、人口

社会意识是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相关推荐: